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显示,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在2012年仅有17.2万人,而2021年全国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数高达的1144.2万人,其中800万报名者是非师范生。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人数从2012年的17.2万人增加至2021年的1144.2万,10年间参加考试人数翻了66倍。
为什么很多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都要考一个教师资格证?他们对教育工作是真爱吗?厦门市今年第一次实行“参聘制”校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年薪25万却招聘不到中小学教师,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校招”,这是教师岗位不香了吗?#教育听我说#
有教师资格证不一定非得当老师,但是要想当教师,必须有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是进入教育行业的敲门砖。
近年来产生的“教资热”,原因其实很现实。
近几年,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我国灵活就业人数已经超2亿人,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毕业即失业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央国政”仍然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如果有机会考上公务员,或进入国企、政府单位,即便手中有教师资格证,大多数人也肯定会首先选择“央国政”。
考公、考编的竞争压力是相当大的,能成功上岸者毕竟是少数,为了能多个选项,在大学期间先考个教师资格证,如果考不上公务员岗位,就把教师岗位作为备用选项。公务员是体制内的工作,而中小学教师属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同样属于编制内的工作 ,或许这正是产生“教资热”的真正原因。
就业形势严峻,加上教师群体工资待遇逐年提升和教师职业的稳定性,这也是吸引大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的原因。
“参聘制”招聘中小学教师遇冷!“取消编制”弊端初现厦门市2023年第一次实行无编制校招,全市校招 1409 名中小学教师。其中,市直属校招 498 人、思明区属校招 188 人、湖里区属校招 85 人、集美区属校招 211 人、海沧区属校招 144 人、同安区属校招 188 人、翔安区属校招 95 人。
关于编制问题,厦门市教育局给出的回复是:厦门今后中小学的教师招聘都是以事业单位聘用形式进行管理。被聘用教师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职业年金、住房补贴和住房补贴等不同方面都按照事业单位在编的待遇管理,以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标准一样。
总结一句话:没有编制,其他待遇都一样,属于合同制聘用!
以后招聘中小学教师都不再有编制了,厦门市第一次校招结果如何?
今年招聘采用的是先面试再笔试。按正常招聘1:3参加笔试,本来应该会有超过4000人笔试,可是网传今年参加笔试的校招优秀毕业生不超1000人(网传850人),可能一些985和211院校优秀毕业生不用笔试直接录取了,但是整体参加笔试的人员还是偏少。
更有网友发文称,第一轮校招过后,1400多个岗位,还剩余950个岗位没有招满,占比大约67.8%。真实情况到底如何?
根据海西晨报的报道,厦门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第二次教师招聘,此次招聘同样是面向校园招聘 2023 届高校毕业生,即"校招",要招收 953 人。这是今年厦门第二次"校招",之前一次是在 1 月份,招聘 1409 人。此次招聘的 953 名教师,包括幼儿园 72 名,小学 270 名,中学 576 名以及中职 35 名。
第一次校招时,主要面对教育部直属院校 2023 届的优秀毕业生,而第二次校招的标准明显降低了,包含了省内外师范院校 2023 届普通教育本科及以上优秀毕业生。
人就是这么现实!没有编制,连报名也不参加了!
招聘不到教师,是“取消编制”后的直接外在表现,而这仅仅是开始,这些用“参聘制”招聘到的中小学教师,从内心来说没有安全感,如果其他地区招聘编制内教师,这些老师大概率会离开,因为“合同制”的规定是双向的,如果老师们因为没有安全感而大批量流动,这是学生、家长、学校愿意看到的吗?
中小学教育具有普惠性和强制性,一群稳定的、有编制的中小学教师群体,有利于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取消编制”采用“参聘制”招聘中小学教师,转正后年薪25万也没人报名,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另外,在没有充分调研之前,就实施花哨的“教师退出机制”,也无益于教育事业发展。不折腾、不闹腾,让老师们安静教书育人,或许就是最好的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