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从“一人玩转大明”到政治失控,真实智商引争议

人间天堂堡 2025-01-19 15:57:05

【真实嘉靖:皇位得来的偶然】

在大众的一般认知中,嘉靖皇帝好像成了高智商君主的一个典型,他的智谋似乎高深莫测,让人钦佩不已。但依我之见,真正历史上的嘉靖皇帝,智商不但不高,简直可以说是特别低。嘉靖皇帝得以坐上皇位,纯粹是运气好,没费什么力气。

上一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就是那个叫正德的人,他在位的那几年,一门心思都放在自己玩乐上了,那是毫无顾忌地放纵自己啊。今天兴致来了就出兵到塞外跟蒙古人狠狠打一仗,明天又急急忙忙跑到江西,去解决皇室内部的叛乱问题;有时候跑到扬州城去检查所谓的“继女”,有时候又在清江浦悠哉游哉地划船抓鱼;甚至在紫禁城里大搞建设,弄了个豹房,简直就是古代版的KTV,在那尽情地享受吃喝玩乐。就这么没节制地瞎玩,最后惨得连个孩子都没有,皇位都没个继承人。

明武宗朱厚照这人一生洒脱随性,对自由的追求那是没边儿了。可他突然去世后,压根儿没安排身后的事儿,这一下把朝廷里的大臣们愁得不行,乱了套了。大臣们急得不行,赶忙连夜开紧急会,一番激烈探讨和斟酌后,最后定下来让湖北安陆的兴宪王的儿子朱厚熜来当皇帝。

兴宪王是正德皇帝爷爷的儿子,这么一捋,朱厚熜就是正德皇帝的堂弟。这亲戚关系吧,不能说特别远,但也着实不算近。真不是夸张,要不是大臣们当时实在没招了,被逼得没办法了,嘉靖皇帝朱厚熜就算是做梦都想不到自己能坐上那皇位。就因为这个,打一开始,大明王朝的大臣们对嘉靖皇帝就不太看得起。在他们看来,嘉靖皇帝血统没那么纯正高贵,亲戚关系也比较淡,就跟一个突然走大运中了巨额奖的土老帽似的,没啥根基和底蕴,纯粹是靠运气才进了皇宫,当上皇帝的。

【登基风波:正门偏门和大礼议之争】

所以呢,当嘉靖皇帝满是兴奋和期待,从湖北长途跋涉赶到紫禁城外的时候,马上就被要求得从偏门进入内廷正门。要晓得那内廷正门本来只有正德皇帝的子女才有资格走的,朱厚熜作为正德皇帝的堂弟,关系稍微远了些,照常理来讲,就只能从偏门进了。

嘉靖皇帝得知这消息后,火冒三丈,很不高兴地讲:“我跟各位大臣说啊,这皇帝位子可不是我自己要的,是你们大老远跑到我家,死乞白赖地求我来当皇帝。可现在却要我走偏门,这啥意思?是不是存心让我丢脸啊?我今儿就把话撂这儿,这偏门我坚决不走。你们要么让我堂堂正正从正门进去,要么我就不干了,直接回家去。”嘉靖皇帝这强硬的态度,把大臣们弄得左右为难,没办法,他们只好让步,同意嘉靖皇帝从正门进入,举行登基大典。

就这一事件而言,嘉靖皇帝能算聪明睿智吗?答案肯定不是。真正聪明的人都明白,所谓的正门和偏门,也就只是个形式上的象征而已。那会儿最要紧的是顺顺当当通过这道门,登上皇位,把自己的地位稳住。可冲动莽撞的嘉靖皇帝,不但跟大臣们激烈对抗,放话说“大不了这皇帝我不干了”,还让大臣们心里有了个特别深的初始印象:这新皇帝可不好惹,很难对付。不得不说,当时孤立无援、啥背景势力和拥护者都没有的嘉靖皇帝,就这么不费劲儿地把自己弄到了和整个官僚阶级对立的尴尬处境里。

嘉靖皇帝刚登上皇位,就碰到了麻烦事。那些跟嘉靖皇帝关系不好的大臣,半强迫地让嘉靖皇帝把堂哥正德皇帝的父亲弘治皇帝当生父,而把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当成叔父。这到底啥意思呢?就是说,让朱厚熜当皇帝,不是继承他亲爹那一支的,而是要他继承正德和弘治皇帝那一支,把他变成弘治皇帝的儿子,这样他和正德皇帝就成了真正的兄弟了。

简单来讲,这其实就是大臣们对嘉靖皇帝身份的不重视和瞧不起。那时候朝堂上的大臣们,好多人从弘治、正德两朝就开始当差了,甚至有一些大臣在成化年间就进入官场了。他们对过往的先帝们有着很深的感情和敬意,打心眼里希望嘉靖皇帝能继承先帝的做法,把正统延续下去,而不是搞特殊,另起炉灶。从大明王朝宗法继承制度的严格规定来说,大臣们的这个要求肯定是合乎情理的。

