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章法解析

书法坞点墨人 2024-11-08 11:52:45

怎么评定一个印面好还是不好?它要有灵魂,有想法,既要有秩序、又要有趣味。

战国 · 日庚都萃车马

字法、章法、刀法、做印法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内容,其中最容易出效果的就是章法。

篆刻章法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印面的大小及形状的选择,印风的选择,印文的排列顺序,朱文、白文的选择,文字及留空的安排,边框和界格的使用等等。

一、印面形状的选择

在刻印章之前,我们需要选择一块合适的石头,确定印面的大小、形状。

例如一件书法作品的引首章,一般都要选取竖长条形状的印面,或长方形,或椭圆形,这样它放在那里才好看。

黄士陵 · 遥怀具短札

黄宾虹 · 冰上虹飞馆

林皋 · 宏

黄士陵 · 外人哪得知

二、文字的排列顺序

有时候,为了达到想要的章法目的,可以适当地改变文字的排列顺序。

(一)正常排序

竖向成行,从上到下排序。

汉官印 · 九原丞印

(二)交叉排序

交叉排序在秦印中出现得比较多。

秦 · 宜阳津印

秦 · 小厩南田

秦 · 曲阳左尉

(三)逆时针排序

这种排序的印章又叫“回文印”。

汉 · 郭恩诏印

汉 · 傅捐之印

汉 · 郝胜之印

一般地,如果一方姓名印刻成回文印,则表示左边的两个字是人的名字,即“姓某某印”。所以,上面的“傅捐之印”是回文印,说明此人的名字是“傅捐之”,而不是“傅捐”。“郝胜之印”也是同理。

(四)横向成行,从右到左排序

这种排序方式少见。

秦 · 法丘左尉

秦 · 杜阳左尉

汉初 · 宜春禁丞

三、朱白相间

有的印章,由于个别文字笔画过少,为了达到整体均衡的感觉,会采用朱白文相间的方法来设计。

汉 · 千秋万岁

汉私印 · 牛称之印

汉穿带印“虞长宾”和“虞古月”是一对章,它们都采用了朱白相间的方式来完成,很有趣味。

四、均衡型章法

均衡型章法,也可以称为匀称型章法,就是给人的感觉很均匀,朱白分布很匀,线条的粗细一致,线条与线条之间基本等距,留红均匀。

汉官印 · 假司马印

汉玉印 · 桓启

汉玉印以竖线均匀分割空间。

王福庵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陈巨来 · 成都草堂收藏印

金 · 元帅左监军印

方介堪 · 鱼饮溪堂

九叠篆、鸟虫篆,也是采用的均衡型章法。

五、对比型章法

(一)疏密对比

疏密对比视觉感受强烈,最容易出效果。

01 三密一疏

汉官印 · 广陵王玺

汉官印 · 关内侯印

吴昌硕 · 溪南老人

上面的几方印都属于典型的“三密一疏”章法。

赵之谦 · 汉学居

王福庵 · 春住楼

齐白石 · 煮石

吴昌硕 · 千寻竹斋

上面几方印章可能不是四个字,但也类似于三密一疏的布局。

02 三疏一密

战国 · 伍官之玺

汉 · 太医丞印

汉印“太医丞印”中的“医”字密,任其密,其笔画迫于无奈必须要细,其它的字适当地加粗,使得每个字的分量感是平衡的。

齐白石 · 鲁班门下

齐白石的“鲁班门下”四个字的笔画粗细是差不多的,但在视觉感受上“鲁”字要密得多,是因为“鲁”字的四个边都与周围粘连,产生了厚重的感觉。另外,右边框和下边框加粗,使得对比得不那么突兀。

03 左右疏密对比

黄士陵 · 萍乡文三

黄士陵的“萍乡文三”右密左疏,但左边的“文”字采用斜线,可以起到支撑和稳定的作用。

黄士陵 · 十六金符斋

黄士陵的“十六金符斋”左密右疏,但他有一个巧思,在“符”字的左边留了一块留白,这块留白很重要,可以与右边的大面积留白产生呼应,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不至于显得左边太重、右边太轻。

下面李可染和来楚生的两方印同理,注意留白的呼应。

李可染 · 废画三千

来楚生 · 大刀阔斧

04 上下疏密对比

印章中的上下疏密对比,延续小篆字形习惯,多是上密下疏。

吴昌硕 · 默默道人

赵叔儒 · 仆本恨人

林皋 · 西畴

05 对角疏密对比

何震 · 云中白鹤

吴让之 · 铜士小印

丁敬 · 岭上白云

06 外紧内松

战国 · 郢粟客玺

黄士陵 · 蘅道人戏墨

黄士陵 · 花好月圆人寿

外紧内松的章法不太常见,从本文的印例可以看出,黄士陵(字牧甫)对于空间的打造很有一套巧思。

(二)正斜对比

斜线的作用有:

①有正斜对比,增加趣味;

②可以将规则的留红分割成不规则的形状,增加趣味;

③斜线就像衣服架撑起衣服一样,可以起到支撑和稳定的作用。

汉将军印 · 巧工中郎将印

秦 · 安众

晋 · 长喜

上面,汉将军印“巧工中郎将印”中的“工”字、秦印“安众”中的“安”字、晋系古玺“长喜”中的“长”字采用斜线,既生动,又稳定。

(三)直曲对比

直曲对比,也可以称为方圆对比,是指利用直线和曲线、方折和圆弧进行对比。

黄士陵 · 嗣伯言事

黄士陵 · 星如书画

黄士陵 · 莲畦

邓散木 · 涤云

王福庵 · 不薄今人爱古人

(四)纵横对比

指的是纵向的竖线与横线形成对比。

汉 · 千秋万岁

汉 · 夏侯拾

齐白石 · 齐良迟

(五)突出块面

突出某一处的块面,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汉 · 汜丁

汉 · 丁得之印

吴昌硕 · 园丁墨戏

六、呼应型章法

呼应型章法,就是印面中的某一个元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对面有另一个类似的元素与之相呼应。

