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论坛】传承弘扬丝路精神——艺术名家陈爱萍专题报道

艺术视界 2023-11-10 09:49:15

陈爱萍,号仙潭游子,1949年生于福建莆田,在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任教36载,为装饰艺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厦门分校20年校长,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陈爱萍教授擅中国画,妇女童稚题材、妈祖民俗文化题材为其所长,亦喜作山水、花鸟、油画人物、风景等,在国内外举办过18次(包括新加坡6次)个人画展。

陈爱萍教授的作品深受东南亚华侨喜爱,东南亚许多华侨社团、国家博物馆等亦收藏陈爱萍教授的作品。国家、省市领导以陈爱萍教授艺术作品为文化珍品赠送海内外政要:1990年,水墨人物画《浣纱图》由商业部部长胡平赠送给新加坡陈文德检察长;1993年,工笔人物画《绿荫》由厦门市市长邹尔均赠送给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2005年,水墨山水画《梦回鼓浪屿》由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赠送给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2005年,水墨人物画《和平女神》由《澳港台画报》社长方德华赠送给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先生;2008年4月27日,水墨山水画《海上花园春色好》由厦门市委赠送给台湾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先生;2008年7月18日,水墨山水画《鼓浪雄风》由厦门市委赠送给台湾地区台中市市长胡志强先生;2008年9月27日,水墨山水画《鼓浪屿之波》由厦门市委赠送给中国台湾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

陈爱萍教授曾发表诗词文论数十篇,出版《名家经典——当代中国著名画家·陈爱萍作品集》等。

陈爱萍的传略与作品载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美术家》《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中国当代美术家书法家汉英词典》《一代名家》《走进书画大家》《大师之路》《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作品集》《中国艺术大典》《画坛人物》《红旗漫卷》等书籍。

陈爱萍教授退休后任艺峰书画院院长,继续艺术创作交流,还被聘为菲律宾敤首美术社永久顾问、新加坡国际文联顾问、涵江妈祖研究会名誉会长。

1994年在陈爱萍新加坡个人画展上为李光前博物馆卢耀馆长夫妇写真

陈爱萍:笔墨华彩演绎深情

笔者专访过陈爱萍,在众多专访对象中,陈爱萍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她在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着一个女艺术家独特的气质,在交流言谈之时,流露出一个知识女性的魅力,有南方女性的优雅,又透露着闽中女性的贤惠和勤奋,有北方女性的率真,又洋溢着北京女性的热情和随和。陈爱萍的人格神韵和艺术高度是她人生经历的锻造。

陈爱萍1949年生于福建莆田市,她的父亲性格刚毅坚韧,做事常常追求极致,突显着工匠精神,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陈爱萍的父亲多次被评为“劳模,标兵”。父亲的人格力量深深影响着陈爱萍,又加上陈爱萍血脉中遗传着倔强的基因,所以,在陈爱萍的艺术人生中,深情的父爱成为她永远怀念的主题,浸润在骨髓的精神力量一直伴随着她,流淌在笔端的风华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演绎出各种完美的篇章。

1964年,陈爱萍考取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第二年,就赶上了全国学习主席精神,家乡驻军部队、人民公社、各个村的大队都要求陈爱萍画主席像,于是,陈爱萍凭借着专业知识,积极响应号召,以饱满的热情表现心中敬爱的领袖,有时,为了刻画出神形兼备的音容笑貌,陈爱萍日日夜夜查阅资料,一遍遍调整笔触,解决准确的造型,有时,为了表现出惟妙惟肖的神态,陈爱萍参考西方油画大师的构成,认真学习油画的色彩关系,一次次调整色彩冷暖对比,让笔触随着心绪变化反复于明暗、透视、光影之间,直至达到深入肌理的效果。那个时期,陈爱萍画了一百多张生动传神的主席画像,总结了很多实践经验,同时,也积攒了一些急需解决的技法难题。

