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关键时刻,伟人为啥提出“围而不打”?

杰燊 2024-12-17 16:08:43

但是毛泽东想得更远,提出“围而不打”的策略。

对杜聿明“围而不打”,能让蒋介石误以为,杜聿明集团还有救,这样蒋介石,就不会轻易放弃长江以北。

这样一来,解放军就能找机会,消灭长江以北,更多的国民党军队,为全国解放,创造更好的条件。

这一招“围而不打”,从战局全局考虑,真是高瞻远瞩,是个影响全局的精妙决策!

这招“围而不打”,就是《孙子兵法》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像书里说的“百战百胜,不是最好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

在当前的台海局势下,“围而不打”,正被巧妙地运用着。

烫手的山芋,扔给大漂亮。

他要是来救,每天航母、飞机、潜艇,烧钱烧不起;

不来救,盟友会戳你脊梁骨,见死不救,你这老大是怎么当的,以后谁还听你的?

那真是一个头,两个大!

一、淮海战役“围而不打”之历史背景

(一)战役的整体发展脉络

淮海战役在 1948 年 11 月 6 日拉开帷幕,一直持续到 1949 年 1 月 10 日。

这是一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至海州、西到商丘、北至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展开的生死较量,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大规模歼灭战。

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1 月 6 日到 22 日,解放军开始行动,把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围在了碾庄,经过一番激战将其歼灭。

同时,解放军还拿下了宿县,并且在徐东,成功挡住了国民党派来支援的部队。

第二阶段,从 11 月 23 日到 12 月 16 日,解放军在濉溪县双堆集,把国民党黄维兵团包围并消灭。

在这期间,徐州以南的解放军,也多次打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还把杜聿明集团,堵在了永城东北的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这一片地方。

第三阶段,从 12 月 16 日到 1949 年 1 月 10 日,解放军一边包围着杜聿明集团,一边展开政治攻势,很多国民党官兵被感召投降。

最后,解放军把那些还不投降的残敌,也消灭干净,淮海战役就此结束。

在兵力上,解放军投入了大概 60 万兵力,由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携手作战,一共有二十三个纵队,还有 40 万左右的民兵,和 200 多万人的支前队伍帮忙。

总前委成员有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

国民党那边呢,集结了 80 万左右的主力部队,刘峙是总指挥,邱清泉、李延年、黄百韬、刘汝明、黄维、李弥、孙元良等将领,带着各个兵团作战。

淮海战役,最后以解放军牺牲 13 万多人的代价,消灭了国民党 55.5 万多人告终。

这场战役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一起被称为“三大战役”,它们让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新中国的成立铺好了路。

(二) 关键节点引出“围而不打”

到了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情况变得很关键。

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在碾庄被消灭,黄维兵团,也在双堆集被解放军包围。

蒋介石急了,想保住自己的嫡系部队,就命令杜聿明,带着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躲开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以南的防御,绕道萧县、永城,先去救黄维兵团,然后一起往南撤。

1948 年 11 月 30 日,杜聿明带着 30 多万部队,匆匆忙忙从徐州往永城跑。

粟裕得知后,马上让渤海纵队占领徐州,同时派 10 个纵队使劲追。

可杜聿明在 12 月 3 日,收到蒋介石空投的信,让他改道往濉溪口走,和从蚌埠北上的李延年兵团一起夹攻,救黄维兵团。

杜聿明没办法,只能改方向。

12 月 4 日,华东野战军就把杜聿明这 30 多万人,围在了徐州西南 65 公里的,陈官庄至青龙集,这一小块地方。

杜聿明组织了两次突围,都没成功,孙元良兵团突围的时候,几乎全被消灭,只有孙元良带了几个人跑掉。

之后华东野战军调整部署,用 10 个纵队,把包围圈收紧,黄维兵团被消灭后,其他部队,也来帮忙围陈官庄,最多的时候,包围圈有七层,像铁桶一样。

这时候,一个重要决定出现了。

为了配合平津战役,华东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对杜聿明集团,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

本来可以直接进攻,解放军却没动,开始围困杜聿明集团,同时展开政治攻势,战场就这么僵持下来。

这“围而不打”的背后,其实有很多战略上的考虑,对整个战役的走向影响很大。

二、“围而不打”的战略考量

(一)从全局角度出发

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收尾的时候,局势很关键也很微妙。

解放军把国民党杜聿明集团 30 万部队,围在了以陈官庄为中心,南北只有 5000 米、东西不过 1 万米的小地方。

华东野战军集中了 15 个纵队,共 26 万人的强大兵力,杜聿明集团就像瓮里的鳖,他们的粮食和弹药,全靠蒋介石空投,肯定撑不了多久。

这时候,淮海总前委发电报给中央军委,请求下令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把他们全消灭,军委里很多人也觉得越早越好。

因为当时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了,如果淮海这边快点结束战斗,华野和中野,就能恢复士气和体力,还能配合东北野战军,消灭平津战场上的傅作义集团。

