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那年的言慧珠,已出落得如出水芙蓉般清新脱俗、亭亭玉立。她自觉羽翼丰满,竟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定辍学,投身梨园,正式下海唱戏。面对女儿对戏曲的如此痴迷,老言夫妇虽心有不舍,却也拗不过从小便任性妄为的她,只好无奈地改变初衷,勉强同意了她的选择,允她放弃学业,下海学艺。当时的言慧珠,对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唱腔和表演艺术崇拜得五体投地,以至于她放弃了自己先天优越的好嗓子,拼尽全力去模仿程腔。她一味地憋着嗓子,力求学得一丝一毫都不走样。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虽然模仿得有些形似,但自己的嗓子却因此越憋越粗,越来越不得劲,失去了原有的灵动与清脆。
言菊朋见状,心中焦急万分,他耐心地开导女儿,指出这样盲目模仿程派,一辈子也难以学到真谛。同时,他详细地向女儿分析了自陈德霖、王瑶卿到梅、尚、程、荀等各京剧流派的渊源,以及它们如何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父亲的一片苦心与教导,让言慧珠顿时豁然开朗,从此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宗程,转而宗梅。凭借着自己独有的甜美脆亮嗓音和俊秀妩媚的舞台扮相,言慧珠初登舞台便大放异彩,叫座力竟然胜过了许多科班出身的女演员。
言慧珠一鸣惊人,迅速在京剧界闯出了名气。然而,在这门派林立的京剧界,要想更进一步,还需有名师的提携与指点。言慧珠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将目标锁定在了梅兰芳身上。当时的梨园界有个不成文的习惯,男旦艺人一般不轻易接收女弟子,更何况梅兰芳在全国的知名度极高,想要拜他为师,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能够实现这一心愿,言慧珠可谓是费尽了心思。她不仅买了大量的梅兰芳唱片,潜心琢磨其唱腔与表演技巧,还设法与梅兰芳的女儿梅葆玥交上了朋友。她常常上门给小她11岁的梅葆玥讲故事,讲到精彩处时,便故意卖个关子,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梅葆玥被故事深深吸引,为了听到结局,只好央求父母同意言慧珠留宿。这样一来,言慧珠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在梅兰芳空闲时,见缝插针地向他请教戏曲艺术。
1943年,在上海马思南路87号梅宅,言慧珠终于如愿以偿,正式成为了梅兰芳的弟子。在梅家,她不仅向老师学戏,更是每场必到地观摩梅先生的演出,细心揣摩其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复出登台唱戏,无论演出多少场,剧场里永远有一个座位是言慧珠预订的。她用自己的刻苦与努力,最终成为了“文武昆乱不挡”的梅派大青衣,梨园界一致赞誉她为“女梅兰芳”、“梅门弟子第一人”。
从言慧珠的这段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她是一位极富个性色彩的表演艺术家。在具有包容性的社会环境中,她的这种个性能够绽放出动人的光辉;然而,一旦进入强调集体的环境,她便会显得格格不入,处处受限。但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让她在京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就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20世纪40年代和60年代初,言慧珠与高盛麟多次合作演出的《霸王别姬》,被誉为是继梅、杨二位大师之后的此剧最佳经典及最高水平,完全再现了梅、杨二位的神韵与风格。此外,她还亲自编演了《梁祝》、《春香传》以及现代剧《松骨峰》等剧目,并参加了现代戏《沙家浜》的演出。
20世纪50年代末期,她与夫君俞振飞一同担任上海戏曲学校的领导期间,除了悉心教授学生京昆表演技艺外,仍不断登台献艺,所出演的《百花赠剑》、《长生殿》等剧目都极具特色,广受观众赞誉。她与俞振飞合演的《墙头马上》更是被拍摄成了彩色影片,留下了永恒的经典。这期间,言慧珠还随团出访了苏联、英国、法国、德国、捷克、波兰、瑞典、比利时、卢森堡等多个国家,将京剧艺术带到了世界各地。1960年,她还曾赴香港演出,进一步扩大了京剧的国际影响力。
短短几年内,言慧珠便从一个客串演出的票友蜕变成了能够独挑大梁的名角儿,她的表演事业可谓是风生水起、如火如荼。然而,尽管已经在菊坛占据了一席之位,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或停止对京剧艺术更高造诣的追求。1943年,她决定拜师梅兰芳,学习真正的“梅派”艺术。为了能拜梅兰芳为师,言慧珠可谓是煞费苦心。她首先结识了梅府的两位红人李释戡和许姬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博得了两人对自己的好感与信任。随后,她又设法与梅兰芳的爱女梅葆玥交上了朋友,这样一来,在以后学戏的过程中能有梅家子女在侧相伴,就成功地避免了外界的闲言碎语与纷纷扰扰。
有了这样的坚实基础后,接下来就是寻找机会学戏了。那时梅兰芳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很晚才睡,第二天下午才醒。起床没多久,前来拜访的人就络绎不绝、应接不暇,直至深夜都难得有片刻闲暇。面对如此紧张的日程安排,梅兰芳根本挤不出时间来教言慧珠学戏。然而言慧珠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或放弃,她一直在寻找着合适的机会。
