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一名叫做马罗科的特朗普政府官员发现美国国际开发署(英文缩写USAID,以下简称开发署)支付了一笔1.53亿美元的款项。
他觉得这事有点不太对劲,因为就在三天前,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冻结了所有对外援助(除了以色列和埃及),但开发署这笔钱显然不是给以色列或者埃及的,作为美国对外援助单位之一,他开始怀疑开发署这笔钱的去向。
就此,拉开特朗普政府对开发署发起的“闪电战”大幕。
1月24日,马罗科起草外交电报,要求冻结所有外援至少三个月,包括开发署。开发署官员对马罗科强调,这笔钱属于机构的常规运营支出,主要用于工资结算,并不违反冻结令。但马罗科不为所动,1月27日,他气势汹汹地率领政府效率部(DOGE)团队十几个人突袭开发署总部。
开发署全员都懵了,他们没想到特朗普“新政改革”针对的第一个联邦部门竟然是他们。顺便一说,埃隆·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肯定不止那六位年轻人。马罗科带领众人迅速展开行动,要求访问开发署核心财务系统,并对开发署全球1万多名员工中的绝大多数实施强制休假,仅保留约600人处理日常工作。
但开发署也不是软柿子,他们极力抗拒美国国务院和政府效率部对他们执行所谓的“冻结令”,结果很快,有58名开发署的高级官员被强行要求休假。紧接着几天后和开发署有业务关系的数百家外包公司被清退,总部办公室墙上象征人道主义使命的宣传照被撤下,甚至员工电脑会议系统被强制开启录音转录功能——开发署上下无论说什么、做什么,政府效率部都要知道。
长期负责对外输出意识形态的美国国家开发署,竟黑色幽默般的成了被“专制”的对象。而开发署现在“有苦说不出”,他们和民主党议员只能对外表示,对开发署冻结将会“危及药品、食物等关键援助”,想通过“人道主义”的道德高地让特朗普放弃对开发署的冻结令。
比如堪萨斯州共和党参议员莫兰就公开呼吁解冻20亿美元农产品援助,这些滞留港口的物资本应用于“国际人道救援”,但“冻结令直接影响到美国农场主利益”。
于是鲁比奥一天后宣布,对关键救助物资进行豁免,除此以外其它的都免谈,反正特朗普不吃那一套,他这次就要对开发署重新洗牌——当然,也有人认为他肯定不会关闭或完全废止这个机构,毕竟它还是能做不少见不得人的事,只是之前该机构长期被民主党所把持而已。
紧接着,1月31日,开发署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被关闭。也其总部对外人设置了门禁区域,结果政府效率部声称会动用联邦法警强行进入受限区域。顶不住压力的开发署幕僚长霍普森宣布辞职,立法事务办公室等关键部门员工被集体休假。
2月初,开发署美国籍员工接到回国通知,但被告知他们90%以上的人会被辞退。马罗科还蔫坏地在发给这些员工的邮件中,附上了“心理咨询热线”,怕他们“想不开”。此举加上之前强行录音、突击休假等高压手段引发员工心理恐慌,有职员形容“仿佛置身苏联”。
民主党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做法,真的是气炸了。
民主党已经宣布特朗普政府“违宪”,因为其无权擅自关闭法定的政府机构,民主党已经准备对此对特朗普政府提起法律诉讼。一些“左翼人士”担心这会导致“人道危机”的发生,例如此刻美国的港口就堆积了3.4亿美元的救援物资。当然,其实所有人更关心的是——一些机密信息会被泄露,比如受援国“秘密民主组织信息”,“可能危及海外合作者生命安全”。
但这些对马罗科、马斯克、特朗普都不重要。
对马罗科而言,过去他被开发署多名职员联名投诉过,而他现在成了整治开发署行动的核心人物,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对马斯克而言,这次行动是他政府效率部目前最高光的时刻,他需要通过这次“落地行动”来“杀鸡儆猴”——实际上效果相当不错,因为他又开始对美国国防部动手了。
而对特朗普而言,国外援助、对外颜色革命都不重要,作为一个“美国孤立主义”思想的笃信者,他不在乎开发署“付出的努力”。联邦政府每年给开发署拨款四百亿美元,但因其性质却不能在政治上帮助特朗普获得本国人民的支持,并且本身在国内又缺乏根基,因此自然成了特朗普想重塑美国传统官僚体系的“牺牲品”。