“到北京进修”,1978年,陈爱萍带着强烈的愿望到了北京,拜周思聪为师,学习中国画,周思聪深入基层,她们朝夕相处,周思聪下乡写生,陈爱萍伴随左右,周思聪那幅备受瞩目的《人民和总理》,从写生到创作,陈爱萍见证了整个过程。亲密的伙伴、无话不谈的姐妹、良师益友的关系,她们始终保持,周思聪的艺术理念、创作精神,甚至一笔一划的创作技巧也都在陈爱萍的艺术坐标中留下难以消弭的印记,尤其是写生,更是受益无穷,也成为陈爱萍获取艺术素材的源泉,乡村集市、妈祖庙前、新加坡的路边、菲律宾马尼拉的街头……,准确的造型,优雅的色彩、酣畅的笔墨,常常引起围观,当然,她也为别人画了很多肖像,换取了颇丰的稿费。

跟随周思聪学习期间,陈爱萍开拓了艺术视野,形成了独立的思辨意识,学习结束之后,陈爱萍回到了福建,她以当地风土人情为蓝本,一边当老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一边恪守着主流正脉之道,实践着自己艺术探索,突破、创新,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在教学相长中,摸爬滚打,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探索路径,她也创作了一批反响很好的作品。“教而知困,学而之不足”,1980年,陈爱萍带着很多无法释怀的疑惑,带着很多新的认知,又一次踏上了去往北京的求学之路。

可能是陈爱萍的勤奋感动了工笔画大家潘絜兹,也可能是某一些作品触动了一个老艺术家的内心, 80岁高龄的潘絜兹收陈爱萍为关门弟子,在老先生的耳提面命和言传身教中,从线条的疏密、运行规律到稳、准、狠的勾勒;从用色的变化、调和到微妙的气韵;从局部的晕染到整体的结构……,陈爱萍都进行了深入系统地训练,那段时间,陈爱萍曾一丝不苟地临摹过《八十七神仙卷》、《敦煌飞天》等传统绘画,虽说笔者没能看到陈爱萍那些早期的临摹,但是,从陈爱萍创作的《妈祖巡海图》这一幅作品中,可以一斑窥豹,可以看到陈爱萍扎实的功力。此幅作品构图饱满而富有变化,人物穿插,动静结合富有节奏,前后呼应体现出很强空间感,人物的神态,刻画细致,精妙入微,主题人物妈祖女神,含着笑意,轻盈曼妙地走来,祥和而温暖,仿佛仙女下凡,灵动自然,动势十足。跌宕飘举的线条,遒劲隽美,疏密有致,如行云流水,充满韵律。浓淡相宜的敷彩,粉黛互用,均匀雅致,简洁处,清新脱俗,细腻处,浓郁热烈,严谨处,端庄华美。虚实相生的笔墨,挥洒自如,刚柔相济。此幅作品充分体现出陈爱萍扎实的造型、洒脱的笔墨、灵变的色彩,彰显出一个成熟艺术家高超的绘画技法和游刃有余地驾驭画面的能力。

如果说齐白石“五出五归”成为“齐式”标志性的转折,那么,陈爱萍立足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扎根于福建那片热土,一次次带着使命,一次次带着艺术实践的困惑,多次往返于北京,拜名师,访益友,则为陈爱萍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笔墨基础,也使她在传统笔墨精神与现代大众审美情趣之间,捕捉到一种平衡:具象写实风格为主,如《观海》、《邓小平》、《毛主席与周恩来》、《妈祖巡海图》、《妈祖庆典图》、《终南山像》等,兼顾妙趣横生的写意人物,如《牡丹仙子》、《稚子图》、《娱乐图》等,以及对景造意的山水、花卉,如《梦回鼓浪屿》、《金瓜楼风采》、《湄屿潮音》、《花开时节》等。这些创作,既坚守了中国画的艺术内涵和笔墨意趣,又不陈陈相因,既呈现出“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理念,又不像很多画家那样打着“变革、创新”的旗号,哗众取宠地画着不知所云的东西,甚至陈爱萍刻意与这两类画家保持一定的距离,她默默地表达,静静地诉说,却以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彰显着她自己独有的风采,充盈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她也正沿着这个路径,不断探索,不断拨云见日,追逐着那个卓远,却越来越清晰的目标,她从容不迫、她真力弥满。

