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教育部表示,全国省市县三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已经达到或高于国家基本标准,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按道理来说,教师编制已经达标,学校不应该缺老师,可现实是,还是缺。
我工作的学校,每年都有新老师分来,可每年还是缺。曾经在一所村小,学生近三百人,七个班级,最困难的一年开学,只有六个在编教师,一半老师暑假被选调进城了,没办法,学校只能把一二年级合班,一个教室里挤了七八十个孩子,老师一个人教两个班,硬生生坚持了两三个月。那段时间学校连英语课都上不了,留下的老师根本没人会教英语。
为什么年年补充,还是年年缺?
最主要的原因是——乡村学校成了城区学校的教师“输送站”。每年农村学校都会招不少年轻老师,可没几年,他们大多会通过考试调进城里。每年暑假,教育局都会从乡村学校选调一批老师到城区,甚至有些学校连校长都考走了,人一走一大片,导致开学连班都排不齐。就拿我们镇来说,五年内分来了17个90后老师,结果走了14个。
城里学校工资高、福利好、资源多,谁不想去?而且大多数年轻老师自己也不愿意让孩子留在农村上学,城里的教育资源摆在那儿,谁都想给下一代更好的未来。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农村好老师走了,农村孩子越来越往城里挤,城里学校超负荷,农村学校却人越来越少,但就算一个班只剩十来个孩子,也得有老师教,所以农村还是缺老师。
另外,现在正赶上教师退休高峰期,尤其是那些九十年代末转公的民师,很多都五十五岁以上了,该退休的退休,没退休的身体状况也跟不上教学强度,甚至有些干脆不愿教主课了。新老师补充得没那么快,自然就空出了一大片缺口。
还有一个现实情况就是——女老师生娃的问题。现在学校里,男老师凤毛麟角,一年新招40个老师,能有一个男的都算运气好,基本上清一色是女老师。大家年纪差不多,进了学校就面临结婚生孩子,一怀孕就是大半年,产假、哺乳假接着请,学校本来老师就不够,这种情况下,校长能不头大?
当然,还有一些编制“在账不在岗”的情况。有些老师一到岗就被借调去其他单位,或者虽然人在学校,但从不上讲台。这些情况虽然明面上已经被多次禁止,但私下还是存在,导致学校教师编制看似够了,但实际教学岗位依然紧缺。
其实,国家这几年确实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乡村学校的硬件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教学楼、实验室、电子设备一样不缺,可是这些东西再好,没有老师,一切都是摆设。就像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道理放在基础教育上一样适用,学校最重要的是教师,不是教学楼。
现在农村学校缺的不是设备,不是课桌椅,而是人,是能真正留下来踏踏实实教书的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农村教育质量再怎么改善,也只是纸上谈兵。
用户10xxx63
村小学七十几个学生十几个老师怎么说缺老师
小林 回复 02-15 12:03
七十几个人如果有学期班和六个年级,十多个老师照样难应付,还有如山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