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午后三时,一项耗资约460亿的国之重器——深中通道,于万众瞩目中隆重启幕。这一跨越伶仃洋的庞然大物,以其“超级工程”之姿,开始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融合步入历史性的飞跃阶段。
据称,通车后,深圳与中山之间原本耗时2小时的漫长旅程,将缩减至仅仅30分钟。“清晨从中山买一杯热咖啡,到深圳还是热的!”珠江口东西两岸,从此将不再受海面的阻隔,仿若近在咫尺的邻舍,实现了“隔海如邻”的梦想。
今天就有个朋友从中山过来体验了一下,表示:“太堵了!原来是2小时,开通后还是两小时!过路费66元着实有点肉疼!”
尽管理想与现实终有差距,但这不会掩盖“深中通道”作为湾区时代新篇的光芒。深中通道,这条24公里的跨海捷径,构建起了珠江口两岸的经济生命线,科技、人才、资本等关键要素在大湾区内自由流动,前所未有的高效,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新动力。作为矗立于大湾区心脏地带的顶级工程,深中通道集桥梁、岛屿、隧道、水下立交于一体,总投资约446.9亿元,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疾驰在双向八车道上,其建设难度在当今世界跨海集群工程中首屈一指。
对于中山而言,深中通道的开通意味着这座城市将成为大湾区内少数几个能在1小时内
通达6个国际机场的地方之一,其地理优势无可比拟,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据统计,深中通道启用后,每日预计承载车流将激增至10万车次(通勤压力可能较大),成为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间独一无二的公路直连通道,不仅极大地缩短了深圳至中山、珠海至深圳的行车时间,更在根本上重塑了湾区的交通格局,深圳与中山无疑是这场变革的最大受益者,而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也因此经历了一场价值的深度重塑,资本市场中的相关上市公司亦将迎来一场积极的变化浪潮。
从高空俯视,它恰似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交通架构中的那坚不可摧的“一横”,北距虎门大桥30公里,南离港珠澳大桥31公里,为湾区编织出一张紧密的新交通网络。
本文主要简析深中通道对粤港澳大湾区、中山市、深圳市及其涉及的上市公司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与意义,展现这一世纪工程的价值与无限潜力。
一、深中通道: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引擎二零二四年,适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之际,该区域经济增长势头迅猛,有望在未来五年成为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凭拥有开放水平高的核心价值、贸易多元化的优势、强化的安全保障以及不断优化的外资结构,已经成为国际资本的投资新热土。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构筑以“香港-深圳-广州”三城为核心引领,辅以佛山、东莞、中山等多个创新节点的协同科技创新体系,人口与经济的密集度在国内首屈一指,可以看出它的繁荣活力。
在此背景下,深中通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棋局上的关键落子,它的意义远不止于物理层面的时空压缩,更深层次地促进了深圳、中山乃至广州等城市间心理与经济纽带的加固,为区域一体化进程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深中通道就像湾区的“超级链接器”,在加速科技与产业资源流动的同时,为产业升级与创新提供了强大动能,有引爆“产业创新”。对于已经发展很成熟的国际湾区发展经验来说,大桥是影响产业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旧金山湾区的海湾大桥对硅谷科技生态的支撑一样,它每天有约28万辆次的车流量输送硅谷空间产业的动能,深中通道正成为连接珠江口两岸科技创新与产业实践的桥梁。
在珠江口东岸,深圳-香港-广州科技轴心已连续4年蝉联全球第二,科技创新能力强,先进制造实力雄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整,人才优势显著,但惠州东莞都不够消化,要素成本上升,发展空间受限,技术成果亟待转化空间;从深圳角度来说,深圳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对拓展土地资源和发展腹地的需求强烈,深中通道的开通,为深圳向西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西岸,则是一片产业转型升级的热土,可用产业空间广阔,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相关数据显示,中山的写字楼租金、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价格只有深圳的1/8,传统制造业城市蓄势待发,很多预转接平台已经建设就位,准备迎接“二次创业”的浪潮,江门和珠海两个城市也正研究发展新方案。但这些城市工业化起步较早,走到了可能只能依靠科技“二次创新”的十字路口。深中通道的开通对中山的房地产市场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翠亨新区和火炬开发区等东部地区,因其作为深中通道进入中山的第一站,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