陈爱萍先后在东南亚很多地方举办过个人画展,反响热烈,称道之声不绝于耳,作品被很多文化机构收藏,并视若珍宝,她也以妈祖女神、妈祖庆典,以及福建当地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题材创作,名冠海峡两岸,享誉东南亚,被亲切地称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她创作的《和平女神》被有关机构馈赠给马英九,得到马英九的高度赞誉,她创作的《梦回鼓浪屿》被宋楚瑜收藏,她创作的《鼓浪屿之波》由厦门市委赠送吴伯雄……,这一切都是对陈爱萍真诚地探索于绘画艺术的褒奖,也是对陈爱萍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所给予她最佳的肯定。

一个高水平艺术家的创作,可能是具象的,也可能是意象的,但是,不管哪一种形式,都不能离开生动的形象,也不能离开承载着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内涵。翻阅陈爱萍的作品,可以发现,她总能在作品中注入丰富的文化精神和独特的情感关怀,比如《妈祖庆典图》,她以浸洇着地方特色或民族风仪的典礼为题材,在淳净渊源的文化背景下,营造出浩大的场面,她娴熟地运用笔墨与色彩的交融,去描绘一个古老而圣洁的景观,她通过形、光、色、线的高度驾驭能力,对具象进行深入细致地刻画,刻画出一个个在精神图腾感召下的虔诚人物,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她巧妙地对自然景观、人文关怀、传统信仰等元素进行精心嫁接,并以高远、深远、近景、远景、中景,和谐呼应,相得益彰的艺术构建,渲染一个高明的意象,一种俯仰天地之间的精神世界映现在观者面前,观者震撼之余,又能体验到视觉审美与心灵温润的叠加效果,进而,在可读的艺术空间里图说着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文化内涵。

一个高水平艺术家的创作是思想情感、人生感悟、艺术真谛的结晶,一幅好的作品一定会充盈着艺术感染力,让观者心灵升腾,情足意满。毫无疑问,陈爱萍的作品就有很强的带入感,比如她画的《牡丹仙子》、比如《妈祖巡海》,她以带有文化标签的人物形象——妈祖女神,去开启一个神圣的奥秘,呈现出精彩的文化蕴藏,妈祖女神一笑一颦好像带着无与伦比的磁性,吸引着观者的目光,引导着观者去了解那一个厚重的文化,去了解那一个玄远的经典。画面中,流畅的线条,抑扬顿挫,似若带着灵魂,勾勒出的穿插有序的丝带,丝带随风飘举,宛如跳跃着欢快的音符,彰显出无限的视觉张力。翩翩起舞的人物形象,轻盈秀丽,皓质绰态,堪比顾恺之的《洛神赋》,充满神游遐想,是诗词?是文学?还是诗词、文学不能触及的地方?意蕴悠远,妙不可言。

