甘肃男子在沙漠中养鱼,9年时间赔了10亿,却因一场洪水逆天改命

霜霜阅览过去 2024-10-23 20:58:46

201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甘肃敦煌的沙漠地区,这场自然灾害几乎摧毁何延忠苦心经营多年的养鱼场。

作为一位敢于在沙漠中养鱼的狂人,投入巨额资金和无数心血,9年的辛勤努力却在洪水中化为乌有。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打击,何延忠却坦言“值了”。

是什么让他在如此逆境中依然充满信心?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他的故事。

几经波折

何延忠在西土沟的建设充满艰辛,他和工人日夜奋战,在干燥的沙漠中挖掘出一个又一个鱼塘。我们都知道,沙漠气候极端,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巨大。

为改善环境,何延忠在鱼塘周围种植大面积的耐旱植物,减少沙尘暴对鱼塘的影响。然而,沙漠恶劣的天气一次次打破他的计划。

200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袭击西土沟,狂风卷起沙尘将新建的设施摧毁殆尽。

鱼塘被埋在厚厚的沙土下,部分建筑被掀翻,长久以来的辛勤劳动化为泡影,何延忠损失惨重,约8000万元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轻易放弃,咬牙坚持再次投入资金进行重建,不断调整自己的养殖计划。可是,2008年、2010年的几次小型洪水,又让他刚刚恢复的鱼塘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沙漠中的极端气候让何延忠意识到,这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但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2011年6月最沉重的一次打击降临,祁连山冰川融化,再加上持续的强降雨,迪娜尔山段的洪水席卷敦煌,何延忠的鱼塘、养殖设施遭到毁灭性的冲击。

几十万尾虹鳟鱼苗被洪水冲走,鱼塘被淤泥掩盖,厂房被洪水冲击得面目全非,辛苦经营的沙漠渔场化为乌有,百名工人也因无力支付薪水而陆续离开。

接二连三的打击,导致何延忠曾一度陷入困境,依然未失去对未来的希望。洪水过后他发现自己此前修建的分流工程,成功地将洪水引向远离居民区的沙漠腹地,保护下游的居民和农田。

自己的养殖场遭受巨大的损失,但这个“沙漠都江堰”的工程并非全无意义,至少在关键时刻保护无辜的生命和财产。

这个发现让何延忠重新燃起希望,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坚持下去,政府部门也被他的执着精神所打动,伸出援手进行灾后重建。

沙漠中的养殖梦想

1962年,何延忠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家境并不富裕,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养活一家人。

耳濡目染下,他逐渐明白土地和水对生存的重要性,也在心底埋下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改变家乡的面貌,让这里的生活更加富裕。

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何延忠对未来充满希望,年轻时在外地打工攒下一笔积蓄,回家后自己做一些小生意。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何延忠意识到家乡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

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得知药王泉的事情,泉水座位于祁连山脚下,水质清澈、不易结冰,温度常年保持在8摄氏度左右,适合各种水生生物生存。

多次前往药王泉实地考察后,认为水源或许可以用来养鱼,这个想法在当时显得非常大胆,甚至可以你说是离经叛道。

甘肃历来以干旱闻名,养鱼在当地几乎是天方夜谭,何延忠并不认为这不可能的。他听说过虹鳟鱼,这种鱼类对水质和温度要求较高,市场需求量大且价格不菲。

如果能在甘肃成功养殖虹鳟鱼,不仅能填补当地市场的空白,还能创造不菲的经济效益。

在这样的想法驱使下,1986年24岁的何延忠开始第一次养鱼尝试,用多年来打工积攒的钱,承包药王泉附近的两个鱼塘,从外地购买虹鳟鱼苗。

养殖的现实远比何延忠想象的要复杂,由于对运输和养殖技术的不了解,大批鱼苗在路途中因水温不稳而死亡,进入鱼塘的鱼苗也因缺氧大批翻白。

经历第一次失败,何延忠几万元积蓄全部打水漂,但并未因此退缩,而是吸取教训学习水质管理和鱼类养殖技术。

他在失败中摸索出控制水温和氧气标准,改进鱼塘的设施,虹鳟鱼对红色特别敏感,投喂时就使用红色的容器,这样鱼群就能更积极进食。

几年的努力下,何延忠第二次养鱼尝试成功,鱼塘里也终于迎来收获季。这里的虹鳟鱼可是在药王泉长大的,不是在一些受污染的地方,以至于市场迅速打开,甚至吸引南方的客户前来购买。

靠着一批虹鳟鱼赚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也积累更多的养殖经验,这个时候何延忠又萌生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能否在更广阔的土地上,进行大规模的虹鳟鱼养殖呢?

不久之后他将目光投向敦煌附近的西土沟地区,那里位于沙漠边缘,虽然荒漠化严重,但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具有一定的养殖潜力。

他与当地政府达成合作意向,得到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从银行获得贷款,投入大量资金在西土沟建造鱼塘、修建输水管道,甚至修筑一条小型的“沙漠都江堰”工程,以保证鱼塘的水源稳定。

据悉,他在9年的时间里投入大量的资金,结果因为种种灾害足足赔了近10个亿,也就有了上述提到的事情。

沙漠渔场的新篇章

书接上文,各种自然灾害并没有打击何延忠的信心,吸取此前的经验,鱼塘重建时不再仅关注鱼塘的养殖条件,还注重防洪和水源管理的科学规划。

他在鱼塘周围修建更多的分流沟渠和拦水堤坝,利用这些设施在未来的洪水中引导水流方向,减少对养殖区的直接冲击。

同时还加强渔场排水系统的建设,确保即使再遇到洪水时,鱼塘内的水位也能迅速得到控制,避免大规模鱼苗的流失。

何延忠还引进新的虹鳟鱼养殖技术,优化鱼苗培育和饲料配方,进一步提升了苗的成活率和抗病能力。

甚至引入一些水质监测设备,实时监控鱼塘内的水温和含氧量,以确保养殖环境始终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多次失败和反思,让何延忠摸索出一套适应沙漠气候的养殖模式,随着一批批鱼苗成长起来,他又一次看到沙漠中养鱼的希望。

洪水带来的不仅是灾难,还为他带来某种契机,大量的淤泥冲入养殖区,改变沙漠中部分区域的土壤结构,干涸的土地在洪水退去后,留下一层肥沃的泥沙,为种植耐旱植物提供基础。

很快大量的胡杨树、沙棘等耐旱植物拔地而起,这些植物不仅减少沙尘暴的影响,还对水土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土壤流失维持鱼塘周围的生态平衡。

这一举措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绿化项目得以迅速推进,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因此得到显著改善。

何延忠的事迹还被媒体所知,一些环保组织也开始报道他在沙漠中养鱼的故事,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的经历和未来的计划。

他说虽然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和打击,但始终相信沙漠中的水源和土地依然有巨大的潜力,只要方法得当沙漠也能变成鱼游水清的绿洲。

这些报道为何延忠的渔场吸引来许多新的投资者,还引起央视《流行无限》节目组的兴趣,节目组专程前往西土沟将他的故事呈现给全国观众,“沙漠渔夫”的称号传遍全国。

现如今,何延忠的养殖场早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每年养殖的虹鳟鱼不仅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还远销到南方的城市,为他带来巨大的收入,而且西土沟的绿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沙漠渔夫”何延忠的“绿色之梦”--时政--人民网

《流行无限》 20141109 “沙漠渔夫”何延忠_CCTV节目官网-CCTV-4_央视网(cctv.com)

寻水“沙漠都江堰”——养鱼大王何延忠的战沙故事--时政--人民网

0 阅读:0
霜霜阅览过去

霜霜阅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