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春分时节话踏青

葡萄说社会 2025-03-19 20:16:47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昼夜均分、春意渐浓。在民俗文化中,春分不仅是农耕的重要节点,更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与诗意情怀。我在《春分时节话踏青》一文中,以荠菜文化为切入点,串联起踏青、诗词、饮食等民俗活动,展现了春分的独特魅力。

一、荠菜:春分的舌尖与诗意

报春野蔬春分时节,荠菜是最早返青的野菜之一,被誉为 “报春菜”。民间有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之说,人们踏青时提篮挖荠,将其制成团子、水饺或煎蛋,既满足味蕾,又寓意迎接新生。

文人雅趣辛弃疾的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以荠菜花象征乡野的蓬勃生机,对比桃李的娇弱,寄托对自然与质朴生活的向往。苏轼、陆游等文人也曾赋诗赞荠,将其融入 “东坡羹” 等饮食,赋予荠菜文化雅趣。

二、踏青习俗:从郊游到民俗活动

郊游赏春春分正值草木萌发,人们结伴踏青,赏桃花、梨花,感受 “春到溪头” 的野趣。我的笔下,村头的老桥、溪水、竹外桃花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

戴荠祈福宋代女子有春分戴荠花的习俗,认为其清新胜于桃李,明代《西湖游览志》记载 “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寄托对健康与美好的祈愿。

放风筝与竖蛋春分风力适中,是放风筝的好时机,古人借风筝祈福驱邪。而 “竖蛋” 游戏则寓意平衡与吉祥,虽与地球公转无关,却成为老少皆宜的春分趣味活动。

三、饮食养生:春菜与习俗交融

春菜尝鲜荠菜、春笋等时令野菜被制成羹汤、春卷,民间认为 “吃了荠菜,百蔬不鲜”,既应季养生,又延续了 “不时不食” 的传统智慧。

地域特色老北京吃驴打滚、太阳糕祈福;长沙以腊肉春卷迎春;扬州则食萝卜丝包子,寓意通气解困,各地食俗均与春分气候相呼应。

四、文化传承:从农耕到精神寄托

春分踏青不仅是亲近自然的活动,更承载着对童年、亲情与乡土的回味。我们通过描绘挖荠菜的乡野场景,将个人记忆与民俗文化结合,让春分习俗在诗意中代代相传。正如郑板桥所言:“三春荠菜饶有味”,这 “味” 既是舌尖的清香,更是文化根脉的绵长。

春分踏青,既是对自然的礼赞,也是对传统的守望。从辛弃疾的诗词到乡野的荠菜香,从风筝高飞到竖蛋游戏,春分习俗在郝玉彩的笔下,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不忘 “春在溪头” 的质朴与诗意。春分节气宛如一座蕴藏着无尽宝藏的文化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别具一格的民俗活动。踏青,这一古老而充满诗意的活动,引领着人们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尽情感受那春天独有的清新气息。当人们漫步于青山绿水之间,脚下嫩绿的草地仿佛在轻轻诉说着春天的故事,微风拂过脸颊,带来花朵的芬芳和鸟儿的欢鸣,让人的心灵得到极大的抚慰与放松。

春祭,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庄重的仪式,是人们对祖先深深的缅怀以及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的美好祈愿。在这庄重的时刻,家族成员们齐聚一堂,怀着敬畏之心追思先辈的功绩,同时也祈求祖先的庇佑,期望未来的日子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而民间的放风筝活动,更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人们纷纷涌向空旷的场地,手中放飞着五彩斑斓的风筝。那高高飞翔的风筝,宛如人们心中璀璨的梦想和殷切的希望,在蓝天白云之间自由翱翔。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坚定信念。

吃春菜,这一传统习俗饱含着人们对健康与活力的追求。春天特有的新鲜蔬菜,如鲜嫩的春笋、翠绿的荠菜等,带着大地的滋养和春天的馈赠,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品尝这些春菜,不仅能够为身体补充丰富的营养和活力,更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慷慨与温暖。

立蛋这一独特的风俗,更是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据说在春分这一天,由于地球磁场的微妙变化,鸡蛋更容易立起来。人们纷纷尝试,全神贯注地将鸡蛋小心翼翼地放置在桌面上,每当有鸡蛋成功立住,都会引发一阵欢呼和喜悦。这一活动不仅考验着人们的耐心和技巧,也为春分这个节气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欢乐氛围。

我在行走的民俗文化中特别提到:春分时节话踏青。踏青作为春分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喜爱。在古代,文人墨客们常在春分时节结伴出游,吟诗作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今,踏青已成为人们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常见方式,无论是在城市公园还是郊外田野,都能看到人们踏青的身影,他们用脚步丈量春天的美好,用心灵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春分,在天文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意义。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此时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这一现象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位置所决定的。正如天文学家们所研究的那样,这种特殊的天文现象具有规律性和周期性。

春分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可谓深远而持久。春分过后,大地逐渐回暖,正式迎来了播种的旺季。在广袤的田野中,各类农作物开始蓬勃生长。例如,小麦在温暖的春风中抽穗,水稻的幼苗在水田中茁壮成长。不仅如此,动植物也纷纷从沉睡中复苏。鸟儿欢快地歌唱,蜜蜂忙碌地穿梭在花丛中采集花粉,为春天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春分节气还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踏青,让人们亲近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春祭,则是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而民间的放风筝活动,人们在空旷的场地放飞五彩斑斓的风筝,寓意着放飞梦想和希望。吃春菜,品尝春天特有的新鲜蔬菜,为身体补充营养和活力。立蛋这一独特的风俗,更是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据说在春分这一天,鸡蛋更容易立起来。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春分节气的这些民俗活动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不仅是人们对自然变化的顺应和尊重,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这些民俗活动也在不断演变和传承,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春分,也称“升分”(外文名:Vernal equinox),古时又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卯,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

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传统以立春到立夏之间为春季,而春分日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另一含义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由赤道继续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天气温暖、阳光明媚、雨水充沛。春分后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北部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春分是中国的农历节气,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这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春分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中的记载,而在《尚书》、《诗经》等古籍中也都有关于春分的描述。

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 春分对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春分之后正式迎来了播种的旺季,各种农作物开始生长,动植物复苏。

0 阅读:0
葡萄说社会

葡萄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