根据政府的相关文件和上市公司公告显示,伴随深中通道的启用,两地企业正积极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深圳研发+中山制造”、“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链主+中山供应链”,这些创新合作模式正逐步构建起大湾区内产业协同发展的新生态,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二、深中通道:中山的转型与崛起之路深中通道的落成,对中山市而言,无异于一次历史性的重生。这座珠江西岸的城市,坐拥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位置,却长久以来因缺乏一线城市直接带动,而在珠三角的发展蓝图中显得较为黯淡。中山既没有佛山紧邻广州的地缘优势,也不像东莞、惠州那样亲近深圳,更无法比肩珠海与澳门的紧密联系,因此它孤立于广深港澳四大核心城市之外的“四不靠”位置,成为了制约它城市规模扩张和层级提升的枷锁。
然而,深中通道的开通宛如天降甘霖,瞬间将中山从边缘小城转变为“深圳近邻”,实现了由“边陲”到“紧邻”的华丽转身。曾经,前往深莞惠需绕行虎门大桥,耗时动辄两小时,而今,深中通道的建成将行程缩短至半小时,且直接对接深圳的战略发展高地——大前海,其起点之高,超越了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因为它们对接都是与深圳接壤的郊区地带。这一变化,预示着中山的城市特质与功能将迎来根本性转变,其发展潜力和城市面貌即将焕然一新。当然,这要取决于中山市自己的定位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以及宏观经济周期的研判与变化。没有紧随时代的变化,有尚方宝剑也不一定能起死回生。
中山市政府高层曾展望,深中两地的深度融合将如同上海的浦东与浦西,最终融为一体。中山,有望借助深圳的力量,实现自我蜕变,甚至助力深圳开启新的发展纪元,虽然这听起来像是大胆的梦想,但梦想总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为迎接这一历史机遇,中山早已厉兵秣马。马鞍岛作为深中通道的桥头堡,已汇聚超过130家企业,深圳企业占比高达80%,包括华为、中兴通讯、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重量级单位。近期,深圳与中山还实现了公积金互认互通,进一步加深了两地的经济联系。同时,为促进人员往来,中山规划开通两条跨市公交线路,并在深圳机场于中山设立“深中航空港”,极大便利了中山与深圳间的交通出行,缩短了时空距离,预示着50分钟内即达深圳宝安机场的新时代。
深圳的土地资源瓶颈为中山带来了承接产业溢出的绝佳时机,深圳企业可以在中山享受到一线城市的资源配给与三四线城市的成本优势。而中山,经过前期的转型调整阵痛之后,经济已展现出稳步复苏的态势,2023年GDP达到3851亿元,增速5.6%,超越全省平均水平,工业投资增速也位居前列,2024年前四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强劲增长(8.7%)。中山在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上的持续努力,更是为其经济发展增添了质的飞跃。
三、深中通道:深圳在大湾区战略棋局中的新角色与机遇深中通道的开通,不仅是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互联的里程碑事件,更是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动力源的加冕礼。这个昔日的改革试验田,如今已茁壮成长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创新高地,它在大湾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因深中通道的连通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
1. 深圳经济辐射力的强化与区域协同发展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和经济特区的典范,历经四十余载的迅猛发展,已蜕变为一座国际化的创新都市。然而,伴随其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经济持续蓬勃,深圳遭遇了土地资源瓶颈、高人口密度及生活成本攀升等挑战。尽管深圳总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约为广州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但这并未能阻挡其产业与消费能量向周边释放,反而催化了一种强大的辐射效应,激活了周边城市的共同繁荣。
产业外溢:深圳转型的涟漪效应与区域协同共生
自2005年左右起,深圳开始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步伐,起初聚焦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诸如纺织、服装及玩具制造。随着时间推移,深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转移的焦点逐步转向高端制造业与高新技术领域。珠江东岸的东莞、惠州、汕尾、河源等城市,在深圳的辐射带动下,迎来了产业升级的春天。