但是毛泽东想得更远,提出“围而不打”的策略。

从整个解放战争的战局来看,平津战役虽然开始半个月了,张家口、新保安,也在解放军控制下,但东北野战军对傅作义的包围还没完成,华北的出海口也没封死。

要是杜聿明集团很快被消灭,傅作义在平津就成了孤军,他很可能会往南跑,蒋介石有能力派船把傅作义的几十万部队从海路接走。

所以,为了稳住傅作义,避免这种不利局面,不能急着吃掉杜聿明集团。

对杜聿明“围而不打”,能让蒋介石误以为,杜聿明集团还有救,这样蒋介石,就不会轻易放弃长江以北。

这样一来,解放军就能找机会,消灭长江以北更多的国民党军队,为全国解放创造更好的条件。

这一招“围而不打”,从战局全局考虑,真是高瞻远瞩,是个影响全局的精妙决策。

(二)人性化层面的考量

除了从全局战略考虑,“围而不打”还有人性化的一面。

淮海战役打到这个阶段,华野和中野,在消灭黄百韬集团的时候,已经伤亡六七万人,消灭黄维兵团的时候,又伤亡三万多人,加起来快十万了,牺牲很大。

如果当时马上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估计解放军,至少还要伤亡四五万人。

要知道,战争不是光靠武力消灭敌人,《孙子兵法》里说“百战百胜,不是最好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就是说要尽量避免死伤太多人。

不管是解放军战士还是国民党士兵,大多都是普通老百姓,都是中国人,生命都很宝贵。

在已经稳操胜券的情况下,选择“围而不打”,是想给杜聿明集团一个机会,让他们投降。

这样既能减少解放军战士的伤亡,也能让更多国民党底层官兵活下来,这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解放军不光英勇善战,也珍惜生命、渴望和平,尽量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符合战争是为了长久和平的理念。

三、“围而不打”与《孙子兵法》之关联

(一)《孙子兵法》相关理念阐述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宝贝,里面有很多和“围而不打”策略相关的理念。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核心思想之一,就像书里说的“百战百胜,不是最好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

这意思是说,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是靠一次次打仗打败敌人,而是靠谋略、形势等,让敌人自己投降,不经过大规模武力对抗,就达到战略目的,这样能以最小代价,换来最大胜利,避免死伤太多人,毕竟生命太宝贵了。

还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个理念也很重要。

它说最好的用兵方法,是靠谋略取胜,用智慧布局,打乱敌人的计划,让敌人被动,给自己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打败敌人,或者用武力打败敌军;

最不好的就是攻城,因为攻城往往要付出很大代价,死伤很多人,消耗很多物资。

这些理念都说明,《孙子兵法》不提倡光靠武力强攻,而是主张用更巧妙、更有智慧的办法打仗,争取不战而胜或者少损失获胜。

(二)“围而不打”对兵法理念的践行

在淮海战役里,“围而不打”策略,和《孙子兵法》的这些理念特别契合。

解放军把杜聿明集团 30 万部队,围在以陈官庄为中心的小块地方,华东野战军集中 15 个纵队 26 万人的强大兵力,让杜聿明集团跑不掉。

但解放军没有马上进攻,而是选择围困。

这样做,首先从心理上,给敌人很大压力,把他们包围起来,切断补给线(除了蒋介石有限的空投),让敌人没吃没喝、没人支援,军心就散了,士气也没了,想让他们觉得,抵抗没希望,主动投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比如围困的时候,解放军展开政治攻势,宣传优待俘虏政策,很多国民党底层官兵就投降了。

这也是“上兵伐谋”的体现,不靠武力强攻,用围困的办法稳住战局。

从更大的角度看,为了配合平津战役,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打”,能让蒋介石误以为,杜聿明集团还有救,这样蒋介石,就不会轻易放弃长江以北,避免傅作义集团,因为杜聿明集团被消灭,而往南跑,让解放军有机会,消灭长江以北更多国民党军队,为全国解放创造更好条件。

所以说,淮海战役的“围而不打”,是解放军将领把《孙子兵法》的谋略,用到实战中的好例子。

四、“围而不打”在军事史上的意义与影响

(一)对淮海战役本身的意义

在淮海战役里,“围而不打”这个策略,对战役的胜利特别重要。

解放军把国民党杜聿明集团 30 万部队围起来后,本来可以直接进攻,但选择了“围而不打”。

这个策略首先为后面的总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被围的杜聿明集团,靠蒋介石空投补给,时间一长,没吃没喝、没人支援,军心散了,士气没了。

围困的时候,解放军展开政治攻势,宣传优待俘虏政策,很多国民党底层官兵投降,这就从内部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让后面总攻的时候敌人很难抵抗,解放军就能以更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同时,“围而不打”在战略上,也给敌人很大威慑。

