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宋美龄大限将至,在宋子文墓前哭诉:宋家人为何都葬在这里

有史杂谈 2025-04-14 15:26:27

在纽约州北部西切斯特县的哈茨代尔外面,有个墓园叫“芬克里夫”。这个墓园是1903年建的,有63英亩大,算是美国东边挺有名的一个墓地。

说起来挺有意思,Fernclif这个地方,大家通常也叫它“佛龛瑞福”。因为这个原因,不少在美国没法回国的中国大名人,最后都挑这儿当墓地了。

例如顾维钧、孔祥熙、宋蔼龄、宋子文、宋子良,还有孔令侃、孔令伟、孔令杰等人。

2003年的某一天,106岁高龄的宋美龄被推着轮椅,缓缓踏入了芬克里夫墓园。那时的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此行有两个心愿:一是想再见家人最后一面,二是想瞧瞧自己将来要安息的地方。

没错,说到人生的终点站,宋美龄并没有决定回到大陆,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也放弃了回台湾的打算,她最终选择了留在美国。

宋美龄被搀扶到兄长宋子文的墓碑前时,心里头莫名地泛起一阵寒意,眼泪不由自主地滑落,嘴里轻声嘀咕:“咋宋家的人都扎堆埋这儿了呢?”

【“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

要是按照宋美龄她妈倪桂珍的心愿,这一大家子人本该全都安安稳稳地埋一块儿。

1918年,宋耀如走了之后,倪桂珍就开始琢磨自己过世后的事了。她心里明白,自己肯定是想和老公埋一块儿的。但三个闺女和三个小子呢?还有他们的子孙后代呢?该怎么安排呢?

倪桂珍心里盘算着,想在上海寻个墓地,好让宋家的后代都能安葬在一起,整整齐齐的。

她特地领着家里人,把整个上海都逛了个遍,最后相中了虹桥路的万国公墓,一下子买了22个墓位,打算以后宋家全家人都能葬在一块儿。

最早被葬在这里的是宋耀如,紧接着倪桂珍也被安排进了这座墓地。

可倪桂珍活着的时候肯定想不到,她那6个孩子,最后就只有二闺女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李月娥被埋在了这个墓园,其他五个孩子,全都被葬到了外国。

【自作自受】

宋家弄成现在这个样子,说到底就是他们自己找的,怪不得别人。

大姐宋霭龄嫁给了蒋介石身边的“钱袋子”孔祥熙。孔祥熙在国民党里地位可不低,他既是行政院的一把手,又管着财政部,还兼任了中国银行的董事长。此外,他还是中央执行委员、中央银行的老总、四联总处的二把手,以及中国农民银行的董事长。

孔祥熙权力大得很,自然有很多人想跟他套近乎。

1939年9月份,国民党政府里的大多数大官,都去给孔祥熙捧场过六十大寿了。他们夸孔祥熙:“这些年他硬撑着不容易,两年来又辛苦又操心,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他掌管大权,负责大事,做的计划不止一个,费心劳力,跟以前的人比起来,那真是没得说。”

不过,孔祥熙不光能手握印钞大权,他还爱捞钱,专门趁着国家危难时大捞一笔,这让老百姓们对他骂声不断。到了1945年国民参议会召开那会儿,好多代表都跳出来,吵着要蒋介石好好收拾孔祥熙,说是得“杀鸡儆猴”,给大伙儿一个交代。

孔祥熙的所作所为开始给蒋介石“抹黑”后,蒋介石对他这位“大舅子”可就没那么护短了。短短一年时间里,孔祥熙的官职被削了大半,就剩了个“中国银行董事长”和“中央执行委员”的空名头挂着。

尽管如此,孔祥熙和宋霭龄还是老样子,一点没收手,他们让儿子孔令侃和女儿孔令伟接手了赚钱的“大活”。两人搞起了扬子公司、嘉陵公司,干起了倒卖买卖,还收购粮食囤着,打算等价格高的时候再出手。

就在那会儿,孔祥熙和他老婆瞅准了大家刚打赢仗,心里头高兴,还有那些小老板们对自个儿手里的老股票心里打鼓的时候,他们四处散布谣言,说啥“战前的债券不给利息了”。这话一出,大家都急着把手里的债券抛出去,生怕亏了。孔祥熙和宋霭龄就瞅准了这个时机,拼命地低价买进,大量收购,赚了个盆满钵满。

当财政部一说要按照债券上的利息给钱,股票价格立马往上涨,他俩见状立刻动手,转手之间就赚了1500亿法币。

孔祥熙和宋霭龄赚了大钱,但他们不择手段的做法害得好多人倾家荡产,甚至有人走上了绝路,跳楼的例子多得数不清。

在国内这么折腾,不管是在大陆还是台湾,夫妻俩都没法待下去了。早在1947年,他们就把财产悄悄转移了。之后,他们还特意去祭拜了宋家和孔家的祖坟,接着就匆匆逃到了美国。

