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成长中的孩子就像一粒种子
它播种在什么样的土壤环境下,就会受到怎样的养分吸收
清晨一大早,朋友就跟我抱怨了一件事:9岁姐姐和8岁妹妹,因为一个玩具大打出手,姐姐还把妹妹的手臂给掐红了
看到泪眼婆娑的妹妹,要是换做以前,朋友这个妈妈肯定会说:“你也不看看自己多大了,还幼稚地跟妹妹抢玩具,说出去也不怕丢人”
可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又有了不同的新看法
她觉得:“养育孩子,一定要温柔对待”
这个话题,又让朋友回忆起之前那段难忘的经历
那一次,随着躁耳的“哐当”一声响传出房外,就知道肯定没什么好事
果不其然,一进房间就看到满地狼藉
地上有刚刚摔坏的陶瓷公仔,还有学习桌上的一些书本文具
看到妈妈推门而出,姐姐当时就急着解释说:“不是我弄的,我刚做好的手工作品,是明天参加活动要用的,妹妹看到后非要跟我抢,然后就不小心把这些东西碰掉了”
一通解释过后,姐姐那无处安放的小手、还有躲闪的眼神,瞬间刺痛了朋友
也就是那一次,她深刻地意识到:“妹妹是孩子,姐姐也是孩子,如果年长一些就注定要谦让妹妹,那是多么不幸的一件事…”
而自从有了新的育儿领悟后,每次姐妹俩拌嘴打架时朋友都假装很忙、暂时避开
有那么几次后,平时争吵不休的姐妹俩竟神奇地越处越亲
像之前动不动就哭闹耍赖的妹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懂得跟姐姐商量了
这就是成长中的历练,孩子也需要越挫越坚强
正如朋友的二胎养育,自从她温柔看待二胎打闹,把纷争这件事情交给孩子们自己去处理后
你会发现:小朋友之间能有什么坏心思,无非是抢个玩具的时候顺带争个宠而已
而在这份成长历练中,孩子最需要的养分就是来自父母的温柔
如果问“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温柔一些”,看完下面这些例子后,我突然就醒悟了
01
“期待你长大,但又害怕你长大…”
前几天,带娃回外婆家时听说了邻居张嫂的事情
张嫂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她和儿女们素来关系不好
特别是女儿出嫁后就像是销声匿迹一样,就连大年初二、端午节、和八月十五等传统团圆节,都得不到只字片语的关心,更盼不到能“回娘家”小住几日
按照张嫂的说法:现在都不把“娘家”当成家,那以后自己老了、去世了,估计都不会回来看一眼
我和外婆听完张嫂的抱怨后暗自咋舌,回家后甚至还没有走出来
于是,当迎面跑来的女儿撞向我后立马就杞人忧天地“打预防针”说:
“臭丫头,你以后可不能不要妈妈了”
而女儿听到这样的话后发愣了几秒,然后又抱着我的大腿甜甜地撒娇说:
“我才不会离开妈妈,我要永远跟妈妈生活在一起”
本以为有了女儿承诺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可外婆的一句话又把我拉回了现实
她说:“等着吧,也就是小时候还黏着你,等长大结了婚、生了孩子后,他们哪还能天天黏着你,关系好的还能常回家看看,关系不好的恐怕就像你张嫂一样,一年到头都盼不到女儿回家一次”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伤感:期盼孩子快点长大、又害怕孩子突然长大…
其实呢,成长就是意味着“离开”,长大也是孩子的必经之路
如果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想得那么长远,总是以高要求、或者“孝不孝顺”这个标准去要求孩子
你猜孩子会是什么感受?他们或许会觉得:爸爸妈妈太凶了,这样压抑的环境真让人受不了”
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本来就是一场因果关系,你前期带给孩子怎样的情感体验,他们后期就会散发出怎样的情感流露
温柔对待、友好沟通,便是建立良好因果关系的第一步
02
“我是这孩子的妈妈,有什么理由随便抛弃她…”
堂姐露露是大伯家领养的女儿
从小到大我谁都不羡慕,就羡慕堂姐的童年好运
因为堂姐有一个善解人意、还特别温柔的妈妈
那一年,大伯大妈已经结婚五年了,可迟迟没传来怀孕的好消息
大家都劝他们领养一个孩子,好让家里添加一些喜气
刚开始大伯还有些犹豫,可见大妈实在是喜欢小孩,就通过介绍领养了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女婴
而恰巧的却是堂姐刚住进大伯家不到一个月,大妈就意外怀孕
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再看看身体虚弱的大妈,大家又劝她:“不如再找个人领养?”
