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内地电影票房纪录《长津湖》的正统续作,《水门桥》未上映时就已经万众瞩目。
看过《长津湖》的观众都知道,抗美援朝战争未结束前,第七穿插连的故事肯定还没有讲完,前作埋下的诸多伏笔,预示着七连还有更大的考验在前方等待他们。
《水门桥》的故事紧接上一部,七连在完成新兴里和下碣隅里的任务后,又马不停蹄的赶赴水门桥,那里是美军撤退的必经之地,七连要做的事情就是炸毁桥梁阻止美军通过。
总体来说,本片维持着上部的高水准,无论武戏和文戏的分配,亦或大场面的调度,均令人印象深刻,而从内到外散发出来的家国情怀,更不时让人热泪盈眶、心神激荡。
观众感动于《水门桥》,因为它真实再现了那段尘封几十年的历史,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有幸在大银幕前,切身感受先烈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艰辛和不易,更重要的是,它表现出来了志愿军那种一往无前、顽强拼搏的斗志和勇气,这种精神,即使已经过去几十年,依然可以在新时代熠熠生辉、闪闪发光,值得所有人去缅怀和纪念。
近几年,关于主旋律电影过多的批评声总是不绝于耳,然而,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搞清楚何谓主旋律就选择开骂。在好莱坞,每年都会产出数量庞大的个人英雄主义影片,依靠一人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其实也是美国式的主旋律。
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是传播正能量,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精神的电影,都可以称之为主旋律,如果以这个为标准,主旋律电影能够囊括的类型就太多了。当今中国电影,焦点问题不是主旋律作品数量的多寡,而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得到最广泛观众群体的共鸣,与其将口水放到没有标准的数量点,还不如多分析如何来提高主旋律电影的质量,从这个角度分析,《水门桥》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和榜样。
电影虽然讲述宏大壮烈的抗美援朝战争,但它却没有将重心放到大而全的上层领导、决策展现,而是以小见大,从一个连队的士兵入手,通过最底层的短兵相接,去描绘出一场战争的真正全貌。这里没有阴谋、没有尔虞我诈,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和永不服输的斗志,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让观众主观上就不会产生隔阂感。
同时,三大导演的加持,让《水门桥》具备了一部工业化电影应该需要的所有元素,那就是曲折的故事情节、宏大的视觉效果和精彩的群像塑造。
本片基本延续着经典商业电影十分钟一小高潮、半小时一大高潮的脉络,叙事层层递进,辅以雄浑的交响乐,总能在瞬间点燃激情。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将“爱国”这两个字一直挂在嘴边,而是用一次次的行动、一次次的奋不顾身去诠释其真正的意义。对于观众,“爱国”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它已成为中国人与生俱来、融进血脉的信念,电影要做的,就是打通它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联系,用最直观的感受,去抓住观众的柔软处,从而带来长久的震撼和感动。
除了情绪渲染,影片在视觉效果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导演徐克一直被认为是技术狂人,这次在《水门桥》中,他更是把这种狂劲发挥的淋漓尽致。
无论是大范围的战争全景呈现,还是几个小地方的短兵对抗,本片都做的一丝不苟。特别是多次出现的长镜头,动作设计、镜头移位均一气呵成,非常有代入感。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发生在大雪之中,无形增加了特效的数量,尤其还要在有点模糊的场景内看清楚人物的所有动作,更考验着特效团队的实力。好在重压之下不负所望,画面不仅没有因为漫天大雪影响观影效果,反而在多了一层磨砂般的质感后,显得更为真实可信,也更接近战争本身的面貌。
而电影瑰丽的外壳下,包裹着的则是浓浓战友情。他们是面对敌人时最值得信任的另一半,是平常生活中无话不谈、永远惦记对方的好兄弟,战火的淬炼没有让这种感情变得生疏,反而犹如高温下锻造出来的兵器,更加锋芒毕露。一部电影,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人性,这种人性,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呈现出来变得清晰可见,只有理解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我们才能够明白何谓“舍小家为大家”,何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更加能够体会当今和平年代的可贵。
好的战争电影,除了直面血淋淋的杀戮,还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战争的意义,所以,许多经典战争电影背后其实是止战,本片也不例外,尤其作为反面教材的美帝国主义,到了后期也开始反思朝鲜战争的必要性,这让电影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广大的格局。
或许是徐克导演的个人坚持,《水门桥》总有种若有若无、类似于武侠片的豪迈气,使得全片又多了一层浪漫主义的基调,然而,无论如何,战争的本质都是残酷又冷血,今天的我们,更应该从电影中领会祖国强大的重要性,从而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谐富足。而今天的我们也不可错过《水门桥》这样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