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时光(广州圣心大教堂和沙面岛)

黑风夜话吖 2025-02-11 03:20:57
凝固的时光(广州圣心大教堂和沙面岛)

圣心大教堂

圣心大教堂前人潮涌动,礼拜的进入室内,观光的留在门外,管风琴伴奏的唱诗声在石室的四周回荡,这座由信仰的石头堆积起来的高大建筑物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一对巍峨高耸的尖塔直指蓝天,也许这是最“哥特式”的元素,蓝天下的大教堂造型挺拔,塔楼、柱束、尖拱、花窗,八百岗石,六十琉璃,完美地拼接在一起,十九世纪的风骨凝固了一百多年,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四分之一。

圣心大教堂

圣心大教堂

圣心大教堂

广州圣心大教堂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的哥特式教堂之一,被称作东方的巴黎圣母院。教堂东西两侧的墙下刻有“耶路撒冷1863”和“罗马1863”的字样,1863是大教堂奠基之年,明稽章主教把从耶路撒冷和罗马带来的泥土置于石壁中,创于耶路撒冷、兴于罗马的基督教在东方的土地上生根了,而这块旧地不久前还是大清的两广总督府。

圣心大教堂

圣心大教堂

圣心大教堂

历史是无情的,不坐在餐桌边,就躺在餐桌上。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帝国又一次被按在地上摩擦,两广总督府化为灰烬,胜利者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自行建造教堂和学校,在枪与炮的打桩声中升起了高高的十字架。历史是严肃的,只要这个世界还有狼,就得与狼共舞。阳光下受难者的复活,也是古老民族的复兴。当潮水退去,再坚硬的岩石也会和谐;当时代向前,再褶皱的记忆也能抚平。面对高高的十字架,是人民信仰自由,是人种文化融合,是人类命运与共。

沙面岛

沙面岛

樟树夹道,榕树成荫,一百多幢西式楼宇整齐地排列在道路的两旁,哥德式的尖顶,巴洛克式的雕花,还有维多利亚式的阳台,斑驳的石墙里仿佛还能传来算盘的“噼啪”声,但风儿送来的琴声把历史的回响掩盖了。街拍的摄影师正弯腰对焦,绅士和贵妇痴迷地注视着织补女娴熟的双手,岁月把他们凝固成铜像,夕阳又把铜像镀上琥珀的颜色。这里是喧嚣都市里隐秘着的一片旧时光—沙面岛。

街拍

织补

遛狗

沙面故名拾翠洲,一个珠江水冲积而成的沙洲,因地理位置优越,宋明清时期一直是通商要津,清朝还在这里设置炮台。鸦片战争的炮火摧毁了沙洲的安宁,咸丰九年(1859年),英法联军迫使清政府在沙面之北挖一条小河,沙洲变成小岛,两年后,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沙面租借条约》,沙面岛沦为英、法两国的租界。

原太古洋行

鸟笼

沙面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租借独立于广州城区,英法两国在岛上设领事馆,建教堂、医院、银行和商住楼,初期建筑以亚洲殖民风格为主,西式楼房与中式亭台相融。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租界大规模建设时期,外国银行、洋行和公司争高比美以彰显经济实力,大量欧洲流行的建筑风格被移植到沙面岛上。

街景

街景

1925年6月,广州、香港工人为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的省港大罢工爆发,游行队伍来到了沙面租界对岸的沙基,租界的军队开枪扫射,酿成死52、重伤170多人的“沙基惨案”。光鲜的大厦和淋漓的鲜血相连,强者的“文明”和弱者的屈辱写满租界史的章章页页。

基督教堂

1927年大革命时期,国民政府收回了九江、汉口的英国租界,但交涉收回广州沙面租界未能如愿。二战中,日本向英美宣战,占领了沙面英租界,法租界实际上也被日军控制,为笼络人心,日本上演了将租界交还给汪伪政府的闹剧。抗战期间和胜利以后,国民政府先后和英国、法国签订取消两国在华治外法权的条约,1946年沙面成为广州市辖区,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

街景

街景

基督教堂

基督教堂

基督教堂

建筑是立体的史书,殖民地的痕迹终于凝固成画册,可供人们一篇篇翻阅。领事馆成了画廊,洋商行成了书屋,彩窗里的歌声依然悠扬,一切未曾改变,似乎又变化巨大。

萧养石

老树新枝

斜阳洒向沿江的广场,“萧养石”前游人如织,珠江的风轻拂着纹过身的伤疤,又吹扬起更靓丽的新衣,老树也生发了新枝。夜幕降临,沙面的石板路上氤氲着咖啡的香气,还传响着老榕树沙沙的呼吸声。

沙面之夜

沙面之夜

0 阅读:0
黑风夜话吖

黑风夜话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