然而在嘉靖皇帝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里,这个要求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没道理的。从古到今,当皇帝那可是给祖宗增光的极大荣耀之事,哪听说过谁当了皇帝后,还得被迫把自己的亲爹给换了。嘉靖皇帝心里琢磨:“我朱厚熜好不容易坐上皇位,肯定得让我爹当先帝,让我娘当皇太后,我咋能改口叫别人爹呢?” 就这样,嘉靖皇帝又用起了老办法,再次表现出他很强硬的反对态度。不过这一回的情形跟之前要求走正门的时候不一样,好像没那么顺,他的反对不像上次那样很快就有效果了。

嘉靖皇帝极力反对,大臣们的反对则更为激烈。大臣们一伙一伙的,甚至多个部门联合,一起向嘉靖皇帝强烈抗议并叫嚷。每当他们齐心协力地对嘉靖皇帝进行指责时,嘉靖皇帝好多时候都会有种错觉,感觉自己好像是朝堂上的大臣,而面前这些成天反对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手握至高权力的皇帝。大臣们清楚,这位嘉靖皇帝特别固执、自行其是,绝对不会轻易在文官集团跟前服软。大臣们心底期望和要求的,正是皇帝得在文官集团面前显出谦逊和顺从。因为在大明王朝的悠久历史中,自本朝开国后,就没出现过任何一个能完全自主、不受约束的皇帝。

【以暴制暴:君臣关系的恶化和嘉靖的无奈放权】

那文官们近乎逼迫地强烈反对,嘉靖皇帝咋应对的呢?他的应对办法特别简单蛮横,就是用暴力来对付暴力。只要有谁不服他,他就毫不迟疑地把这人的官给削了,职位给免了,狠狠惩罚,甚至还不惜让刑部出手,派锦衣卫去对其进行残忍打压。左顺门前被打断腿的杨慎,就是这个时候君臣激烈对抗的典型例子。

确实,在君臣权力角逐的过程中,君王这一方通常有着天然的优势。君心如同深渊,其想法和权术不但高深莫测,而且好似没有尽头。身为皇帝,在权力的争斗中总是处在主动的位置,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有个终极手段,就是当常规办法无法解决问题时,就直接把制造问题的人给解决掉。凭借这种有些血腥和暴力的压制方式,嘉靖皇帝确实能让文官们暂且对他的权威表示顺从。

嘉靖皇帝高高兴兴地把自己那个要不是自己当了皇帝,可能一辈子都没啥名气的藩王父亲奉入太庙,给了他先帝的尊贵名号。从精神方面说,这着实大大提升了一直被大家轻视的嘉靖皇帝的身份地位。打这以后,正德皇帝那一脉的皇室血脉正式没了,皇位传承有了新方式,从嘉靖皇帝这儿翻开了新的一页。

从物质角度来讲,嘉靖皇帝费这么大劲把他父亲的牌位放进太庙,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就一个,那就是兴献王总算能光明正大地和历代先帝一块儿接受后人的供奉祭祀,能享受到那份代表皇家荣耀的冷猪肉了。乍一看,这好像是嘉靖皇帝的一场大胜,可实际上,这恰恰是他迈向失败的开头。从这时候起,嘉靖皇帝跟大臣们彻底陷入了没法挽回的破裂关系里。文官集团开始把矛头都对准他,不再跟他说实话,而是到处跟他对着干,也不再积极响应他的工作安排。只要嘉靖皇帝提出个什么决策或者指令,大臣们就老是故意跟他唱反调。

嘉靖皇帝说往东,他们就非得说往西;嘉靖皇帝说想吃苹果,他们就偏要吃梨。不管皇帝说啥、干啥,大臣们那反对的声音都铺天盖地地来了。大臣们每天上朝下班,不是想着认认真真做事、为国家效力,而是故意给嘉靖皇帝找麻烦、捣乱。他们使劲从嘉靖皇帝手里抢权力,而且越来越过分,越来越嚣张。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高拱、徐阶、张居正这些大臣,个个都是在政治舞台上很有手段和计谋的难对付的人。嘉靖皇帝越想把大明帝国的最高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就越会被他们精心算计和顽强抵抗。

嘉靖皇帝从刚登基的时候起,就满心想着能做出点成绩、干出一番大事业。在他统治的前期,的确创造了嘉靖中兴的好局面,让大明王朝的国力和威望在一定程度上短时间内得到了恢复。但要想让国家一直繁荣兴旺,不断做出成绩,那就得把权力紧紧握在自己手里,做一个果断强硬、说啥是啥的厉害君主。只有这样,嘉靖皇帝才能有足够的行动力,把自己的治国想法和政策顺利地实施下去。然而现在,文官集团好像发了疯一样,把目标都集中在嘉靖皇帝本人身上,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针对他手里的权力。这就让嘉靖皇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没办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志向和才能,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互相合作、相辅相成的君臣关系,而是变成了互相厌恶、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

阴谋诡计、猜疑妒忌、彼此不信任这类负面情感充斥着整个朝堂。长久以来,嘉靖皇帝和大臣们之间剧烈的暴力冲突,已然使大明王朝的政治场所沦为一个紧张对峙、危险重重的战地。身处这般艰难处境,嘉靖皇帝满心无奈与乏力,他着实无法抵御这股强劲的政治压力,最终在绝望里决定完全放弃权力。毕竟文官集团所盼望和追求的,是一个听话乖巧、对他们满怀敬重的皇帝。既然这样,嘉靖皇帝心里琢磨:“我就依着你们的需求来办,难道不可以吗?”

