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西部,石家庄市的西北部,有一座县城,名为平山县。
平山县境内有一处著名的红色旅游圣地,它就是西柏坡,当年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为接下来全国政权的创建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便是来自平山,他叫栗再温。
1908年,栗再温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杜家庄南沟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时期,栗再温主要在家乡读书,先后就读于本村小学和县立洪子店高小,于1924年考入北平私立大同中学。
读书期间,栗再温广泛阅读进步书刊与报纸,懂得了很多革命的道理,并有了自己的偶像,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随着年龄的增大,栗再温进一步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于192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就在这一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与进步人士,栗再温毫无畏惧,依然在北平开展地下活动,还在孔德学院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同盟”,向广大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并壮大党的组织。
1930年,栗再温被任命为中共北平市委秘书,随后又担任了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1932年又被任命为中共山西特委书记。
当时,栗再温在山西组建了山西革命互济会、左翼作家联盟、山西文化总同盟等进步团体,积极宣传党的思想与主张,因此遭到阎锡山的追捕,不得已之下,组织只好将栗再温调回北平,可是由于叛徒出卖,栗再温在北平不幸被捕。
在同乡的帮助下,栗再温很快被人从狱中救出,回到家乡继续从事革命运动,将工作重心转入广大的农村,积极号召广大农民入党,还在家乡成立了游击队,取名为平山红军游击队,由栗再温担任政委。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栗再温再次来到山西,协助杨尚昆管理交通工作,冀西特委成立后,栗再温被任命为组织部长,参与了晋察冀四分区抗日地区的开辟,于1940年奉调延安工作,先后担任中央党校行政处长、组织科长等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栗再温主要活跃于交通领域,先后担任石家庄铁路局政委等职务,做了很多支援前线的工作,为全国的解放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在党的领导下,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栗再温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委书记等职务,于1960年被调到山东,出任山东省委常委和副省长。
1963年,华北和华东地区遭遇特大洪水,栗再温遵照中央指示,组织村民安全撤出,完成破堤任务,然后又和人民群众奋战七昼夜,有效地控制了提口塌方,防止德州一带数十万群众被淹,就连《人民日报》都报道了栗再温的抗洪事迹。
1965年8月,栗再温出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造反派“破四旧”,对很多文物进行大肆破坏,栗再温持反对态度,因此遭到造反派的批斗,还被关入“牛棚”,栗再温愤怒地说:“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在造反派的迫害下,栗再温于1967年2月含冤而逝,终年59岁。
栗再温来自一个大家庭,他可以说是栗家革命的引路人,栗再温有一个侄子叫栗政清,是共青团平山县委第一任书记,1936年底牺牲于天津的日本监狱,年仅20岁。
栗再温还有一个侄子叫栗政通,1949年牺牲于西北地区的扶眉战役中,年仅26岁。
栗政通牺牲后,他的哥哥用了30多天的时间才将其棂棺运回河北老家,为了纪念这位为革命牺牲的弟弟,哥哥取“战地家书”之意,为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战书”,他就是后来担任了全国人大委员长的栗战书同志。
哦,我知道了
已阅
弟弟又侄子的,一塌糊涂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