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巴黎奥运会上,人们在见识到我国00后运动员强大的夺金能力以及面对镜头的松弛感与率真的同时,也对部分记者大失所望,并吐槽“00后开始整顿采访界了”,原因很简单,部分记者表现出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让观众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
△中国跳水运动员全红婵和队友参加赛后新闻发布会。图据东方IC
其实,不专业并非只体现在这一届奥运会的报道上,以往其他领域的报道中也时常能看到它的身影。我们不禁思考,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闻采访如何提高专业性,掌握报道主动权?
一
先来看看巴黎奥运会上的几个采访片段吧——
有位记者在采访全红婵时,现场考起了她的英语:“拿捏你知道用英语怎么讲吗?”全红婵回答“不知道”。记者又说,“我教教你好不好?”全红婵用一句“不用了,我不想知道”,干脆利落地拒绝了记者的“英语课”。
同样还是采访全红婵,另外一位记者关心的是全红婵“累不累”。记者问:“别人都关心你飞得高不高,但实际上你累吗?”全红婵一脸无奈地回答:“这话问的,谁不累啊。”
某主持人问潘展乐:“你会用哪种动物比喻自己?”潘展乐回答:“我是人,不像什么动物,就像自己。”
……
提问水平体现着记者的业务水平,综合观察分析几次“翻车”采访,这些奇葩问题和现场尬聊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泛娱乐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同样存在于其他领域的新闻采访报道中。
采访报道“饭圈化”、娱乐化。受“饭圈文化”以及流量的影响,巴黎奥运会期间,部分记者在采访中将“文体”硬生生捆绑到了一起,频繁问一些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喜欢哪位娱乐明星、比赛完想看谁的演唱会以及想见到哪位明星等等。采访体育赛事却脱离体育赛事,既不关心运动员比赛内容,也不询问其训练情况、比赛心得及技巧,只关心运动员喜不喜欢娱乐明星,部分记者这种博取眼球和流量的行为,丢掉了体育新闻采访的专业性与严肃性,被群嘲在所难免。
在财经新闻领域,也出现了过度娱乐化的现象,比如财经人物的花边新闻、网上打嘴仗、组CP等等。这些吸引眼球的标题、过多的娱乐元素内容,淡化了财经新闻原本的专业性与严肃性,给大众造成了一定的误导,导致新闻本身的理性思维被淹没。
缺乏边界感。人与人相处有边界,采访同样有边界。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被放在聚光灯下接受审视,但他们的隐私和权益同样应该得到尊重与保护。有些记者采访时不是关注他们的赛场表现、训练备赛情况等,而是挖背后的隐私、提出带有冒犯性的问题。比如有记者在采访时问全红婵的身高体重,全红婵明显不想回答,而记者还是不停追问。
这一点放到其他领域的采访报道中同样适用,记者要尊重受访者的感受,对受访者不愿或不便为人所知的个人信息,同样不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缺乏公众关切。记者的职责是问出公众最想知道的问题,但有一些记者的问题往往“走偏”。从这次奥运会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部分媒体的视线更多停留在赛事的比分上,以及运动员的业余爱好、个人隐私上。其实公众可能更关心运动员比赛过程中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及时调整心态,比出好的成绩,或者运动员背后的训练故事,比如备战过程中曾遇到过什么困难,如何成功突破、挑战极限,等等,这些对于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来说,既能满足好奇心,又具有一定的榜样作用。
深度分析有所欠缺。虽然当下碎片化阅读似乎更受欢迎,但不可否认深度分析报道同样大有市场,尤其是对于大家并不熟悉又感兴趣的领域。比如在奥运比赛项目中,公众更希望看到专业的分析,了解我们的运动员或者竞争对手有什么优势、短板在哪里,该如何提升与追赶等等。对国外的优秀运动员也不应该将其仅仅当成背景板,在恰当的时机可以深度介绍一下对方,让公众了解得更深更多一些。
二
如何提问是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问题问得好有可能会出来一篇高质量的稿件,问得不好指定出不来。如果采访不到位甚至可能需要记者重新返工,但假如遇到的是稍纵即逝的采访机会,基本上是没有返工补救机会的。因此,日常一定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借鉴,积累出良好的采访功底,做到一次成功。
提升专业素养,做好采访准备。在采访前,要充分了解受访者的各类信息,以便在采访中能够提出专业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比如采访奥运会,有的记者可能并非专职体育记者,对一些项目的比赛规则、赛事背景以及参赛运动员情况不了解,所在新闻机构应该在赛事采访前对记者进行专门的培训,让其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而记者本人也应该积极努力去学习补充相关专业知识,以便在采访中能够提出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问题。
