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林徽因指着吴晗怒道:我林氏满门忠烈,你又算什么东西?

艾薇历史 2025-01-16 16:35:19

1953年,林徽因指着吴晗怒道:我林氏满门忠烈,你又算什么东西?

才女林徽因:从诗书传家到建筑师

1953年,一场关于北京古建筑拆除的激烈争论在北京市政府会议厅内爆发。向来以温婉优雅著称的林徽因,面对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对古建筑的偏见与傲慢态度,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当吴晗扬言要拆除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牌楼,并嘲讽反对者思想守旧时,这位为保护中国古建筑奔波一生的才女,以"我侯官林氏一族满门忠烈,你又是个什么东西?"的质问,道出了一个时代的悲歌。这场冲突不仅仅是关于古建筑存废的争论,更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印记,见证了一位才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守护。最终,在古建筑被推倒的两年后,心怀遗憾的林徽因与世长辞,而她生前的预言"总有一天会后悔,会想办法复原,但那都是赝品",却在日后得到了无情的印证。

1904年初春,杭州城内一处书香门第迎来了新生命的降临。林家这个瘦弱的女婴,在祖父林孝恂的精心选名下,被赋予"徽音"之名,寓意诗经中的温婉贤淑。

这个女婴的父亲林长民,是一位打破传统束缚的举人。他放弃了科举仕途,远渡重洋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求学,在那里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

五岁的林徽因在精通琴棋书画的姑母引导下,开启了她的启蒙教育。小小年纪的她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过目不忘的本领让家人惊叹不已。

林徽因的求学之路与众不同,她就读于英国人创办的女子中学。这段经历为她日后独立自信的性格奠定了基础,也让她具备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十四岁那年,一次偶然的家庭聚会改变了林徽因的人生轨迹。她随父亲拜访了当时的文化名人梁启超,在那里遇见了腼腆的梁思成,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就此悄然交织。

十六岁时,林徽因随父亲远赴英国。这一年的留学生活不仅开阔了她的视野,还让她经历了人生第一次情感的洗礼。当得知徐志摩已有家室后,年轻的林徽因果断地斩断了这段情愫。

回国后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因两家的频繁来往而渐生情愫。两个年轻人都对建筑艺术怀有深深的热爱,这份共同的追求让他们的感情愈发深厚。

命运的转折在梁思成受伤住院期间悄然发生。原本计划赴美留学的行程被迫推迟,林徽因每天往返医院照顾梁思成,在朝夕相处中,两颗心越靠越近。

1924年,林徽因以优异的成绩从国内毕业。她随即和梁思成一同踏上了赴美求学的征程,在那里她顶住压力,同时攻读美术和建筑两个专业。

1928年,两人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次年,已是东北大学教师的林徽因,为学校设计了独具匠心的校徽,这是她作为建筑师的第一个重要作品。

这位从诗书传家的闺秀,就这样一步步成长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师。她的人生轨迹,正如她设计的建筑一样,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创新。

文华千年寻迹 佛光寺显踪迹

1931年的北平,林徽因和梁思成决定开启他们探寻中国古建筑的伟大征程。这对年轻的建筑学者带着满腔热情,制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走遍华北大地,记录每一处有价值的古建筑。

山西、河北、山东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对夫妇不辞辛劳,深入偏远山区,用照相机和笔记本记录着一座座古建筑的细节。

1937年的初夏,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到了北平学术界。日本学者公开宣称中国没有保存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这种论调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

面对这种挑衅,林徽因和梁思成立即着手准备一次重要的考察行动。他们通过大量史料研究,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五台山地区。

这次考察的条件异常艰苦。林徽因的肺病日益严重,梁思成的腿伤也经常发作,但他们依然选择了启程。

从北平到五台山的路途漫长而颠簸。他们辗转乘坐火车、汽车、骡车,有时还要徒步翻山,只为寻找那座传说中的古寺。

在穿越层层荆棘后,他们终于发现了掩埋在深山中的佛光寺。这座保存完好的唐代建筑,就这样重现在世人面前。

佛光寺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空白,更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学者的傲慢言论。

这次考察期间,林徽因克服着身体的病痛,详细记录着佛光寺的每一处建筑细节。她用专业的眼光观察,用精准的笔触描绘,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建筑资料。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林徽因夫妇依然坚持着他们的工作。即使生活颠沛流离,他们也从未放弃对古建筑的研究和记录。