一个高水平艺术家的创作,哪怕描绘眼前的实景,也应该饱含超迈的境界、丰美的意韵。陈爱萍围绕着当地的自然景观,创作了很多山水作品,如《梦回鼓浪屿》、《湄屿潮音》等等,水面辽阔、岛屿相望、帆影碧空、草木华滋、楼阁掩映、峰峦雄秀等等要素都是陈爱萍的拿手好戏,在这些要素的构成中,画面近视犹如千里,远望又不离坐外,景色宏阔,清逸绝胜,一景一处、一边一角都洋溢着崇高静穆之美。陈爱萍擅于通过千变万化的笔法和雄浑苍劲的墨韵调动主观情感的抒发,以灵心湛放、诉说衷怀的艺术语言,功期造化,创意自我,表现出自然山川的姿貌,苍郁的、清穆的、温润的、秀雅的、壮丽的,尽在画面之中。这些作品,虽然,陈爱萍画的是眼中世界,写的是自然山水,却提炼出优美的意境,让江山如画,使画面比自然风光更加靓丽融洽,更加旖旎动人,观者留恋于画面,强烈的心灵共鸣,顿生情愫,向往,留恋,浓浓的乡情油然而生。马英九、宋楚瑜、吴伯雄等等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陈爱萍也创作了很多人物肖像,比如《邓小平肖像》、《终南山肖像》等等,以及以笔情墨趣至上的小品人物,比如《惠安女》、《娱乐》、《稚子图》等,这些作品也都凝聚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充盈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并且带着浓郁的个人情感。比如,她以崇敬的心态塑造邓小平的形象,前倾的身体,稳重的步伐,整洁的头发,红润的脸庞,浅浅的皱纹,春风般的微笑,和蔼、亲切,陈爱萍深情地刻画出心目中的英雄,神形入微,异常感人。她以赞颂的笔触描绘疫情之后的钟南山,轻松舒展的表情,雍容儒雅的神态,传递出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力量。她以简洁概括的笔墨描绘标志性的人物和标志性的动作来安抚大众受疫情影响的痛楚,期望帮助大众驱除笼罩在心头的阴霾。除了这些以写生功力见长的作品,陈爱萍还擅于以灵变的笔触表现《惠安女》等题材的作品,“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游刃有余的笔墨带着鲜明的地方特色,纯正自然,妙趣横生。

纵观陈爱萍的作品,不管是写实的人物,还是轻松的写意,也不管是鸿篇巨制,还是盈尺小品,无不体现出陈爱萍思辨的理性、综合的素养、熟练的技巧,无不体现出陈爱萍风霜骇浪于笔墨的洗濯和沉浸于心底的艺术执着。

一个艺术家的风格是审美追求、艺术才情、文化修养的综体现,更是一个艺术家沿着探索之路,孤灯苦修而成的正果。一个不以绘画为职业的人很难体会到一个画家的艰辛历程和困顿于笔墨前的挫败感,一个从没痛彻心扉地沉浸于某一件事的人绝不能感受到一个画家徜徉于精神世界中的陶醉与痴迷。陈爱萍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退休之后,在文化中心画画,整整十年,这期间,虽然没有教学时的繁忙,但是,她却觉得时间非常宝贵,总觉得不够用,“窗外,一早一晚,很多人跳着广场舞,我在屋里拼命地画着我的画,脑袋都没有空伸出去,后来,我搬到山上,常常画到夜里一、两点”,陈爱萍如是说。是的,几十年来,陈爱萍线条跌宕于心田,汗水伴随着智慧,在笔墨的天地之间,一路走来,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有山重水复的困惑与迷茫,也有柳暗花明的喜悦和畅然,她追逐着心中的彩虹,持之以恒,她收获属于她的精彩,坦然而充实。

(文/桑干)

《人民万岁》彩墨人物画 138cmx68cm 2021创作

《东方巨人》2021.4年 96cmx178cm

《大国风范》 水墨人物画  2020(庚子)年3月陈爱萍创作 117cm x69cm

《2005年陈爱萍为抗日胜利六十周年画毛主席周总理》145cmx365cm

《世纪火炬》水墨人物画 2008(庚子)年陈爱萍创作

177cmx96cm

《生死而不惧 丹心照汗青》 陈爱萍2020年画钟南山 210cmx69cm

《林巧稚》 2006年画

《南昌起义》2021.4年 68cmx138cm

《为仙游画派祖师李耕造像》水墨人物画 1996(丙子)年陈爱萍创作 150cmx255cm

《宋氏三姐妹》2021年3月画 138cmx68cm

《妈祖巡海图》半工半写人物画 146cmx365cm 2001(辛已)年陈爱萍创作

《观海》138cmx68cm 1998(戊寅)年陈爱萍创作

《湄屿潮音》

《梦回鼓浪屿》

《妈祖巡海》

《妈祖庆典图》

《牡丹仙子》

《鱼乐图》

《鱼乐图1》

《鱼乐图2》

《鱼乐图3》

《鱼乐图4》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