东莞,作为深圳的近邻,凭借其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与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自然而然成为深圳产业转移的首选承载地。深圳的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行业板块在东莞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华为、大疆、富士康、立讯精密等众多知名企业在东莞布局研发或生产,有力推动了东莞向高端制造转型的进程。惠州亦步亦趋,比亚迪、中集、德赛电池等企业落户,引领了惠州产业升级的浪潮。汕尾、河源乃至更远的云浮,无不在深圳的辐射效应下,经历了相似的变迁轨迹。
消费外溢:深圳消费势能的扩散与区域市场共享
深圳不仅是一座产业汇集的热土,也是高消费力人群的集中地,居住着约1700万常住人口。据深圳调查队统计,2022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718元,人均消费支出44,793元,居全国前列。
随着深圳居民购买力的增强和消费偏好的多元化,深圳的消费热潮开始溢出边界,影响并塑造周边城市的市场格局。深圳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追求,为邻近城市开辟了全新的市场蓝海,从高端零售到特色美食,从文化娱乐到休闲旅游,深圳的消费影响力带动了周边城市商业生态的革新与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深圳市民对文化与旅游的高涨热情,进一步促进了区域间文化旅游资源的共享与提升,激活了周边城市的文化旅游经济。
2. 珠江西岸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深中通道的落成,为珠海、中山、江门等珠江西岸城市开辟了直接对接深圳创新资源和资本的快速通道,为这些城市带来产业升级的黄金机遇。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能力通过此通道,能够更顺畅地向西岸扩散,加速珠中江地区的产业现代化进程,如珠海的智能家电和装备制造、中山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江门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均有望借此东风实现质的飞跃。
3. 南沙新区与广佛肇区域的联动发展
南沙,作为广州的新兴增长极,受益于深中通道的辐射,与深圳的互动更为紧密。深圳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资源向南沙的流动,缓解了深圳的土地资源压力,不仅助力南沙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还促进了广佛肇经济圈的产业协同与整体提升,形成以深圳为创新龙头,南沙为战略支点,辐射带动整个大湾区西部的联动发展态势,
4. 深港合作的深化与大湾区融合的加速器
深圳与香港的紧密联系,是大湾区建设的独特优势。深中通道的开通,进一步密切了深港两地的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加速了深港融合进程,为国际资本流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更为高效便捷的通道。如港人北上已经成为常态,平均每天有十几万人“北上”,很多就是去消费,香港人对深圳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未来两地融合后会更高。香港的高端服务业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融合,得益于深中通道的桥梁作用,共同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的高地。只要人多交流,就会产生更多的交集、合作和发展。
5. 全国人才汇聚的创新磁极与大湾区整体发展
截至2024年6月30日,深圳市有528家上市企业,市值达到15.92万亿元。其中9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明星企业一大堆,如腾讯、比亚迪、华大基因、中兴通讯、大疆等等。
深圳作为青年之城(平均年龄32.5岁)、创新之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才。深中通道的启用,不仅为深圳增加了吸引人才的筹码,也为大湾区整体的人才流动与资源配置提供了便利。深圳作为大湾区的创新中心,它对人才的吸引力与日俱增,推动了区域内的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为大湾区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深圳的西进战略与深中通道的“破局”意义谈及深中通道的影响,过往的论述或许更多聚焦于中山,但实际上,这条通道对深圳而言,同样蕴含着非凡的意义。我们从深圳过去十多年的宏图大略谈起:深圳的雄心在于何处?答案是坚定不移的“西进”。
自2010年始,深圳在伶仃洋东岸斥巨资,精心布局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后海金融商务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全球最大的会展经济带以及海洋新城等一系列产业重镇,旨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指挥中枢和服务平台。特别是2021年,前海扩容至整个宝安滨海区域,正式宣告“大前海”时代的到来,深圳的经济建设重心全面西移至伶仃洋畔。
然而,伴随着这一系列战略部署,一个新的紧迫问题浮出水面:“大前海”已是深圳西进的物理极限,北面是开发饱和的东莞,西面则是茫茫伶仃洋。深圳亟需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作为国际级商务区,“大前海”若无后方腹地支撑,如何维持其长远繁荣?