在美国那会儿,他们俩心里还琢磨着怎么“重振旗鼓”。到了1948年,他俩不惜花大价钱支持杜威去竞选总统,可最后杜威还是输给了杜鲁门。

在1954年的台湾,“国大”选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时,宋霭龄向她的丈夫,一个已经74岁的老者,吹起了枕边风。她问道:“你为什么不考虑参选呢?即便无法成为‘总统’,当个‘副总统’也是不错的呀。”

孔祥熙派了以前做过台湾省头头的魏道明去台湾,想让他给自己打点打点,好谋个“总统”当当。但没想到,总统没当成,魏道明反倒被留在了台湾,最后还是靠宋美龄出面帮忙,才把他给弄了出来。

到了六十年代,孔祥熙得到了一个可以在台湾安度晚年的机会,那就是蒋介石邀请他和夫人去台湾居住。

尽管跟中国大陆情况不一样,但总比留在美国要好些,孔祥熙于是就带着老婆去了台湾。

你猜怎么着,孔祥熙在台湾呆了整整两年,结果身体却一直不适应。他不是感觉脑袋晕乎乎的,就是体温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实在没办法,最后只能跑回美国去看病了。

回到美国后,孔祥熙夫妻俩对老家的想念是越来越浓了,晚上老梦见家里的事儿,平时聊天也经常提:“要不咱俩还是回大陆去吧?”可说完这话,俩人就只能对着苦笑一下,没办法真回去啊。

还能回去吗?先不说大陆愿不愿意接纳我这个年迈的老家伙,恐怕还没踏出美国地界,就被蒋介石的手下给处理了。

反正也回不去了,干脆就在美国安葬吧。孔祥熙和他夫人一合计,拿出了50万美元,在芬克里夫墓园买了两个墓室,加起来总共有12个可以下葬的位置。

这儿,是他们家的坟地。

1967年,孔祥熙离世后,宋霭龄身体也垮了,被安排进了哥伦比亚长老医院安度晚年。到了1973年10月19日,她也走了,享年83岁。

宋霭龄去世后,她的棺材被安放进了孔家墓园里专门为她准备的墓室,跟她老公一起,在外国永远安息了。说到她的离世,老外们是这样看的:

这位挺让人琢磨的、贪得无厌的家伙,就这么在悄无声息中离开了人世。她可是个在金融领域混得风生水起的女人,说不定还是全球范围内,靠自己那套聪明才智攒钱攒得最多的女性呢。

【来台湾没你好果子吃】

宋家六兄弟姐妹里,走得最早的是小老弟宋子安。他在兄弟姐妹六人中是唯一一个没走上从政道路的,毕业以后就自己开始打拼事业,后来还去了美国定居。

1969年,宋子安在香港因为脑出血去世了,他的遗体后来被送回了美国安葬。那时候,大家也没想着把孔家和宋家的人葬在同一个墓园,所以最后他就被葬在了屋崙山的那个景陵里。

说完宋子安,咱们接下来聊聊老三宋子文。

宋子文是三兄弟中的老大,人送外号“大国舅”。不过,这位“国舅”和蒋介石关系并不咋地,蒋介石甚至觉得,就是因为宋子文瞎折腾,自己最后才不得不退到台湾。

从某个角度来说,宋子文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国民政府的垮台。

1945年6月份,宋子文刚当上那个行政院长没多久,就搞出了个新规定,说是买黄金的人得捐出四成给国家。这一出,老百姓们可就不乐意了,到处都是抱怨的声音。

过了三个月,他再次忽略国内的实际情况,硬是把法币和沦陷区那些假币的兑换比例,给定成了1比200。

那时候,国统区和被占领的地方物价差距大得离谱,1块国统区的钱只能换到50块沦陷区的钱。宋子文这么一折腾,本来在后方已经不值钱的法币,突然间就变得抢手了。国统区的人一看这机会,纷纷带着大堆法币跑到沦陷区去买东西,结果那边的东西价格一下子就飙上天了。这样一来,好几亿老百姓的血汗钱就这么被卷走了。

历史学家黄仁宇分享过这样一个经历,有次他搭乘飞机前往上海处理工作。到了重庆他发现,手里的钱只够买两根油条,可到了上海却能摆上两桌高档酒席的好菜。这让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抗战胜利带来的实惠”。

由于使用法币的人实在太多,国民政府就决定往市场上猛投新法币,这样一来,沦陷区的老百姓日子就更苦了,特别是稻米的价格,噌噌噌往上涨,翻了五百多倍。

后来,陈立夫在反思国民党为啥会垮台时,他是这样说的:

财政要员宋子文曾定下规矩,200伪币才能换1法币,本想以少换多,清理伪币,结果却苦了百姓……这岂不是在给共产党铺平道路?我们似乎无意间已为共产党先一步让民众变成了无产阶级。

国民政府那些大官们,难道他们就瞎了吗,看不出“老百姓被逼急了会反抗”这事儿?他们可不笨,心里明镜似的。但一想到只要多印点钞票,就能轻轻松松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这好事儿谁愿意放手啊?谁愿意去改呢?

