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元帅一生艰苦朴素,他的节俭习惯从小就养成了。早在战争年代,就流传着许多关于他“换鞋难”、“换衣难”的故事。有一天晚上,警卫员趁彭德怀睡觉之际,悄悄地用手量了他所穿鞋的尺码,第二天一早便跑到管理科,为他领了一双新鞋。然而,当警卫员拿着这双崭新的黑面白底布鞋来到彭德怀面前时,却遭到了他的坚决拒绝。
彭德怀对警卫员说:“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练兵,有的还没有鞋换,我的鞋还可以穿嘛,为什么要换?去,把鞋退回去。”见警卫员眼泪都快要流下来了,他又安慰道:“这样吧,今天晚上麻烦你把这双鞋再补一补,只要不漏风,脚冻不坏就行了嘛。”警卫员无奈,只好将新鞋又退给了管理科。
彭德怀,这位中国共产党忠诚人格精神的杰出典范,自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之日起,便将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作为自己一生的信仰。他对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表现出无比的忠心与赤胆,历经无数磨难而初衷不改,奋斗终生而矢志不渝。他的革命之路始于大革命后期,那是一个革命由高潮跌入低谷的艰难时刻,许多原本热血沸腾的革命者选择了变节或犹豫,但彭德怀却在这段黑暗中看到了光明,他从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与执着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决心为中国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彭德怀的忠诚并非盲目的愚忠,他对于党内的错误倾向从不姑息迁就,更不盲从。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他有着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即使因此遭受打击、迫害,他也从未动摇过对党的忠诚。他曾说:“我不反党,不反毛主席”,这不仅是他的誓言,更是他一生行动的写照。他的忠诚,是坚定而深沉的,是历经风雨而愈发坚定的。
彭德怀的性格秉性耿直,宁折不弯,他不懂苟且,不讲通融。在旧军队时,他豪侠仗义,结交了许多朋友,但在政治问题上,他从不妥协。每当需要在友情与原则之间作出抉择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革命利益和人民利益。他发动平江起义,明知这会使顶头上司周磐丢官,却仍然义无反顾。
彭德怀的勇敢果断,更是他一生光辉奋斗史的生动写照。延安保卫战中,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他临危受命,毫无惧色。他坚信:“不是人少的问题,问题就在于我们能不能代表这两万多人的勇敢。”在他的指挥下,我军三战三捷,成功挫败了敌人的进攻,使敌人三个月解决西北问题的计划破产。在夺取陕北清涧县城的战斗中,他亲临阵地,观察敌情,指挥作战,一举克敌。即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也能指挥装备简陋的军队打败不可一世的世界宪兵,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彭德怀的高尚人格不仅体现在他的忠诚与勇敢上,更体现在他的廉洁自律和无私奉献上。当组织上看到他的居住环境和办公条件简陋而为他安排新居所时,他却毅然拒绝。他说:“我住不了那么高级的房子,还是住在这里吧。等到老百姓住得好些了,我再搬家。”
彭德怀与浦安修结婚后一直没有孕育子女,而是与侄女彭钢生活在一起。他对侄女疼爱有加,但面对新居所的诱惑时,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拒绝。他说:“这里房子多,应当给家口多的同志住。咱们家没有多少人,不用住这么宽敞。再说,住在中南海里面,门口有个站岗的就够了。搬到这里,又要搞个警卫班,那不是增加国家负担吗?”
彭德怀虽然家境贫寒、少年失学,但他却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间隙读书学习,把“孔夫子”当做“书”的代名词。即使在遭受不公正批判后被迫离开中南海搬到京郊吴家花园居住时,他也坚持要求带走所有的书籍。他说:“凡是当老百姓用不着的,我都不要。但书一本也不能丢!”
在庐山会议上遭受不公正批判后,彭德怀虽然深感苦恼和委屈,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庐山,毛主席对彭德怀说:“你讲了那么多,允许我讲个把钟头,可以不可以?吃了三次安眠药,睡不着。”毛主席一开口,气氛立即紧张起来。“有些人在关键时刻就是动摇的,在历史大风大浪中就是不坚定的。党的历史上有四条路线:陈独秀路线,立三路线,王明路线,高饶路线。现在又是一条路线。站不稳、扭秧歌。”大家听后都觉得震惊,事后,彭老总委屈的对叶帅说:主席怎么没事老敲打我?
他向毛主席提出请求去学习或离开北京到人民公社去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劳动以便在劳动人民集体生活中得到锻炼和思想改造。即使在身陷囹圄之中他也从未放弃过读书和学习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除了彭德怀元帅,粟裕将军也是为国为民的典范。
粟裕同志,一生廉洁奉公,从不以权谋私,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战争年代,他与干部、战士同甘共苦,从不要求任何超出制度以外的享受。即便是部队或地方送来的慰问品,他也总是慷慨地分给机关,留下的部分则与身边工作人员共享。解放后,当他进驻大城市,依然严格要求自己,过着简朴如初的生活。
粟裕在生活中的节俭与朴素,同样令人敬佩。他穿衣服从不讲究,总是马马虎虎。例如,1949年7月12日,当他从上海移防到南京,担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长、南京市委书记等多重职务时,因工作需要,需做一套便衣。供给部长蔡长风出于好意,想给他做一套呢子衣服。然而,粟裕却坚决拒绝,他说:“穿得漂漂亮亮,怎么好深入到工厂、机关、学校、农村去搞调查研究?群众会有意见的。你不以普通群众身份出现,群众就不会和你说真心话,真实的情况你就了解不到了。”
最终,蔡部长按照粟裕的要求,给他做了一套斜纹布的中山装。从此,这套衣服便成了粟裕的“战袍”,无论是体察民情、乘公共汽车和三轮车,还是探亲访友、生病住院和疗养,他都穿着这套便衣。这套衣服陪伴他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从1949年一直穿到1984年他临终之际。期间,尽管多次有人劝他做套新的,但他都坚决拒绝,一双松紧口的皮鞋也穿了三十年,鞋后跟磨平了就换一个再穿,松紧口坏了就换新的再穿,再坏再换。这种苛求自己的精神,让人深感敬佩。
对于子女,粟裕既是慈父又是严师。他深知培养子女独立生活能力和吃苦耐劳、勇敢顽强作风的重要性,因此总是要求他们服从组织分配,主动到艰苦的岗位工作,从普通战士做起。他自己也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关系为子女谋求舒适的工作。
他临终时的遗愿,正如他一生所秉持的朴素与真诚:不举行遗体告别,不举行追悼会,只愿将自己的骨灰撒在他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于那里的战友们永远相伴。
1947年孟良崮战役后,粟裕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审视中原战场全局,认为我军力量已显著增强,打较大歼灭战的条件已经成熟。然而,国军在局部地区仍保持着优势,而我军则处于分散运动状态,难以捕捉战机。为此,粟裕在1948年1月22日上报中央的电报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思想。他指出,敌人虽已被迫进行全面防御,但仍有相当兵力,且采取多种手段避免与我军决战。因此,他提出应抓住我军在中原成品字展开的有利格局,依托后方,三军联合作战,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经略中原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体现了粟裕对中原战局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的战略思维。
然而,当时对于如何打破中原战场的僵持局面,却有着不同的计划。1948年1月27日,军委正式电令粟裕,要求他率领华野第一兵团三个纵队于当年夏天或秋季先期渡江,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面对这一新的战略部署,粟裕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任务,并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信念,为最终改变中原战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