解放军不动,国民党不知道怎么回事,蒋介石还想着杜聿明集团能活,就不好下决心放弃长江以北,这样战场局势,就一直在解放军掌握中。

而且,这个策略避免了过早强攻,造成解放军的大伤亡,保存了有生力量,让解放军在淮海战役最后阶段,还能保持强大战斗力。

对最后全歼杜聿明集团、赢得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在解放战争乃至军事史中的影响

“围而不打”这个策略,在解放战争和更广泛的军事历史上,都有深远影响。

在解放战争的其他战役里,它成了可以借鉴的经典战术。

比如平津战役,为了稳住傅作义集团,防止他们往南跑,解放军对一些包围的敌人,也采取类似“围而不打”的办法,通过围困、切断联系等手段,巧妙把握战役节奏,为最后消灭敌人创造了条件。

太原战役的时候,解放军取得一些成果后,就围困太原守敌,不马上大规模进攻,主要用政治攻势,让敌人不断有人投降,没费太多兵力就削弱了敌人,为解放太原打下好基础。

从更广泛的军事史角度看,“围而不打”丰富了军事指挥思想。

它体现了《孙子兵法》里“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等理念,强调用智慧和谋略,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避免光靠武力强攻,带来的大伤亡和资源浪费。

这个策略给后来的军事指挥官启示,面对复杂战局,要从全局考虑,综合各种因素,灵活运用战术,通过巧妙布局给敌人心理和实际的压力,达到战略目的。

它也让人们明白,战争不只是血腥厮杀,攻心为上、以谋取胜,在军事对抗中也很有用,对军事战略战术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围而不打,在现在台海演习中的灵活运用

在当前的台海局势下,“围而不打”这一古老而智慧的策略,正被巧妙地运用着,并且发挥着独特且关键的作用。

近些年来,台湾地区的一些势力为了私利,在国际上不断搞小动作,妄图让外部势力,支持他们的非法主张,这自然引起了大陆方面的强烈反应。

仅在 2024 年,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海上围台演习,分别是 5 月的 2024A 和 10 月的 2024B 联合利剑海上军演。

这两次演习的时机选择,很有深意。

一次是在台湾地区,所谓的领导人大选期间,另一次是在所谓的领导人“双十”演讲之际。

其目的一方面,是对“台独”势力发出严厉警告,另一方面,也是为未来可能的统一台湾的军事行动进行演练。

熟悉台海的各种环境,摸索出适合台海作战的方法,为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好充分准备。

在这些军演中,陆海空三军以及火箭军部队都参与其中,演习范围,覆盖了整个台湾岛周边海域和空域。

演习的重点内容,包括掌控台湾岛周边的空域和海域、模拟实施登陆作战,以及夺取综合控制权等项目。

可以说,这些精心设计的演习科目,不仅有效锻炼了军队的实战能力,更是对“台独”势力以及妄图干涉的外部势力的一种强有力的震慑。

而“围而不打”的策略,在这些演习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例如,解放军东部战区,多次组织海空联合战备警巡,虽然没有直接发动攻击,但通过这种围而不打的态势,营造出了全方位围岛进逼的压迫感。

在台海周边组织大规模演习时,着重演练舰机协同作战、夺取制海权和制空权等关键科目,实际行动则集中在台湾北部和台海西南部方向,有效控制了台湾岛南北两端的重要海空通道等关键区域。

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岛内“台独”势力,以及外部干涉势力,发出的明确警告信号。

从战略层面来分析,“围而不打”有着多重考量。

其一,这是一种攻心战术,通过持续的围岛行动,使台湾地区的军队,逐渐习惯解放军在其周边的军事存在,从而为解放军在未来可能的军事行动中,创造战术上的突然性,为武力统一台湾,奠定有利基础。

其二,这也是出于,对和平统一的期望和追求,大陆始终秉持着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初心,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动用武力,因为武力冲突,必然会给两岸同胞带来伤痛和损失。

所以,“围而不打”,实际上是在给予台湾地区,一个和平回归的机会,同时也在等待岛内民众,能够认清形势,打破“台独”势力,营造的虚假信息环境,增强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推动和平统一进程。

其三,在复杂的国际形势背景下,“围而不打”,有助于有效应对外部势力的干涉。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一直妄图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然而,解放军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使得这些外部势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借口,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介入。

毕竟,解放军的行动,是在自己的主权范围内,进行的合理军事活动,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的正当行为。

这就使得外部势力,在面对中国坚定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和立场时,只能望而却步,不敢轻易跨越雷池一步。

最后,“围而不打”,在实际层面,也给台湾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台湾地区资源相对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在被围的情况下,其能源供应、经贸往来、海空交通等各个方面,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一旦面临全面封锁,食品、燃料等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将难以为继,岛内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经济发展,都将陷入困境。

这种现实状况,必然会促使岛内越来越多的民众,深刻反思“台独”路线的严重危害,从而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两岸关系,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0 阅读:19
杰燊

杰燊

大家好我是杰燊,一个喜欢说点历史的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