当时,大妈强忍着虚弱的身体说了一句话:“我是这孩子的妈妈,有什么理由随便抛弃她…”
多么温柔的一句话呀,哪怕当时没有身处其境也能完全被这句话感动
后来,堂哥出生后表姐的家庭地位依旧没有动摇,甚至还比以前更受宠爱、和关照
都说情绪是会传染的,在堂姐的身上我就看到了答案
听爷爷奶奶说,小时候的堂姐是一个爱哭、还特别倔犟的丫头
明明是很小的一件事都能哭上半天,如果哪一件事没有如意那更是闹腾得家庭不宁
大家都觉得堂姐就是被惯坏了,所以才经常无理取闹,你骂她几句就知道安分了
大妈却不那么认为
她觉得:“孩子是用来爱的,并不是给你骂的…”
于是,在十年如一日的成长岁月里,我从未看过大妈大发雷霆
温柔以待的那些日子,尽管堂哥堂姐也有犯浑的时候,可一看到温柔的母亲就调皮不起来了
这就是情绪价值,一个能控制住自己情绪的母亲,给孩子所带的感觉也是理智、安宁的
再后来,在亲友的祝福下堂姐出嫁了
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自此就是一门亲戚了”
可堂姐却不那么认为
出嫁3年以来,她一直都是:日日问好、天天分享
如果实在是忙不过来的情况,也会发一个关心、或问好的表情包
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聊天还不会冷场,堂姐总是会变着花样地活跃气氛
有时候会分享工作、生活上的经历,有时候还会吐槽路上遇到的奇葩事儿…
我曾经问过堂姐:“你每天都跟大伯大妈联系,会不会忙不过来呢”
堂姐告诉我:“我妈就我一个女儿,再忙不过来也要牵挂,他们再苦再难的时候都没有抛弃我,我有什么理由抛下他们呢…”
一番话让我自愧不如
原来情绪这东西真的是具有传染性,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孩子,孩子将来也会用这样的态度去回应你
03
“我不是对谁都受虐,只会对最爱的人妥协…”
孩子小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
•你对孩子生气,孩子非对你抱大腿撒娇
•你越嫌孩子烦,他越是一直跟在你身后
•你骂孩子不听话,孩子哭着求饶:以后不敢了
明明被骂、被凶了,为什么孩子还要反过来求抱抱?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很有说服力:
孩子不是“受虐狂”,他们只不过是“一根筋”而已
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你以为孩子反过来求抱抱、服软认错,只是被骂后的一种受虐反应吗?