记者专业的提问会让运动员更乐意表达,比如中国香港TVB记者方力申采访潘展乐时,他提问的问题是大家最关心的,如问潘展乐关于“10天200次尿检的真假和影响”“很多人说这个游泳池比较浅,它的浪会不会影响到你的发挥”等等,潘展乐回答了很多,非常配合这次采访。也由此可见记者之专业,对本届赛事准备及受访运动员深入了解过。
提高采访技巧,加强应变能力。采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也许提前准备的问题不适合了,这时候记者具备强大的采访应变能力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比如在奥运赛场上,记者可以根据现场运动员的表现,及时调整采访策略,无论是正问、反问、侧问还是设问、追问,因时因势引导受访运动员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采访到公众最想知道的内容,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
小切口入手,多问具体问题。采访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大”的主题活动,这时不妨从小处着手,小角度、小切口采访,向受访者提出具体、实在、指向性明确的问题,这样受访者不容易“跑偏”,更好地回答问题。这种采访方式接地气的同时,又能由小见大,高质量完成主题采访。
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媒体的职责是客观、公正地进行新闻报道。综合观察网络上的热点新闻报道会发现,每次发生社会热点事件时,各类信息铺天盖地,有些甚至是截取部分信息故意带节奏。记者介入采访时,应采用多元视角,全面、客观、公正地还原事件本身,避免过度渲染或夸大事实、片面追求流量和热度。
新闻报道是公众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的重要手段,每逢重要事件看官方媒体报道是受众共识。为了不辜负受众信任,媒体人也应该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新闻采访与报道的专业性,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为公众呈现一篇篇真实的、生动的、充满正能量的新闻报道。
来源 | “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 值 班编辑 | 王可最后,告诉大家一件事
新媒体文案怎么写才有看头?
辛苦拍摄的短视频为何没人点?
各平台账号涨粉越来越难?
策划方案怎么总是差点意思?
......
针对大家遇到的各种难题,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推出新媒体策划及运营、短视频制作及运营、舆情分析及风险处置等培训课程,去年开班13期,合作单位包括政府机构、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参训学员500余人,均满载而归。
今年,更多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陆续上线,欢迎前来新京报交流,一起进步。
独家课程 量身定制
提供融媒课程定制服务,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和预期的学习方向,量身打造专属课程。
“沉浸式”跟班学习
培训期间,跟班学员以现场观摩、全程参与、互动交流等方式“沉浸式”跟班学习。
重在实践 不搞空谈
根据培训学习内容,围绕重点工作策划宣传方案、拍摄作品,导师现场点评,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
开拓视野 开放交流
走进互联网大厂,实地参观拓展视野,与行业大咖在交流互动中吸取经验、促进提升。
More
点击查看部分培训实录
AIGC应用实操训练营:
没起标题,没起标题,没起标题
新媒体训练营(一期):
今天,他们来到新京报......
吉林省媒体培训班(二期):
吉林省16家媒体,来了
石家庄日报培训班:
凌晨四点还在剪片子,这也太“摇滚”了…… 石家庄怎样再摇滚一些,他们正在琢磨......北京发行集团培训班:
正在刷短视频的我,被灵魂拷问:“你多久没看书了?”
带货直播间,只来了看热闹的同事……合肥日报培训班:
十几年的资深摄影记者,发力做视频了河北省媒体培训班:
五个新媒体策划方案,齐了!
吉林省媒体培训班:
凌晨5点半,策划方案终于好了!
苏州市媒体培训班:
“刚刚,官方正式通报!”算不算标题党
余姚市干部媒介素养培训班:
新闻发言人,感觉回来了!
咨询详情,请添加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微信
标注姓名、单位、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