【群臣内斗:嘉靖并非主导】

嘉靖皇帝的这一放弃行为,在他自己觉得,好像意味着他和大臣们多年的激烈争斗是以他的失败结束的。但实际可不是这么单纯。要是权力从嘉靖皇帝那儿跑了,落到大臣们手里,那这庞大帝国里的任何事儿,就不用嘉靖皇帝自己去做决定了,相应的责任他也不用担了。权力一分散,原本齐心合力对付嘉靖皇帝的文官集团,一下子就垮了,变得七零八落的。他们没了共同的政治目标——嘉靖皇帝,接着就开始为了自己能多掌握些权力,在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如今嘉靖皇帝总算明白过来了,原来大明政坛最终的运作样子,说白了就是“打太极”这仨字。自己没必要再多说啥,也没必要再干啥,把所有事都交给臣子们办就行。在臣子们看来,事情的出现和处理的过程,那就是他们放开手脚、争抢权力的好时机。谁不想当那权倾天下的权臣呢?谁不想在官场上顺风顺水、一路高升呢?谁不想在这政治舞台上掌握绝对的话语权,成为说话顶用的人呢?在这激烈的权力争斗里,又有谁能记得他们原本共同的对头是嘉靖皇帝呢?

于是嘉靖皇帝决定让内阁处理政务,使司礼监和内阁彼此制衡争斗;让六部履行职责,令三法司和六部互相制约监督;让京官发挥才能,让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各级官员相互竞争比拼。

在京官们那儿,要是他们处理政务时干得好,没出差错,嘉靖皇帝是不会给他们啥额外奖赏的,在嘉靖皇帝眼里,这本来就是臣子该干的事儿。可要是他们工作中犯了错,干得一塌糊涂,那他们就该受君王的威严惩罚,没准还会被毫不留情地赶出权力圈子。而嘉靖皇帝自己呢,就能从此啥也不干,沉迷在玩乐当中,永远让臣子们去琢磨自己的想法和意图,自己则再也不用担啥实际的责任了。

常言道:“说千道万不如缄默,言多语杂不如安静。”要是你不去着手干一件事,那你就始终是这件事的主导者;可要是你讲出了一句话,作出了一个决定,那你也许就会一直沦为这句话、这个决定的仆从,受其牵制,难以摆脱。

【嘉靖的真实面貌:走下神坛的帝王】

或许有人会讲:“瞧,这就是嘉靖皇帝的精明所在,他机灵地引发了大明王朝大臣们之间的内部争斗,进而能够从中获取好处。”

我想讲啊,群臣之间的内斗,压根不是嘉靖皇帝主动搞出来或者特意谋划的,这是他政治斗争失败后出现的消极东西。就嘉靖皇帝那智商和谋略,他着实没那个本事挑起大臣们互相争斗,把他们弄得像狗打架一样乱。要是他真有那么高的智慧和手段,那他也不会在跟大臣们的政治斗争里输得那么惨了。

其次,群臣相互争斗,嘉靖皇帝在一旁坐视不管,乍一看好像皇帝拿到了主角剧本,处于有利位置。可实际上,群臣内斗没给嘉靖皇帝带来啥实质性的益处。他老是待在皇宫里,长年不上朝,也不管朝政,这消极的劲儿,比起他孙子万历皇帝,那是只多不少。而且在他执政的中后时期,嘉靖皇帝犯了好多严重的错,这些错严重到啥程度呢,都不用多说,当时海瑞的那封《治安疏》把他的各种罪过都给清楚地揭露出来了。

总之,嘉靖皇帝怎能算聪明呢?要是他真有智慧,当年就不会一味地跟大臣们激烈对抗,进而致使后来君臣关系陷入难以调和的僵局。那嘉靖皇帝又何来的智慧呢?

咱看到的嘉靖皇帝,就是个在政治舞台上使劲儿想把控群臣、达成自我价值,可因能力不行而苦苦折腾、没法如愿的失败者。他可不是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坐在蒲团上装样子念几句清词,找两个道士在身边,就能被说成是高深莫测、智商高的皇帝了。嘉靖皇帝自己都已经直面了他能力上的欠缺,那些把电视剧情节当正史,盲目追捧嘉靖皇帝的观众们,也该早点清楚地明白:嘉靖皇帝早就从神坛上下来了,那虚构的光环也没了。

0 阅读:41
人间天堂堡

人间天堂堡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