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剑走偏锋的“寻宝”“鉴宝”野蛮生长|荔枝时评

荔枝新闻 2024-10-29 18:10:54

文/胡欣红

(作者胡欣红,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中学一线名师,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前,网络短视频和直播中存在涉及盗墓、古墓探险、伪造考古现场、非法鉴定出土文物等内容,引发热议。近日,国家文物局与中央网信办联合部署开展相关违法违规内容集中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将对网络短视频和直播中存在的涉嫌为盗掘古墓葬、倒卖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信息便利或帮助,以“寻宝”“探险”“天价”为噱头,歪曲考古工作价值、违法违规鉴定、误导公众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考古热方兴未艾,一些网络主播瞅准了公众的需求,推出了古墓探险和“线上鉴宝”之类的“节目”,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是,这些行为极易剑走偏锋,涉嫌触犯法规。

去年,媒体报道辽宁葫芦岛男子陈某某与同伴共三人擅自进入贵州龙里县“果里岩洞葬”内用手机进行直播,过程中陈某某随意打开洞内摆放的棺木,并将棺木内的尸骨取出任意摆拍,赚取非法利益。陈某某因涉嫌盗掘古墓葬罪被龙里县公安局立案侦查,后又被当地检察院以涉嫌侮辱尸骨罪起诉。把镜头对准墓葬并取出尸骨任意摆拍,无疑洞穿了世人的认知底线。这样的违法行径,理应依法严惩。

相比之下,“线上鉴宝”的问题更为隐蔽,有网友觉得无非是开一下“眼界”,图个“乐子”而已,不会真的被主播忽悠购买价值不菲的所谓“古董”。其实不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文物收藏热情的高涨,“线上鉴宝”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方式应运而生,为众多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便捷。然而,这一行业的迅速崛起也伴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以寻宝为噱头的非法鉴定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

这些非法鉴定行为往往利用人们对宝藏的渴望和好奇心,通过夸大其词的宣传手段,吸引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参与。他们可能不具备专业的鉴定资质和技能,却冒充专家进行虚假鉴定,甚至故意将普通物品鉴定为珍贵文物,以此骗取高额的鉴定费用或相关利益。

近日,央视新闻起底的一起直播间卖“古董”骗局,便是“线上鉴宝”的衍生品。一位老人被某网络主播“洗脑”之后,竟然花40余万元在直播间买了几百件假古董。其中,一根所谓的“乾隆拐杖”明明是塑料制品,主播却要求老人支付6000元作为“保管费”,并承诺三个月后以600万元的高价回收。经查,该犯罪团伙自2023年10月到2024年2月,累计涉案金额共计2000多万元,受害人达到了几百余名。“我妈在网上已经买了很多‘文物’和‘传国之宝’了”,案情曝光之后,引发了一些有类似经历网友的强烈共鸣,令人感慨不已。

一眼假的“古董”之所以能坑了这么多人,主播忽悠得天花乱坠、以假乱真,无疑是其中的一大关键。据悉,涉事主播徐某曾经做过珠宝玉石生意,对于文物古玩也比较了解,直播时他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把这些假文物说得跟真的一样,让听众误以为这些所谓的“文物”价值连城。这种行为不仅让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还严重损害了“线上鉴宝”行业的整体形象和信誉。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有鉴于此,很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相关部门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古墓探险行为,明确“线上鉴宝”行业的准入门槛和监管要求,严厉打击防范文物犯罪,让有关古墓葬类题材内容直播告别野蛮生长。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两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督促网络平台强化落实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把关,规范相关重点短视频和直播运行服务。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要求网站平台配合执法部门要求,移送相关案件线索及信息。各地文物、网信部门也将加强工作协作,畅通举报渠道,合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网络环境和舆论氛围。

打着历史文物鉴赏的旗号,实际上却涉及大量违法行为。扰乱文物管理秩序,危害文物安全的直播,行之不远。上述一系列“组合拳”,彰显了依法严打的态度,可谓正当其时。公众不猎奇不围观,更要擦亮双眼,谨防上当受骗。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