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希望你的孩子在把东西弄坏了之后,第一反应不是“完了,我爸一定会打死我的”,而是,“看来我需要给我爸打个电话”。希望你的孩子在考砸了之后,第一反应不是“死定了,回家又得挨骂”,而是,“好想和妈妈一起散散心啊”。希望你的孩子在失恋之后,第一反应不是“唉,肯定又得被他们说‘活该’”,而是,“嘿嘿,以后电影票都归我老爸买”。希望做家长的都能明白,如果你的孩子真有选择出生在谁家的机会,你其实是没什么竞争力的。在你强调自己为了孩子所做的诸多辛苦时,你也应该感激孩子的不曾嫌弃。
2
想起一个粉丝的私信,没有任何铺垫,一上来就扔出了三个冰冷的问题:
“真的会有人对被带到这个世界上,心怀感激吗?”
“为人父母,为什么只是考虑他们要不要孩子,却从不想一下孩子愿不愿意让他们这样的人当自己的父母?”
“或者至少想一想:‘像自己这样的人做孩子的父母,会不会让孩子失望”
父母与其跟孩子强调你为了他有多辛苦,不如抽出一点点空闲陪他聊聊天。
与其用发脾气甚至打骂的方式胁迫他上进,不如心平气和地问他最近为什么不开心,有没有遇到问题。
3
有家长留言说,“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对于教育还有如此多的指责”生活确实不容易,可这不是孩子的错
扛住生活责任的确很难,可那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生活的艰难不是我们孩子造成的,也更不是孩子能承受的。
也不应该成为孩子在犯错、失意时,加重孩子负罪感的理由。
孩子没有能力消化这份巨大的罪恶感,只能在自责和不安中,越来越厌恶自己,也越来越恨世界。
而一次次的情绪累计,一次次的失望叠加,会让他越来越确信:自己就是不好,世界就是不值得爱。
对孩子来说,最恐怖的不是位居人后,不是穷困潦倒,而是父母任由自己在黑暗中倒下去,非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还要当头棒喝。
在无力、无助和无望的“三无”世界里,孩子最需要的,是你承认他的努力,感知他的情绪,引导他直面成长这场战役。
这才是父母存在的意义!
4
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有多惨呢?
有网友这样回答,听了让人心疼;“活得就像一个父母双全的孤儿!”
他会习惯性地自卑、敏感、胆怯,会主动示弱、主动照顾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因为从小到大都活得小心翼翼的。
想对家长们说三点:
(1)不要频繁地对孩子说“谁谁怎样了不起”或者“谁谁比你强多了”。
对孩子来说,这些全是伤害,起不到任何的激励效果。
更好的激励是,你相信“孩子能行”,而不是再三提醒他不如谁。
(2)有话好好说。每一次你告诉你的孩子“我骂你,打你,是因为我爱你”,这种行为,就是在变相地“帮”孩子混淆了愤怒与爱意。
等他长大之后,他就会爱那个伤害他的人,伤害那个爱他的人。
因为那个人看起来跟父母很像。
(3)家是花盆,而子女是种子。
花盆的用途在于为种子提供一个安心成长的空间,而不是指挥种子应该结出什么果子来。
因为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你是很爱我,但你一点儿都不喜欢我!”
5
开明的亲子关系,就是父母可以提要求,但允许孩子发表意见,并允许孩子有做决定的权力。
孩子不会因为父母提了要求,就嫌他们烦,父母也不会因为子女不听话就指责他不孝;
孩子的各种感受、想法、意见,都可以在父母面前安全且自由地流动;
父母在给出意见时,没有居高临下的“必须怎样”没有未经商量的“只能这样”,没有试图掌控的“你还想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