宋子文想了个法子来稳住市场,他决定推行“经济自由化,金融大门敞开”的政策。就是把国内的金融市场,特别是上海那块儿,都放开来。他还打算卖黄金,把大家手里的钱收回来,同时呢,得看好法币和美元的汇率,别让它乱动。

这么一折腾,国内那些大大小小的富豪、大老板,还有部队里的高层军官,都急着抢购黄金,结果黄金价格噌噌往上涨。

仅用了一年,央行就把六成库存黄金给卖掉了,收回了9989亿法币。可问题是,这期间国家又多印了32383亿法币,结果物价还是一路飙升,没管住。更糟糕的是,国民政府三分之二的资产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没了。

同时呢,宋子文也放开了外汇这块儿,他定了个规矩,说1美元能换2020法币,而且外汇随便卖,不限制。就这么着,短短1年里,他就卖出去5亿的外汇。

宋子文花钱大手大脚,连孔祥熙都忍不住吐槽,说自己的家底都快被他给败光了。

1948年的时候,国民党老是打败仗,军费开销猛涨,直接占到了68.5%。没办法,他们就开始用金圆券,结果这样一来,经济就完全垮了。

这就是为什么国民党士兵总是饿肚子的关键所在:一来贪官遍地,二来中央政府手头紧,没钱了。

说起来解放军那边,因为有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一开始打解放战争的时候,吃的就比国民党士兵要强。到了后来,别说大米馒头了,就是大块肉都能敞开吃。就拿淮海战役那会儿来说,山东的老百姓可是捐了80万斤猪肉呢。

蒋介石抵达台湾后,他没去想为啥自己总爱用亲信,反而一股脑儿地把错都怪到了宋子文头上,说他“没本事还瞎折腾,把国家大事都给搞乱了。”

宋子文有个姐夫的身份在那儿,他肯定不可能把台湾当成自个儿家里一样随意。

1963年的时候,他心里盘算着去台湾,就让弟弟先去那边打点关系。可当宋子安去跟蒋介石说这事儿时,蒋介石却觉得事情挺乱的,心里不太乐意。虽说最后勉强让宋子文过去了,但也没给他啥好态度。宋子文一看这情形,没过多久就回了美国。

后来,肯尼迪遭遇暗杀,宋子文打算借此机会找找新出路。蒋介石在他的日记里直接批评说:“这行为真是丢脸。”

所以,1971年宋子文在朋友家吃饭时,不小心被食物噎到去世了。他的家人压根儿没想过要把他送到台湾下葬,而是直接把他安葬在了芬克里夫公墓。这样一来,孔家和宋家在生前就是亲家,死后也能在公墓里做个伴儿。至于蒋家嘛,就当没有这个亲戚好了。

宋子文先做了个榜样,到了1987年,宋子良去世后,也被安排葬在了芬克里夫公墓。

【回不去了】

宋庆龄女士在1981年离开了我们,她肯定不会选择葬在美国。虽然她身份尊贵,完全有资格和孙中山先生一起葬在中山陵,但宋庆龄女士在生前就明确表示,她希望死后能葬在万国公墓,跟她的父母还有保姆李月娥葬一块儿。国家后来也按照她的心愿去做了。

宋庆龄被葬在哪,是她自己做出的决定。而另一位曾经的“第一夫人”宋美龄,可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

宋美龄享年高达106岁,她从19世纪跨步走进了21世纪,见证了无数世事变迁。要是她想,其实能选在后来更名成宋庆龄陵园的万国公墓长眠。

宋美龄心里头其实是盼着能葬在那陵园里的,可她的身份摆在那儿,不允许啊。不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哪个都不会点头答应这事儿。

没法回大陆陪在爸妈身边,那就只能选在芬克里夫安葬,跟哥哥、姐姐、弟弟葬在一起了。

宋美龄心里头一直有个念想,那就是想落叶归根。她早先立过遗嘱,讲明了要是两岸哪天能统一,蒋介石能安葬回大陆的话,她也一定要跟着回去。

要是蒋介石选择安葬在南京,跟孙中山先生作伴,那她就会选择去万国公墓长眠,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法跟孙中山总理相提并论”。反过来,要是蒋介石葬回了他的老家溪口,那她就会选择跟蒋介石合葬在一起。

咱们再聊聊开头宋美龄提的那个问题:“宋家人怎么都葬在这儿了?”说实话,宋美龄心里真没点数吗?

中华民国一共38年,老百姓没过几天舒心的日子。特别是蒋介石上台掌权后,蒋、宋、孔、陈这四大家族,全都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着自己捞好处,他们干的坏事多得数不清。

只有个人会背离自己的阶级,但整个阶级不会背叛自己。处在那个地位上,宋美龄其实心里清楚,却还故意问起:

“为啥宋家的人都埋在这儿呢?”

0 阅读:25
有史杂谈

有史杂谈

繁花的落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