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长期服用的4类常用药,或会增加肠癌发生率,很多人都不知道

丹蓉说健康 2025-04-24 03:21:14

药三分毒,当你决定服药之前,一定要自问一句:我吃这种药,是不是遵医嘱?医生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这个药会带来哪些潜在风险?到底适不适合我长期服用?很多人常常自行“对症下药”,殊不知,有几类看似常用的药物,若长期服用,不仅可能损伤身体多方面功能,还或会增加肠癌发生的风险。

第一类:广谱抗生素

抗生素拯救了无数生命,但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若无根据地长期使用,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使有益菌大幅减少。有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失衡会产生促炎因子,进而诱导肠黏膜慢性炎症,而慢性炎症是肠道腺瘤—癌变的高危环境。此外,部分细菌代谢产物(如次级胆汁酸)在菌群失衡时大量积累,也被认为具备促癌特性。因此,除非确诊为细菌感染,否则切勿随意、长期使用抗生素。

第二类:质子泵抑制剂(PPI)

质子泵抑制剂是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的“特效药”,常见品种有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潘托拉唑等。它们通过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痛、烧心症状,但长期“零度”胃酸环境,会导致胃肠道内细菌异常增殖,促进细菌产生的致癌物质;同时,过低的胃酸还会降低食物中硝酸盐向亚硝胺的转化抑制,从而增加亚硝胺在肠道的累积。亚硝胺是一类已知的强致癌物,它的高浓度长期作用于肠黏膜,极易诱发基因突变和癌变。因此,无严重溃疡或经医生评估不需全天候抑酸时,应避免连续数月甚至数年的PPI使用。

第三类:刺激性泻药

番泻叶、比沙可啶、大黄等刺激性泻药,通过刺激肠壁神经,增强蠕动、加速排便,帮助缓解便秘。但长期依赖此类泻药,会导致肠壁神经耐受性下降,需要越来越大剂量才能起效;更有研究指出,刺激性泻药所含的蒽醌类成分,在肠上皮细胞内可产生多种氧化损伤,造成细胞异型增生,久而久之可能演变为腺瘤,甚至癌变。临床也曾观察到长期滥用泻药的便秘患者,肠黏膜病变更明显。因此,轻度便秘应先从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入手,仅在医生建议下、可短期使用刺激性泻药。

第四类:免疫抑制剂

临床上用于器官移植、风湿自体免疫病的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硫唑嘌呤、环磷酰胺)能有效抑制免疫细胞增殖,却也削弱了机体对肿瘤细胞的监视与清除功能。长期免疫抑制状态下,肠道内潜在的癌变细胞更易逃避免疫系统攻击,发生增殖;与此同时,抑制剂本身也可能直接诱导DNA损伤、促进致癌突变。多项移植后随访研究显示,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超过五年以上的患者,其肠癌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因此,若需长期使用,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应定期行肠镜检查,必要时调低剂量或寻找替代方案。

任何药物在发挥疗效的同时,必然伴随一定毒副作用。特别是上述四类药物,与肠道环境和免疫监视密切相关,长期滥用都可能在无形中增加肠癌风险。在决定用药前,请务必向专业医生咨询,明确指征与用药期限;用药期间,警惕任何不适,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及肠镜检查,才能既疗效可靠,又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0 阅读:15
丹蓉说健康

丹蓉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