(一)对角的相似元素呼应

汉 · 骑千人印

汉印“骑千人印”中的“千”和“人”字字形相似,产生呼应。

陈巨来 · 下里巴人

陈巨来的“下里巴人”也是对角元素相似,“下”和“人”造型相似,“巴”和“里”造型相似,分别产生呼应。

吴让之 · 砚山

吴让之的“砚山”左上角和右下角的长竖线相呼应。

(二)留红的位置相呼应

如果在一个印章中设计一个大块留红,最好要在别的地方有一两块小的留红与之呼应,让这一大块留红显得不那么突兀。

赵叔孺 · 郭氏尚斋

赵叔孺的“郭氏尚斋”本来是可以填满的,但是作者故意在右下角设计了一大块留红,增加趣味,同时“尚”字的中间还有一小块留红与之相呼应。

吴昌硕 · 文章有神交有道

吴昌硕的“文章有神交有道”有明显的疏密对比,左下角密,别的地方疏; 右下角有一大块留红,在上部又有几块小的留红与之呼应。

黄士陵 · 颐山

黄士陵的“颐山”三块留白一大、一中、一小,呈三足鼎立之势,且形状不一,很有趣味。

黄士陵 · 内阁中书舍人

黄士陵的“内阁中书舍人”左下角与右上角的留红相呼应。

王福庵 · 仁和高时显字野侯印

王福庵的“仁和高时显字野侯印”,“仁”字的留红最大,“字”字和“野”字里面有两块小的留红与之相呼应。

七、图像型章法

(一)“U型”章法

文字组合起来像一个“U”字型。

战国 · 日庚都萃车马

来楚生 · 息交以绝游

(二)其他图形

黄士陵 · 器父

黄士陵的“器父”呈三足鼎立之形。

战国 · 高□官

战国的“高□官”,如果用“计白当黑”的眼光来看它,里面的七个圆点很有趣味。

八、合文

合文就是把两个文字写得很紧凑,看起来就像一个字。

吴昌硕 · 泰山残石楼

吴昌硕的“泰山残石楼”,其中的“泰山”二字采用合文处理,共占一格,并且二字还有一定的错位,能够明显区分。

吴昌硕 · 一月安东令

吴昌硕的“一月安东令”,画有界格,其中的“一月”放在一个格子里,属于合文。

吴昌硕 · 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

吴昌硕的“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画有界格,其中的“生于”放在一个格子里,属于合文。

横向的两个字组成合文很容易被人误解成是一个字,要慎用。

合文最好是有古人使用过的,不要随意创造。

九、界格和边框的运用

界格可以把散乱的东西规整起来,产生秩序,也可以平衡各部件之间的份量,弱化对比。

(一)实线界格

实线界格在秦印中用得比较多。

秦 · 北乡之印

秦 · 中行羞府

左丞

(二)虚线界格

有的印章没有实线界格,但文字的外廓线很整齐,使得留红像是一个虚线界格一样。

汉官印 · 军曲侯印

汉官印 · 朔宁王太后玺

汉 · 郅通私印

(三)竖向留红

我们释读古文字都是竖向从上到下阅读的,所以在篆刻中竖向留红就显得极为重要,它能够很好地构建秩序。

战国 · 和昜都□皇

战国 · 沐□都左司马

战国 · 雷旦都右司马

汉 · 立义从事

赵之琛 · 文字饮金石廦翰墨缘

黄士陵 · 江七公长寿年宜子孙

(四)横向留红

突出横向留红的也有,但这太符合阅读习惯,所以少见。

吴昌硕 · 费君直审定金石文字

吴昌硕 · 当湖葛楹书征

赵叔儒 · 毗陵汤涤定之

(五)边框的运用

边框可以起到聚拢文字、稳定印面的作用。

战国 · 平阴都司徒

战国 · 行士玺

秦 · 西乡

十、无边印

无边印可以给人一种向四周延展、无拘无束的感觉,但字与字之间要联系紧密,不能太松散。

战国 · 左军丞鍴

文彭 · 琴罢倚松玩鹤

李智野 · 有无量自在

十一、残破

朱满意印,臣满意

古代的印章放到现在,会出现一些残破、生锈等斑驳的痕迹,这也是一种美。例如上面的穿带印对章“朱满意印”和“臣满意”。

秦 · 后越

秦印“后越”中的残破处于笔画之间,主要是因为铜质印章在凿刻的时候线条的边缘会往外翻,外翻的地方会略高于印面,盖印的时候低的地方会挨不到纸面,就形成了这些类似于残破的痕迹。

汉玉印 · 隗长

汉玉印“隗长”右边框残破,碎裂,但文字笔画还保留完整,文字的笔画隐约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边框。

邓石如 ·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邓石如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左侧边框残破,但文字的外廓线正好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边框,此手法和汉玉印“隗长”中的残破相似。

作者:董志国

说明:本文基于谷松章《篆刻章法百讲》,做了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并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分享给大家。

0 阅读:0
书法坞点墨人

书法坞点墨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