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外界风险,而来我国从事间谍活动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为两个国家工作,一个是日本,另外一个就是美国。
而就在本周二,我国哈尔滨警方就宣布通缉了三位美国特工,严格来说他们所从事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间谍活动,而是网络攻击...
亚冬会网络攻击这三位美国特工隶属于美国国家安全局,他们被指控于今年2月的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前后攻击赛事的信息系统,试图窃取运动员的个人隐私,哈尔滨警方还指责美国加州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也参与了这次网络攻击行动。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加利福尼亚大学2015年起就被美国国家安全局和美国国土安全部指定为网络防御教育的卓越学术中心,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则是美国6所高级军事院校之一,2021年就开始接受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资助。
而这些资助几乎全部都被用于加强网络攻防的队伍建设,也就是“黑客部队培训中心”,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也是美国国家安全局所认定的“网络安全防御研究中心”和“网络安全作战研究中心”,美国长期在该大学培养自己的黑客队伍。

本次针对亚冬会所开展的网络攻击,是由美国国家安全局精心策划的一次网络攻击行动,实施此次攻击行动的组织是美国国家安全局信息情报部数据侦察局下属特定入侵行动办公室,简称TAO,代号S32。
美国国家安全局特定入侵行动办公室为了掩护其攻击来源和保护网络武器安全,依托所属的多家掩护机构购买了一批不同国家的IP地址,并且租用了一大批位于欧洲和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服务器。

哈尔滨警方还强调,美国国家安全局赛前攻击行为主要集中在亚冬会的注册系统,抵离管理系统,竞赛报名系统等重要信息系统,并且试图借此窃取参赛运动员的个人隐私数据,这种攻击行为在2月3日第一场冰球比赛时达到了高峰。
美国国家安全局妄图通过破坏系统,扰乱亚冬会赛事的正常运行,同时美国国家安全局还针对黑龙江省内的能源,交通,水利,通信以及国防科研院校等重要行业进行网络攻击,意图破坏我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引发社会秩序混乱,和窃取我国相关领域的重要机密信息。

被哈尔滨公安局锁定的三位美国国家安全局特工分别为凯瑟琳.威尔逊,罗伯特.斯内尔,以及斯蒂芬.约翰逊。这是警告持续攻击溯源,才锁定的目标,警方还专门披露了,本次网络攻击的方式是通过特定设备发送未知加密字节来“唤醒和激活”,windows操作系统提前预留的特定后门。
这次攻击其实也等于是给我国所有人敲响了一个警钟,那就是在全球占据70%市场的微弱公司旗下的windows系统,其实并不安全,该系统在出厂之前就已经提前设置好了后门,专门为美国的某些间谍活动和攻击活动提供帮助。

而且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微软蓝屏”事件,也证明了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统其实完全不可靠,那次事故的波及范围非常广,很多地方航班停飞,911无法接警,电视直播都中断了,而起因仅仅只是因为windows故障。
当时国内受到影响较小,就是因为我们的很多部门都换上了我们自己的电脑系统,如今看来这种做法还是要继续推广。
相互指责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也在本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方攻击行为对中国关键信息的基础设施、国防、金融、社会、生产以及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性质十分恶劣,中方谴责美国政府的上述恶意网络行为。
中方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向美方表明关切,并且还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自身的网络安全。

讽刺的是,近年来美国政府也时常指责我国的黑客,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带有政府背景”的黑客对美国的基础设施和政府部门发动网络袭击,就在今年3月,华盛顿就宣布对一批涉嫌攻击美国国防情报局,美国商务部,以及台湾外事部门,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外交部的所谓“中国黑客”提起诉讼。
但是美国无法提供任何证据,证明上述指控和中国黑客,以及中国政府存在任何的联系。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美国的指控往往都是言语不清,但是中国的谴责和指控,每每都是指名道姓,美方更是无从反驳。

而且近些年来,美国对我国所进行的间谍活动,可谓是日益猖獗。
近段时间以来,我国就公布了多起间谍案件,例如4月15日国家安全部所披露的一起重磅案例,某国家部委工作人员张某多次潜入会议室安放录音设备,当录音笔意外坠落之后,参会人员及时上报,这才阻止了她的窃密行为。
这位张某还和另一个已经被锁定的间谍案件嫌疑人有着高度的关联度,最后经过调查,这个张某窃取内部文件资料高达30万份!而这个张某早在高中时,就经常登陆境外网站,主动的接触反动思想,从骨子里就不是个好东西!而张某的案件,仅仅只是一个缩影,类似的事情其实数不胜数...
参考资料:
《中国通缉三名美国国安局黑客》 德国之声
《哈尔滨警方公开通缉3名美国特工》华商网
《事关存亡,让他们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京报网
《网络间谍:中国悬赏捉拿美国“特工”》 法广
《中方通缉3名美国间谍,外交部表态》 川观新闻
《大国博弈棋子的命运:揭秘中国对美经济间谍战内幕》 纽约时报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