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效,原籍山西临猗人,字工力,号积孝堂主。八岁学书,师从傅作义将军秘书、书法家张友霞老师。他的作品,曾多次面授过傅作义之女傅东菊,即电影《开国大典》中傅冬的点评和指导,是一位书法集大成者。
《和为贵》
书画艺术评论名家史国澳先生特别为张作效撰写了“博涉诸体、书风兼善”一文,文中曾这样表述:“书法只所以能够传承千年而不衰,很大原因并非是传统书法的一脉相承,而是在于历代书家所为其赋予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内涵!”
评论家史国澳写道:“诚然,一幅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作品,也必然是要具备于内外兼修的艺术格调,但在当下书坛内,这类书家显然是十分稀少了,大多数的书法创作者,不是为名而执笔,就是为利而落笔,挥毫泼墨间可谓是千篇一律的俗套方式。而作为当下书坛内的一名实力派书法名家,张作效先生的艺术修养却是有与此流截然不同,在他的手中,书法是秉持的承古继今的文化理念,挥毫的则是临池问道的心迹体悟!”
《满江红》 岳飞
史国澳的文章里还说:“耐得住寂寞,可以说是张作效先生今日成就书法高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无论是何种字法,他本人都是能临遍其精而自品其味,书法风貌秀雅而见真章,书法格调狂放而见逸气,书法古朴浑厚,书法老练典雅,众幅书法观之皆是造诣超然!师古而不泥,取古而不拘,任性情而挥毫,持文脉而立意,大家风范,当是如此也!”
史国澳强调:“博涉诸体,书风兼善。从书法创作的角度来看,张作效先生的书法脉络无疑就是一种从探求而到体悟的渐变过程,取法的博涉古贤,书风的逐步构建,由到最后的以技入道,由心而作,而这一切的背后,可谓也都是离不开张作效先生那坚韧且持久的艺术之心和师古之心……”
《旅夜书怀》 杜甫
毫无疑问,对书法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成就了张作效先生在翰墨书海中硕果累累、满载而行。他不随流俗、溯古求变、勇于探索的艺术精神让人感佩。他与古为徒、内外兼修,守得住寂寞、驰得住书道,形成了自己意韵古朴、气势磅礴的书法风格,在翰墨深邃的古风遗韵中,绘就了自己的一汪广阔书海,形成了自己的大美风格。在弘扬书道、守正创新中,引领着一大批书法爱好者和书艺探索者,正在朝着至高至美的境界奋进。衷心祝愿张作效先生,在翰墨书海中,扬帆远航。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在守正创新的征程中,成就一颗璀璨的艺术之星。
作品欣赏文章转自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