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是生活的写照,又传递着心灵的话语。
欣赏雕塑作品,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探秘前人的历史,回顾自己的人生,岁月悠悠,几多春秋,百种心绪涌上心头,使人心灵激荡,感慨万千。
在广州雕塑公园有一组“广州风情”街雕塑,雕塑惟妙惟肖,生动形象。通过雕塑,讲述十九世纪初期,南粤羊城荔湾人的衣食住行的生活,反映了当时西关人的风情风俗。
每一座雕塑下方的底座,皆有一首诗代表雕塑的意义,读一读,很有意思。这里介绍四座关于“年”的雕塑,“写辉春”、“水仙开得好”、“后生可畏”、“晒腊肉”。
挨年近晚—写辉春
挨年近晩写春联
缤纷斑斓贴门前
父挥枯笔求洒脱
儿添浓墨笔乱颠
春节来临前,准备春联是必做的事项。
“写辉春”这个雕塑就是关于春联这事的。只见一位父亲已经写好了春联,旁边的孩子可能玩累了,跑过来拿起毛笔就要添几笔。
看到这个雕塑的你,有没有想起一些关于春联的趣事?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手写春联就已经开始渐渐没落。
我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前,家里的春联都是请同族的四伯父帮忙写的。记得有一次我去四伯父家拿春联,他正在帮别人写。我们那里的春联尺寸很大,长两米左右,红纸摆在干净的地板上,浓黑的墨装在一个大碗里,四伯父拿着一支很大的毛笔,往碗里蘸上墨水,就在红纸上潇洒流畅地写上几个大字。好像等我读初中的时候,我们家就开始用印刷春联了,大家也都不再麻烦四伯父帮忙写春联。
现代人的春联比较省事,绝大部分都是印刷的,节前出门选购即可。我想这与现在很多人都不会写书法有关,给了商家发家致富的机会,印刷春联出现在市场上,就更加快了手写春联的没落。
看到这个“写辉春”的雕塑,我不由得怀念手写春联那个时代,贴春联是一种习俗,而写春联则是一种情怀。
关于“辉春”,我有点疑问。“辉春”指的是春联,但我们常用“挥春”二字。网上说“辉春”是错误的说法,正确的应为“挥春”。但“写辉春”这个雕塑是艺术作品,我不知道是它是有特殊意义的,还是真的在某方面出了差错,不好评论。
后生可畏——“烧炮仗”!
元月新春过双年
千家万户喜事连
炮仗何必逐个点
门后伸手齐点燃
过年烧炮仗也是传统习俗之一。除了祭祀时烧大捆的鞭炮,小孩子玩的多是单个的小鞭炮。有时候大捆的鞭炮烧完后,还有很多漏网之鱼,孩子们就会在地上捡剩下的来玩。
“烧炮仗”的雕塑,老者抬手举着一根东西在嘴边,我觉得那里似乎缺一根烟。因为这场景,小时候太常见了。有些大人胆子大,嘴里叼着烟,就拿着鞭炮放到嘴边,用烟火点燃鞭炮,随手就往远处扔,那时候只觉得,这人真厉害。
对于孩子来说,烧炮仗是童年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今年水仙开得好
正月初一乐来休
水仙盛放香满楼
才贺新居乔迁喜
又闻家乡大丰收
水仙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春节的时候,也是常见的观赏花卉。许多人习惯过年了都摆一盆水仙在家中的客厅,寓意吉祥如意,花开富贵。
晒腊肉
秋风起时趁好天
几斤花肉要新鲜
精心泡制香喷鼻
食在广州赛神仙
秋风起,食腊味是广东人的饮食习惯。买几斤新鲜的五花肉,放足材料腌制几个小时,等五花肉入味了,就用钩子或铁丝将一条条五花肉挂起来,等五花肉风干之后,就是美味的腊肉。
我觉得煮饭的时候,把腊肉放到锅里蒸,做出来的腊肉最好吃,你认为呢?
好的雕塑作品,除了传递某种情感和意义,反映某个时代的场景,还能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深刻记忆和情怀,让人无限怀念。
“广州风情”系列雕塑作品简介:
“广州风情”街雕塑是广东民间艺术家万兆全先生创作的。这些年来,他创作的广州风情系列雕塑作品超过150件,除了广州雕塑公园,上下九步行街、儿童公园等都采用这一系列雕塑作为街景雕塑,深受群众喜爱。“广州风情”系列雕塑作品包括“戏无益”、“公仔书”、“晒腊肉”、“写辉春”、“后生可畏”、“水仙开得好”、“一家之主”、“甩背带”、“近邻”、“扇中情”、“箍盆”、“量衣”、“能医不自医”、“荔枝”、“鸡公榄”、“心中有数”、“吮田螺”、“将军”、“知音”“书在肚里”、“勤用功”等,曾在国内外巡回展出,并有出版的雕塑作品集《广州百年风情》。
特别说明:
在整理资料时,发现广州雕塑公园里“广州风情”系列雕塑作品底座刻着的诗句存在几个问题:
1、诗句使用繁体字表述,但个别字繁体和简体不一样,却又使用了简体。
2、参考网上关于“广州风情”系列雕塑作品的介绍,也发现不同地点的雕塑,对应的诗句也略有差异。
3、个别雕塑因时间久远,刻字略有模糊,无法辨认。
基于以上问题,综合考虑,遵从雕塑诗句原意的表述,但诗句统一使用简体字表述,如有错误,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