并不是
孩子只有对最爱的人妥协,因为他们害怕失去,也害怕被抛弃呀……
小时候的我就是如此
妈妈因病早逝,我一直跟外婆生活在一起
外婆对我很好,只不过她有一张“不饶人”的嘴巴,伤起人来真的是“毒”进人心
特别是儿时上学那段时间,每天放学回家要做的事情,不是上山把牛赶回家、就是到地里给家猪找吃食
那完全没有自由的童年简直让人窒息
有时候我也反抗、倔强过,可外婆的“毒嘴巴”立马就上线了,她会说很多狠话让我知难而退
印象中比较深刻的狠话就是:“你就是个讨债鬼,我不知道上辈子做了什么孽,这辈子要为你受这么多苦”
还有一次,我陪外婆去车站接务工回来的舅舅
因为天气太热,我坐在地上闹脾气地缠着外婆买冰棍吃
本来以为一哭二闹三耍横就可以达到目的,可外婆却大发脾气:
“你再瞎闹,就给我滚,以后都不要再回来了”
说罢,外婆扭头就走
也就是那一次过后,我再也不随便顶撞外婆了,因为我害怕真的会被抛弃…
其实,有一个在你生气、发脾气、甚至你骂人时,还知道服软、求抱抱的孩子是多么的何其有幸
那个时候也应该是孩子最爱你、最在乎你的时候吧
04
“我也不想犟嘴发脾气,是你们都不信任我…”
去年在公园放风筝时,看到这样揪心的一幕
一个女孩被一个男孩推倒,女孩当时就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男孩显然有些手足无措,他着急忙慌地跟女孩父母解释说:“不是我,我们是在玩游戏,不小心把她碰到了”
女孩父母先是检查伤口,好在当时是冬天,有厚衣服护身也幸免一难
于是,女孩的父母并没有继续深究
可男孩的父母却不纵容,他们大声呵斥说:“你能不能有点男子汉的担当,做错事就道歉呀,要不然以后谁还愿意跟你玩”
在父母的强势命令下,男孩拖着受伤的神情对女孩鞠一躬,然后又在众目睽睽之下说声:“对不起”
本以为这件事到此也就结束了
可道完歉的男孩突然反手揪住自己的头发,还发了疯地使劲扇自己巴掌
这一幕让父母更暴躁了,他们怒喊着:“怎么着,让你道个歉还错了不成,你这是做给谁看?存心给我找难堪是吧”
男孩不语,沉默几秒后突然抬头恶狠狠地看着妈妈,然后低吼着说:“你为什么就是不相信我,我是你儿子呀,又不是你路上捡的野孩子…”
这件事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
像男孩之所以会极端到自我攻击,主要是他身上的愤怒和悲伤无处释放
我们希望孩子懂得承担、知错就改,这是好事,但是不是也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呢
那些动不动就犟嘴、发脾气的孩子,这并不是他们的本意、更不是故意为之
从情绪和行为反射来说,这就是一种不被父母所理解、所信任的愤怒感
你以为孩子自我伤害就不疼吗?错
因为身体疼痛要远比心理上的疼痛稍加轻松,所以孩子无处宣泄时只能自我攻击
但倘若我们换一种态度、换一种角度去沟通,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一句“宝贝怎么了,放心地跟妈妈说说”,这就是信任
而信任是理智的,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情绪引导,能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是健康的,特别是心理健康是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种养分
所以,孩子犟嘴发脾气了,父母先别急着生气
从信任开始慢慢走进人心,你对孩子的每一次温柔以待,都是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契机
那么,关于“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温柔些”这个话题,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太温柔的妈妈基本教育不出优秀的孩子!动不动就打骂的妈妈也培养不出出色的孩子!总之妈妈就是难!
说得真好,当妈是种修行
或许也只是因为孩子这个时候最无能为力,需要依靠父母才能生存,所以才会在被呵斥甚至被无意冤枉的时候仍然选择撒娇求抱抱。这或许只是为求得生存的本能以及对可能被抛弃后续所带来的不利后果所产生的恐惧和自发的规避。至于爱,这个东西太缥缈,并不好得到具像化的解释。总是给孩子标记以天真,一味的将孩童对父母所产生的行为以爱来解释而忽视生命之求生及本能的趋利避害,这种说法我不完全认同。孩童的爱可能很单纯,但求生的本能,尤其是孩童,一定很单纯。
妈妈肯定要有底线有原则,可以温柔的语气拒绝,态度一定坚决。无关原则的事情就不要发火,多抱抱孩子,说好听话。我小时候我爸一直信奉凶狠对娃,要不就惯坏了丢人现眼。我对老大有这方面行事,然鹅有了老二发现孩子越爱越有爱,不会宠坏的
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刚柔并济”。
“ 情绪这东西真的是具有传染性,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孩子,孩子将来也会用这样的态度去回应你。”
我和我嫂子是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她是信奉棍子底下出孝子的,就算孩子发高烧哭闹,她也拿绳子照打不误。我是能讲道理就讲道理,毕竟两三岁的孩子。有时候我觉得她太凶,而我又太柔了点
有一个教育学家,整天教别人怎么教育孩子,结果他自己的孩子犯罪坐牢了
不管,就进入了丛林法则,小的会被大的统治了[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