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结婚,是一场集体性的精神逃亡

文东不情感 2025-02-13 05:38:33

近日民政部公开了一组数据,2024全年有610.6万对结婚、262.1万对离婚。

这意味着在经历了2023年的止跌回升后,再度下探。

2013年是我国结婚人数最多的一年,当年有1346.9万对结婚,但随后就是连年下跌,一直跌到了2022年,当年一共有683.5万对人结婚。相比2013年的峰值,九年时间结婚人数腰斩。

为什么2023年结婚对数突然就反弹了呢?当年是769.2万对人结婚,这也是自下跌10年以来的首次反弹,主要是因为之前疫情导致的挤压的结婚需求的集中释放。

2024年的结婚人数是610.9万对,这就结束了2023年结婚人数的一个反弹,也同时创了2013年以来结婚人数的最低记录,而且目前来看这个下跌的趋势并没有一个结束的迹象。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结婚?我作为一个90后,时代的受害者,应该最有发言权。

01

年轻人对自己前途的不确定性。

很多父母会对他们孩子说,生个孩子无非就是多添双筷,生下来总有办法养活;以前条件那么艰苦不也把你们养活了。

可这个时代,在广州珠江新城十字路口的人潮中,在上海陆家嘴写字楼深夜未息的灯光里,在深圳科技园里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中,无数青年人花光所有力气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生活。

当经济周期波动剧烈如过山车 ,当职业发展路径随时面临崩塌,当传统价值观被互联网浪潮冲击分崩离析,婚姻便不再是年轻人的必选项,而是充满不确定的风险投资。

我们父母那辈人中,他们经历了时代发展经济浪潮,很多人做一份工就可能是一辈子,工资水平虽然可能不高,但维持生活的每月工资到账日子很稳定,就算生活拮据咬咬牙生活也就维持下去了;又或者是种地,春耕秋收,日子虽然穷,但总归粮食收获有口饭吃。

反观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他们随时面临公司倒闭,失业裁员、加班降薪等等风险,失去收入来源。当他们失去工作收入以后,就连回农村种地也不会,如何保证未来的生活?

哪怕是运气好,现在的收入水平还过得去,他们的心里跟明镜似的,谁也无法预估未来三五年还能保持住这种水平的收入。

当个体连自身职业前景都难以把握时,这个时候让他们去结婚,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只要是个负责的年轻人,都干不出这种事。

02

当传统价值观被互联网浪潮冲击分崩离析,社会将婚姻异化成一场场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让无数年轻人望而却步。

婚姻市场上,人们像挑选商品一样评估对方身价(房产、收入、家庭背景)成为首要考量条件,而情感、性格、三观等精神层面的契合度反而退居其次。这种畸形让婚姻失去了应有的温度,变成了一场冰冷的利益交换。

我亲身经过那种介绍对象,先要你身份证照片查你征信,再要你的房产证明,还要你的公司信息查你股权架构,最后她还要告诉中间人,她是有很多富二代追求,只不过想找个潜力股做富一代。等一切调查完成后,才决定可以认识了解一下。

当一个人被对方像商品一样评估调查,用经济条件作为考量的首要条件,这种爱情或是婚姻真有存在的必要吗?反正我是接受不了。

所以我一直劝告身边的男性朋友,条件不是特别优秀的话,千万不要去相亲。一旦进入相亲模式,那就是变成一场女生对男生的面试,她是面试官,你是求职者,身份已经不对等了。

高房价、高彩礼、高育儿成本构成了现代婚姻的“三座大山”。

在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突破40:1的畸形现实,一套婚房动辄数百万,让“婚房”从温馨爱巢变成了吞噬两代人积蓄的黑洞、彩礼数变成了爱的见证,数额越大爱情越坚、育儿成本更是高得令人咋舌,凡是儿童的产品与服务沾边,价格都非常离谱,比如年前我带外甥逛商场,给他敲了块手工砖,好家伙!一块破砖88块。

这些物质门槛将无数年轻人挡在婚姻门外,他们不得不选择“躺平”。

当物质主义价值观成为婚姻的主流,金钱成为衡量婚姻的唯一标准,物质条件成为择偶的首要条件,婚姻就失去了其本应该有的精神内涵。

婚姻观的扭曲,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婚姻望而却步。

03

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正在瓦解。

现在女性经济独立,不再依赖婚姻获得生存保障,男性也开始反思传统家庭责任的重压。这种性别角色的重构,打破了传统婚姻的平衡。

互联网的普及诞生了许多男权、女权主义博主,他们靠鼓动男女对立从而获得更多关注,这使得男女在婚姻上的价值观分歧日益增大,观点形同水火。

就比如X磊,靠女性心灵鸡汤圈粉几千万,自己赚得盆满钵满,却造成一些女人拿着这些“心灵鸡汤”当作金科玉律,对自己婚姻诸多不满。

当婚姻不能成为“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的保证,离婚已经成为了司空见惯的时候,结婚就显得没那么必要与神圣了。

当年轻人对婚姻抱有充分的信心时,结婚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事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一场集体性的精神逃亡。

0 阅读:3
文东不情感

文东不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