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传奇故事:呆官(上)、神力、趁机、兰亭客序

文友笑古奇今 2025-02-02 11:06:41

呆官(上)

有一位进士,铨选得到一个县令的官职,亲戚朋友担心他为人呆傻,推荐了一位精明能干、熟悉官场礼仪的仆人给他,呆官欣然接受了。

呆官到省里拜谒上司,差一点就大咧咧从中门进去了,仆人赶紧挽住他,从左边侧门进去。接着他又去拜见首邑(省会所在地的县令),呆官也准备从左门进,却被仆人推进了中门。

呆官回到馆舍,对仆人生气,说:“为啥把我摆弄来摆弄去,我难道是木偶吗?”仆人知道他的意思,回答道:“并不是因为中门左门在摆弄您,巡抚还有道员、知府这些都是上司,按礼数应该从偏门进去;首邑跟您同级别,按礼就该从中门进。我这样做是为了厘清官职等级,不是敢摆弄您。”

呆官恍然大悟,说:“这样看来,你不愧是细致周到、懂得进退的仆人,我会重用你的。”仆人乘机请求看门一职。呆官大笑道:“跟在县令身边做亲随,那是多么亲密啊。你反而求去管门,那是下等跑腿职务。你舍近就远,辞尊居卑,是不是呆啊?”

仆人说:“小人就想去看门。”呆官说:“不是我薄待你,你不要后悔就行。”于是就让这仆人去做了看门人。

呆官去往自己任职的县衙,书吏衙役全都盛服穿戴,跪地迎接。呆官下轿子答礼。到了衙署,小吏送他下马,饭菜非常丰盛。呆官非常高兴,命令仆人赶紧写好名柬准备答谢。

仆人说:“这些都是属下人理所应该做的,您接受就行了,不需要答礼。”呆官却说,礼不能不答,来而不往非礼也。两人反复辩论,仆人就把这种事应该遵守的官场礼节告诉了他。呆官这才反应过来,官体理应有尊严。

第二天去庙里进香,师傅徒弟们全都鞠躬,恭敬地迎接,进门就作了三个揖,呆官却傲慢地没有答礼。

师傅徒弟全都生气了,讥笑讽刺他,呆官羞惭,悻悻而归。回来后他怒骂仆人,说他昨天提到的礼仪完全不对。仆人说:“入圣人礼法之门,接师生清高之士,谦让都来不及,这才符合礼仪。您今天自己做错了,并非小人说的不对。”呆官摇着头说:“鬼名堂太多太复杂,比做八股文章难多了。”

又过了几天,点卯点到东关地保,呆官大怒,拍着桌子,一筒子竹签全都撒在了地上。呆官叱喝衙役,选大板子狠狠地打。地保不知怎么回事,战战兢兢挨完板子,趴在地上哭着说:“小人前来应卯没有出错,怎么就有罪了?请求大老爷明示意,以便小人改过。”

呆官余怒未消,喝道:“我没考上功名时,偶尔欠下钱粮,借钱又没借到,你逼我逃走,使我妻儿受辱,这个仇铭刻于心,剥了你的皮削了你的骨,才能消我心头之恨。打你几板子你还感到冤枉了?”

地保问:“大老爷府上是住在原籍的东关吗?”呆官说:“是。”地保说:“离这里有几千里远,与小人有什么关系呢?”

呆官这才发现自己弄错了,于是赶紧叱喝道:“无论远近,我知道东关地保都绝不会是好人。敢与本官争辩,应该掌嘴。”地保抱头鼠窜,逃走了。(未完待续)

(出自《客窗闲话》)

神力

唐代原州的龙兴寺举办大型斋会,寺庙主持斋会的大和尚,出家年数很久,所以是个年高有德之人,坐在一众贵宾之下的头一个位置。

有一位小和尚,来的比较迟,他从外面进来后,发现没有地方坐了,只有寺主下面还空了一个座位。

小和尚准备坐下来,寺主就叱喝他。反复几次,小和尚担心错过了斋会时间,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屁股就坐了下去。

寺主怒不可遏,他靠着柱子坐着,准备甩这小和尚一个巴掌。哪知道他刚打算举手,宽大的袖子却被柱子压住了,拿不出来,他惊骇不已,连忙合掌念着佛号。

小和尚有点羞惭沮丧,于是没有参加斋会就回了自己的房间。众人议论刚才的事情,结果认为,可能是小和尚得道有德,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寺主于是与庙里的和尚们一同去往小和尚的卧室施礼赔罪,表达敬重之意。

小和尚紧张恐惧,自言自语地说:“我并没有什么道行,不敢领受大家如此厚重的礼数。”说完慢慢走开去。

有人问他,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行业,他回答:“二十年只念诵《金刚经》。”众人全都赞叹,说这是金刚护佑之力。

寺主到柱子那里焚香,顶礼膜拜,然后念着咒语说:“如果的确是金刚神力,就还给我这件衣服。”接下来,衣服随手而出。

(出自《广异记》)