幸运的是,深中通道犹如天降甘露,为深圳开启了一扇通往广阔天地的大门:珠江西岸的广袤大地。回想港珠澳大桥“双Y”变“单Y”的规划变更,曾让深圳感受到一丝被边缘化的凉意,而今深中通道的落成,则是对深圳未来发展潜能的强力肯定。有人戏言,没有深中通道,深圳或将受限于珠江东岸的狭小天地;而今,这一通道的出现仿佛为深圳打开了新世界的门户,其喜悦堪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对于深圳而言,深中通道的建成意味着一次成功的“突围”,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战略层面的突破。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中山对深圳的需要,更是深圳对中山乃至珠江西岸广阔腹地的深切渴望。中山,作为深圳西进路上的关键节点,将为深圳的未来发展解锁一片全新的天地。
更妙的是,通过深中通道南沙支线,深圳还悄悄铺设了一条通往省会广州的战略走廊,为深圳与广州的双城联动注入了无限可能,进一步强化了深圳在整个大湾区的引领地位和辐射效能。深中通道,不仅是物理连接的桥梁,更是深圳未来发展蓝图中的点睛之笔,昭示着深圳在新时代的无限潜力与广阔前景。
所以说,深中通道不仅是中山的机遇,更是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发展的新引擎,它标志着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动力源的进一步确立,开启了深圳与周边城市合作的新篇章,为大湾区一体化进程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深中通道”里的上市公司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珠江两岸的上市公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为中山市的企业集群铺设了加速成长的快车道。作为深中通道西岸的明珠,中山市的26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约2313亿元)与9家港股公司(市值约380亿港元),正站在产业升级与市场拓展的新起点上。而深圳,作为拥有420家A股、108家港股及23家美股上市公司的经济巨擘,其市值规模分别达到8.08万亿元、7.64万亿港元及278.66亿美元,其与中山的紧密联系,预示着两地产业协同与资本流动的无限可能。
中山的上市公司群体,主要分布在电力设备、轻工制造、家用电器和电子等行业,这与中山的产业优势紧密契合。2023年度的财务数据显示,中山A股军团不仅在数量上扩展至26家,其总体营收和净利润亦分别实现了8%(1633亿元)和12%(99亿元)的增长,体现了稳健的经营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26家企业有25家实现盈利,华利集团以归母净利润32亿元领跑,而中炬高新、乐心医疗、金马游乐等企业的扭亏为盈,以及江龙船艇、华帝股份利润的显著增长,均反映了中山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强劲势头。
另外,截至2023年末,中山全市股权投资基金115只,基金管理机构27家,基金注册资本规模合计超400亿元。
深中通道的开通,不仅缩短了物理距离,更拉近了深圳金融中心与中山制造业基地的心灵距离。以易天股份、江波龙等为代表的深圳上市公司,已前瞻性地在中山布局,通过产能建设和技术研发,实现了与深圳总部的无缝对接,增强了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市场响应速度。同时,广州港等企业也看好深中通道带来的物流效率提升,视之为推动南沙港区发展的新契机。
对于中山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而言,深中通道的通车不仅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机遇,更是对接深圳乃至全球创新资源的桥梁。华帝股份等企业表达了对区域融合的积极态度,期望通过深中通道的纽带作用,把握住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红利,吸引更多资本与技术的注入,共创价值。
此外,文化旅游、商业地产等领域的上市公司,如华侨城A、皇庭国际等,也期待借力深中通道,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共享区域一体化带来的客源流动与消费升级。
深中通道的开通,是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生动实践。中山与深圳,一东一西,通过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联姻,共同绘制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版图的新蓝图。2021年中山市政府与深交所的战略合作,以及深交所中山服务基地的成立,更是为两地企业插上了资本的翅膀,加速了金融与实体的资源匹配,促进了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金融生态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共荣。深中通道,不仅是一条交通动脉,更是激活区域经济潜能、促进文化交融的“黄金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