随着战事的推进,林徽因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但她始终保持着惊人的毅力,继续协助梁思成编撰《中国建筑史》这部开创性的著作。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林徽因展现出非凡的专业素养。她不仅帮助整理了大量的考察笔记,还亲自绘制了众多建筑图纸。

这对夫妇的努力,使得许多濒临消失的古建筑得到了及时记录和保护。他们的工作成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建筑遗产档案。

他们在山西木塔等重要古迹的保护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建筑至今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见证着那个时代建筑学者的执着与付出。

古城守护者战 才女据理力争

1953年春天,北京市政府召开了一场关于城市改造的特别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关于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对现存古建筑的处理方案。

在这场会议上,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提出了一个激进的主张。他认为应该拆除城内的牌楼等传统建筑,用现代化的喷泉和铜像来取代这些"过时"的文物。

身患重病的林徽因坚持参加了这次会议。尽管身体虚弱,但她仍然用专业的角度阐述了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

吴晗用"牌楼曾是处决犯人的地方"作为拆除的理由。林徽因立即反驳,指出故宫也曾发生过无数历史事件,难道也要因此将其拆除。

梁思成在会议中引用了国际案例支持妻子的观点。他提到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都明确反对拆除具有历史价值的教堂建筑。

面对这对建筑学者的专业论证,吴晗不但没有认真考虑,反而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他指责林徽因夫妇的观点保守落后,暗示他们与新时代格格不入。

就在这时,一向以温婉著称的林徽因突然站了起来。她的声音清晰地回荡在会议室里:"我侯官林氏一族满门忠烈,你又是个什么东西?"

这句话背后,是林徽因家族的赫赫功勋。她的父亲林长民在国会会议中为国捐躯,三个叔叔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

更令人动容的是,林徽因的九个弟弟全部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其中三弟林恒放弃了清华大学的学业,投身航空事业,在空战中壮烈牺牲。

林徽因的这番话,让吴晗一时哑口无言。在场的人都清楚,林家确实是一个为国家民族作出重大牺牲的家族。

但林徽因并未就此停止抗争。她提出了一个堪称预言的警告:"现在拆了这些古建筑,总有一天会后悔,会想办法复原,但那都是赝品。"

面对这样专业而深刻的见解,吴晗依然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他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守旧派"的无谓担忧。

会议最终以多数服从的方式,通过了拆除古建筑的提案。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努力,在强权面前显得那么无力。

这场会议后不久,一座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建筑被陆续拆除。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北京古城的面貌开始发生巨大改变。

望着这些在自己和丈夫守护下幸存至今的建筑被毁,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这位为中国古建筑奔走呼号一生的才女,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风雨人生路 建筑师远行

林徽因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坚持。父亲林长民的意外离世,让她失去了最重要的经济支持,但在梁启超的资助下,她依然咬牙坚持完成了学业。

在美国求学期间,林徽因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她白天在图书馆整理书籍,晚上挑灯夜读建筑设计图纸,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林徽因用笔触记录下时代的悲欢。她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以文字传递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林徽因为中国建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主持创办了清华建筑系,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新中国成立之际,身患重病的林徽因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她要参与设计新中国的国徽,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工程。

尽管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林徽因仍然投入了大量精力到国徽设计中。她的设计方案最终被采纳,成为了新中国的重要象征。

紧接着,她又投身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中。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礼赞。

就在林徽因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她预言中的悲剧正在上演。北京城内的古建筑一座座倒下,承载的历史记忆烟消云散。

1955年4月的一天,这位为中国建筑事业奋斗一生的才女,永远闭上了她的眼睛。她被安葬在自己亲手设计的八宝山公墓里。

在林徽因去世后,一些不实的传言开始在社会上流传。梁思成的后妻林沫,为了商业利益编造了许多关于林徽因的谣言。

林沫抛夫弃子,却得到了林徽因的收留和帮助。但她最终选择了背叛,通过诋毁林徽因来谋取私利。

多年后,著名文化人高晓松对林沫的行为做出了严厉的批评。他指出林沫出版的书籍完全是为了赚取金钱,与历史真相背道而驰。

时光流逝,林徽因生前的预言逐渐应验。许多被拆除的古建筑不得不被重建,但正如她所说,这些都只是赝品。

如今的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位建筑师的贡献。她不仅是才女,更是一位为中国建筑文化默默付出的守护者。

0 阅读:14
艾薇历史

艾薇历史

说说历史!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