趁机

相传某公奉命出使归来,驻留在接待宾客的房舍里。当时庭院里菊花盛开,某公在花下散步。他看见有小童隐约映现在稀疏的竹枝间,年纪大约十四五岁,端丽温雅,像个靓妆的女子。一问才知道是房舍主人的儿子。

某公把他叫来说话,发觉他很是聪慧灵巧。某公送了一把扇子给他,他目光流转送情,意思像是要主动亲近。某公也喜欢他秀美聪颖,就同他温声软语,流连不舍。恰巧左右的人都不在,童子当即跪下,拉着某公的衣襟,说:“您如果不厌弃,我也不敢瞒您。我的父亲蒙冤下狱,有您的一句话,他就可以活命。您肯救助,我一定不惜这个身子。”

童子刚从袖子里摸出状纸,忽然一股暴风冲击,把六扇窗门全部刮得大开,他们谈话的情景,几乎被侍从们偷看到。某公知道有异样的情况,就连忙挥手让他走,说:“到晚上再慢慢商量。”马上急急忙忙叫人驾车离开了这里。

后经访察,知道是因为土豪杀了人,急切之间翻不了案,就买通了官府里的小吏,引导某公在他家留宿,又暗地里买了娈童,假装是他的儿子,买通左右,让这个娈童出现在某公面前,用的是秦弱兰引诱陶谷的计策。没有料到冤魂显示变异。

裘文达公曾经说:“此公偶尔多事,差一点儿中了计。士大夫一言一行,不可不谨慎,如果某公当时面孔像包公,别人又哪里有机可乘。”

(出自《阅微草堂笔记》)

兰亭客序

当年,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太原孙统(字承公)、富春孙绰(字兴公)、唐汉王彬之(字道生)、陈郡谢安(字安石)、高平郗昙(字重熙)、太原王蕴(字叔仁)、僧人支遁(字道林),以及王羲之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等四十一人,举行祈福消灾集会,王羲之做了序,高兴之下落墨书写。

这篇《兰亭集序》笔力遒劲,秀媚无比,劲健绝代。一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太宗买了原帖后,命令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临摹,然后赐给皇太子和诸王近臣。

唐太宗酷好书法,有大王书法真迹三千六百张,全部都以一丈二尺为一轴,积累了一百五十卷。太宗自己写了贞观二字,做了印章,印在轴缝以及卷的首尾处。

他又选了贵胄子弟有灵性的,作为弘文馆的学生,馆内拿出书法原件,让大家学习。

也有民间擅长书法的,也被召进馆中,于是十多年间,天下蔚然成风。善于书法的人很多,王羲之书法帖,最为宝贵的,就是兰亭序。它常常被放在皇帝御座旁边,太宗早晚欣赏浏览。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身体病重不愈将死。临终前他对高宗说:我想从这里要一样东西。你是很孝顺的,怎么会违逆我的心愿。你怎么想的?高宗说听从父皇之命。

太宗说:我想要兰亭序,能带走吗?高宗哽咽着流泪说可以。于是命令居丧时用玉匣装好,随仙驾送入灵宫。如今赵模等人临摹的作品,往往有好事之人收藏到。

前后蜀时,吴王派内客省使高弼前来通好,手持国书到蜀地,献给蜀皇太子王羲之的石本兰亭一轴。当时了解兰亭序的人议论,说这个本子是王羲之撰序后,刻在兰亭的石头上的。蜀国皇太子攻王书体法精妙,高弼所以才会献上这个。

蜀国翰林待诏米道邻侍奉太子读书,掌管书法一百多卷,都是二王法帖、古来名贤墨迹,以及一些石本。等到宋朝伐蜀,这些书帖全都归米道邻私人所有了。

到了乾德年间,有贩卖彩纸信笺的王七郎,此人名叫文昌,与米道鄰是世交故旧,米道邻于是将石本兰亭也就是吴使高弼献给太子的那个给了王文昌。王文昌喜欢赌博附庸风雅,古来名书法收藏很多,王羲之的真迹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晋魏两汉至李唐名臣墨迹,以及石本都收藏家中。

当时与其交往爱好书法的,有毛熙震、王著、勾中正、张仁戬、黄居实、张德钊、张文懿、史戴、滕昌祐、石恪、李德华、陈熙载、僧人怀戬、义西曾经去拜访,阅其所藏,终日忘倦。

太平兴国初年,光禄卿高保寅,即渚宫高氏的后人,进入四川担任九州巡检,休复(作者)曾去拜谒见过他。因此得到张藻山水一轴、王羲之墨迹兰亭一轴,标注有崇山二字围者乎二字,都是赵模、诸葛贞描摹的作品。檀香轴古锦标,全都烟晦色暗,虫蛀有眼。当时能够与诸位贤士往复把玩。

甲午年,家藏书画被焚毁劫掠,损失殆尽。如今蜀中两次经历兵乱,诸家名书古画难得见到听说,所以我把这事详细记录下来。

(出自《茅亭客话》)

2 阅读:36
文友笑古奇今

文友笑古奇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