不过笔者前面也说了,特朗普不一定真的会彻底关闭开发署,而是清洗过后全部换上自己的人,把它变成特朗普对外交事务的新“打手”。
笔者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有信息都来源自美国《政治(Politico)》网刚刚发布的“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毁灭内幕(Inside USAID’s undoing)”一文。在原文的字里行间中,读者们肯定能感受到Politico的“愤怒”。
事实上《政治》网此刻也在风暴当中,因为美国社交平台上充斥着Politico每年会从开发署获得八百万美元拨款的“谣言”。这让一直以来号称自己是“独立媒体的”《政治》网很没面子,但它也没有在文中进行“辟谣”,反而是《纽约时报》在其文中强调特朗普政府正在用谣言和脏水抹黑开发署,并连带着帮《政治》网和其它有关开发署的“谣言”进行“辟谣”。
比如这两天国内外社交平台都很火的一条信息是,开发署会给美国好莱坞明星巨额酬劳,让他们去乌克兰见泽连斯基。还有鼻子有眼的表示,安吉丽娜·朱莉收了2000万美元,奥兰多·布鲁姆(就是喜欢穿国产回力鞋的那位)收了800万美元,肖恩·潘收了500万美元,本·斯蒂勒收了400万美元等等。
特朗普的支持者广泛转发了这条消息,并愤怒地呼吁取消开发署。
然而作为事件主角之一的本·斯蒂勒就站出来表示,自己没拿400万美元,他去乌克兰的活动完全是自费的,开发署没有提供任何资金支持,当然也没给他一分钱。
其实想要证实这事真假很容易,特朗普和政府效率部已经拿到了机密财务数据,只要一对账就能知道是不是谣言。但相信特朗普和他的团队不会对此事进行准确说明,因为“民心可用”嘛,他巴不得这事传的越邪乎越好,至于真假,大家猜去吧。
至于和《政治》网有关的谣言,就是社交媒体上透露,《政治》网每年能从开发署拿到800万美元的拨款——你也不能说它完全是谣言,因为根据官方数字披露,开发署最近两年的确从开发署收到了4.4万美元订阅费,那800万美元其实是整个美国的所有官方机构总共支付给《政治》网的订阅费用。
但《政治》网现在处境就很糟糕,它标榜自己是“客观、独立”,“不会被收买”的政治媒体,然而大家发现它其实还是依靠以前政府的支持才能活下去。
特朗普上台后宣布取消所有对该网站的官方订阅,其中美国农业部已经完成了取消订阅,美国国防部不但取消了订阅,还将其从国防部合作媒体名单中移除(也包括《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入选的则是力挺特朗普的《纽约邮报》等以前登不上台面的二、三流媒体)。
目前《政治》网已经有一个月没有发放薪水了,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该媒体的编辑记者们都是在“用爱发电”、“义务劳动”。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开发署在对外搞“意识形态”、输出“颜色革命”上做了哪些工作。
虽然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社交平台表示,开发署以赞助《政治》网的方式支持匈牙利反对派媒体(这篇贴文获得了2600万阅读量),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也指出开发署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颠覆别国政权”。
但我们更希望特朗普无论是关闭、重启还是其它什么方式针对该机构的同时,能有一些“实锤”信息流出来,尤其和咱们国家有关的,这样我们就能“按图索骥”,“直捣匪巢”了。
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美国国际开发署,至少短时间是缓不过来了,估计有些人呀,如丧考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