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军官终究是要转业,离开部队的。这是职业的必然,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转业回到地方,什么年龄和级职转,安置到什么单位,落实什么编制,决定了第二次转身的起点,也是接下来生活的出发点。对于很多转业的战友来说,他们会选择政府部门,一些科行局,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权力中枢部门,什么两办、组织、政法和纪委等,都是强势部门。地位显赫、影响力大、上升空间足。按照以前的经验,只要转业到这些部门,就意味着前途无量,起码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毕竟部门就是平台,好的平台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命运,能帮助一个人走得更远。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在转业的战友中,大家似乎对这些强势的权力部门不再那么积极、不再趋之若鹜或者想办法必须要去这些部门,甚至有的战友,在本身能力和专业都很匹配,相关单位也十分欣赏和需要,明确表态有机会进去的情况下,却主动放弃了转业到这些平台和部门的机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难道是这些部门发展慢了,还是情况有了新的变化,抑或是这些部门不接收转业干部?都不是,真正变化的是人的观念,是转业安置的观念变了。以前绝大多数人觉得,转业到一个强势部门,地位显赫的单位,自己可以得到成长,或者可以接势,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这些年这种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听说前些年一战友在转业的时候,本身家庭资源能力很强,他本人在部队也有营主官、集团军机关的工作经历,能写能协调,加上还比较年轻,当时完全有机会去到府办,最次也可以去政法委和宣传部,结果这些单位他都没有选择,而是去了宣传部下面的一个冷门单位——当地的文联。这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这么有能力还很年轻的军官,转业后却选择了文联。关键是很多战友听说之后,还认为他的选择是对的。
因为相对这些强势部门,文联看似很偏,是冷板凳,无权无势,但是却很清闲,没有太大任务和工作,也不用加班熬夜,更不用担责问责。写写文章,平时组织作家采采风,完成一些规定动作,待遇又不少,关键人轻松自在,这难道不比在强力部门要好?无独有偶,前端时间遇到一个很久没见到的战友,他以前是我们单位最年轻的干事,主持活动是一把好手,协调工作也十分擅长。见面一问,才知道他早些年就转业了,去了市里的一个医院,在医院工会担任工会干部。他不是没有机会进入大机关,他说当时也是有机会去宣传部,还有所在的街道包括其它几个部门都可以选择,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医院。原因很简单,医院工会的工作相对轻松,没那么复杂的事情,就是按照要求开展相应活动,组织义诊,或者职工运动会,逢年过节发点东西。关键是人际关系简单,而且他也不想追求什么进步,只想把工作干好,把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经营好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