一天,言慧珠正愁眉苦脸地在梅府想办法时,突然发现梅葆玥非常喜欢听故事。于是她灵机一动,给葆玥讲了一个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长故事。到了晚上,为了能听到故事的结局,葆玥便央求父母让言姐姐留府过夜。就这样,言慧珠顺理成章地留在了梅府,并等到了晚上12点梅兰芳闲下来的时候。她抓住机会向梅兰芳请教戏曲艺术,梅兰芳见言慧珠态度如此诚恳且天赋极高,便欣然答应了她。从此以后,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冬腊月,言慧珠都天天赶到梅府给葆玥讲故事、跟梅兰芳学戏。她的这份执着与努力最终换来了梅兰芳的倾心传授与悉心指导。
抗日战争胜利后,梅兰芳复出登台唱戏。无论演出多少场、无论天气如何恶劣、无论路途多么遥远,言慧珠都场场必到、风雨无阻。她仔细地瞧着梅兰芳的每个动作、每个身段、每个台步、每个水袖的甩动与翻转,不时用笔记录下来以便日后细细揣摩与练习。她的这份敬业精神与对艺术的热爱让梅兰芳深感欣慰与赞赏。
言慧珠在扮演梅兰芳时极像极神似,她的化妆技术非常高明,能够在眉宇之间巧妙地画出梅兰芳的神韵与气质。不仅如此,她还独具匠心地在演出“梅派”剧目时融入了西方的表演艺术元素,使表演更加时尚、更加新颖独特,深得梅兰芳的喜爱与肯定。她的这些创新与尝试也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血液。
除了言慧珠,姜亦珊也是可歌可叹的京剧艺术家。
“受逼迫去捡柴,泪珠儿如断线珍珠般滚落”,这句唱词甫一出口,观众席上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喝彩之声此起彼伏。姜亦珊的拖腔婉转悠扬,波折连连,仿佛带着无尽的哀怨与诉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将戏迷们的心紧紧牵引。
在《春秋配》中,姜秋莲这一弱势女子的形象,在亦珊的精湛演绎下,以其坎坷多舛的命运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弦。“病恹恹身不爽,挣扎亦是徒劳”,这字字句句,如同寒风中的枯叶,让人心生怜悯,愁肠百结。“奴好比那未绽之花,风吹雨打,飘零无依”,拖腔再次响起,华美中带着凄凉,观众们的掌声与叫好声再度响起,此刻,他们既为剧中人的遭遇感到沉重的同情与怜悯,又在戏曲艺术的魅力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享受。
接下来的“蒙君子垂怜”、“问君子可曾知晓”的唱段,更是将戏迷们引入了一个艺术享受的更高境界,让人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那古老而深情的故事之中。在“受逼迫”、“风吹雨打”、“魁星楼下”等关键之处,姜亦珊的咬字运腔,无不彰显出张派唱腔的独特韵味,让人恍若回到了张君秋先生那令人陶醉的演唱时光。
戏剧梅花奖得主姜亦珊,果然名不虚传。她唱念做表,样样精通,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当剧情发展到遇见热心肠的李春发时,剧中悲伤女子的心境逐渐明朗,亦珊的表演也随之变得开朗起来,她在矜持中逐渐释放,那“问君子”与三句“再问他”的唱段,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声调,都与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悲悲切切中平和地过渡到了对明媚、和谐、普爱之情的追求。
她细腻地展现了少女情窦初开时的羞涩与撒娇,将这一过程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让戏迷们心中的郁闷一扫而空。“请乳娘再将他年龄来问”,这句唱得轻柔而微妙,既表现出不愿启齿又不得不问的复杂心态,观众们通过演员的身段、表情,看得真切,听得明白,深深感受到了姜亦珊入戏之深,功底之扎实。在随后的“拦轿”场次中,她的身段、步子、水袖等基本功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跋山涉水的艰辛与企盼雪冤的迫切,观众席上喝彩声不断,为这出张派名剧,更为姜亦珊这位张派优秀传人的精彩表现而由衷赞叹。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姜亦珊却在前几年12月5日突然离世,年仅41岁便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一消息瞬间引爆了舆论界与京剧界,让人们深感震惊与悲痛。姜亦珊自幼便对文艺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与热爱,六岁起便在沈阳少年宫学习舞蹈基本功,十二岁便考入了沈阳艺术学院京剧班,成为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儿子梅葆玖的徒弟。她天赋异禀、勤奋好学,在京剧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与贡献。去年十一月,她还在北京京剧院献礼建党九十周年的“京剧名家红色经典”大型演唱会上献唱,展现了她精湛的唱功与深厚的艺术功底。然而天妒英才,这样一位优秀的京剧演员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让人不禁扼腕叹息、悲痛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