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将领秦基伟回国后,荣获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
他刚踏进中南海时,身上的硝烟气息还未完全散去,战场上的经历和荣誉似乎还留在他的眼神中。
在那次接见中,毛主席和他聊起了战场上的故事,也对他的杰出指挥表示了由衷的赞赏。
说到兴致处,毛主席甚至递给他一根烟,但秦基伟笑着摇头婉拒,自称“不吸烟”。
离开中南海时,他的神情似乎格外坚定,从此他再也没有点燃一根烟。
回到家后,妻子见他整日沉默寡言,眉头紧锁,尤其是抽烟这件事,他一反常态,再也没有动过烟盒。
妻子忍不住开口问道:“你有些不对劲啊,怎么突然不抽烟了?”
秦基伟率15军入朝作战1951年2月1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第15军编入志愿军序列,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
为了支援朝鲜战场,15军准备迅速入朝参战,3月下旬便跨过鸭绿江,正式进入朝鲜战场。
入朝后,秦基伟带领部队紧密备战,他组织部队开展“争取打敌机光荣立功”活动,广泛动员官兵,把击落敌机作为一种荣誉,鼓励士兵在战斗中敢于面对敌人的空中优势。
4月下旬,第15军被编入志愿军第5次战役的主力部队,秦基伟带领全军官兵进入战役地带。
第5次战役的战斗从4月22日正式打响,这场战斗在朝鲜中部地区展开,战场地形复杂,美军凭借空中和地面机械化优势,对志愿军发起猛烈进攻。
为了反制敌军,秦基伟带领第15军连续作战,指挥部队在美军的强大火力下依然保持高昂的斗志。
在这场持续30天的战斗中,秦基伟带领15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利用战场地形优势,一次次伏击和反击敌军。
15军的将士们在不断变化的战斗环境中坚决执行命令,成功歼灭美军9400余人。
上甘岭战役的起始1952年10月13日,随着中朝边界的战火日益紧张,秦基伟将军在临近战斗前的关键时刻,站在指挥部的地图前,仔细分析着敌军的动向和可能的进攻路线。
眼前的地图上,平康平原和其西侧的山地被标记得异常详细,每一条道路、每一个高地都用不同颜色的旗标标出。
在这一天,秦基伟将军基于对联合国军动态的持续观察和情报分析,预判了敌人可能采取的不常规战术。
他认为美韩联军很可能会选择攻击平康平原的西侧山地,试图通过这一地区的高地优势突破志愿军的防线。
为了应对这一潜在威胁,秦基伟迅速下达命令,要求志愿军第15军调整现有部署,加强这一区域的防御。
在紧接着的几个小时里,志愿军第15军的部队开始忙碌起来,连夜转移他们的重火力装备和兵力,对山地的关键阵地进行加固。
工兵部队迅速展开行动,用沙包和木材加固已有的掩体,同时挖掘新的战壕,确保有足够的掩护位置供步兵使用。
随着夜幕的降临,志愿军第15军的官兵们在新的阵地上守候着,他们检查了武器和装备,确认一切就绪,能够在敌人发起攻击时迅速反应。
志愿军的抵抗1952年10月14日清晨,随着第一声炮响,沉寂的山谷顿时被火光和爆炸声所吞没。
美韩联军改变了预定策略,集中火力突袭地势险要的五圣山。
这片仅有3.7平方公里的小山头瞬间成为火海,敌军以极高的火力密度向五圣山倾泻炮弹。
美军的重炮部队调集了数百门大口径火炮,将火炮口径覆盖到最大范围,以最密集的炮火覆盖志愿军的阵地。
每一轮炮击持续数分钟,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整个山头被黑烟和火光笼罩。
敌机呼啸而来,盘旋在山谷上空,从低空投下炸弹,每一枚炸弹落地爆炸后,碎片飞溅,泥土掀起数米高,形成了一道道烟柱。
当天,美军共投下了30万发以上的炮弹和500余枚炸弹。每平方公里的炮火密度高达45吨炸药和炮弹。
每轮轰炸后,五圣山的山体不断被削平,山坡上原有的树木被炸成了碎片,岩石也被震裂,散落到整个山谷。
在美军炮火的轰击中,志愿军第45师在上甘岭山头的防御战异常艰难,但依然顽强抵抗。
他们在阵地上灵活地利用坑道和掩体,躲避轰炸的同时迅速反击。
第45师的士兵们在指挥员的带领下,一次次从掩体中冲出,抓住敌人火力减弱的间隙,用步枪、机枪和手榴弹打击进攻的美军步兵。
与此同时,第44师在平康平原的西侧山地按兵不动。
秦基伟命令44师密切监视敌人动向,随时做好支援的准备。
范弗里特显然在尝试“声东击西”的策略,他一边指挥部队对五圣山进行正面强攻,意图削弱志愿军的防守力量,同时不断侦察和试探西侧山地的防御。
然而,44师在秦基伟的指令下始终保持克制,未被敌人的佯攻所迷惑,这使得范弗里特的企图难以实现。
范弗里特的注意力逐渐被分散,眼看着上甘岭久攻不下,他的计划开始显得愈发吃力。
第45师继续坚守阵地,士兵们与敌人展开了无数次激烈的交火,迫击炮的轰鸣声、机枪的扫射声不绝于耳,双方交替进攻与反击,争夺着每一寸山地。
每一次美军发起冲锋,第45师的战士们便迎着炮火进行反击,坚决不让敌人越过防线。秦基伟对战场的局势了如指掌,他的战术部署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44师的按兵不动和第45师的顽强抵抗形成了强大的牵制力,成功粉碎了美军的“声东击西”策略。
“喀秋莎”火箭炮的神秘参战接下来的战斗中,秦基伟将军为增强阵地的防御,迅速下令修筑坑道工事。
这次,工兵们根据秦基伟的指示,采用了“打斜眼、少装药、紧填塞、放群炮、快排烟”等创新施工方法。
工兵们先在山体上开掘出斜向坑道,以便在敌军的炮火轰击下更好地保护士兵,同时减轻震动的冲击。
每一个坑道的开掘都谨慎而高效,工兵们通过减少炸药用量和紧密填塞土壤的方式,保证坑道稳固、不会被轻易摧毁。
在坑道中,士兵们可以随时移动,从前线到后方迅速调动,不用暴露在敌军的炮火中。
志愿军在坑道中还储备了弹药和给养,士兵们在较安全的掩护下蓄力,随时准备迎战。
炮火停歇时,他们便从坑道中涌出,迅速占据阵地,在掩护下对敌发起猛烈反击。
此外,秦基伟决定让“喀秋莎”火箭炮秘密参战。
为了避免暴露火力位置,“喀秋莎”火箭炮在山脚下隐蔽待命,车队严密伪装,一声令下便迅速移动至发射地点。
在“停车便打”的战术下,火箭炮车队刚到达阵地,便立刻发射火箭弹。
每次齐射后,这些火箭炮立即撤离原地,迅速隐蔽在新的位置,以避免被敌方锁定。
美军在遭到突然袭击后陷入一片混乱,来不及定位志愿军火箭炮的精确位置,火力点已经转移。短短几分钟内,“喀秋莎”数次出击,摧毁了美军的多个重要据点,为志愿军步兵提供了强有力的火力支援。
这些迅捷且准确的打击让美军难以预测志愿军的下一步行动,有效削弱了美军的进攻势头。
志愿军凭借坑道工事的坚固防御和“喀秋莎”火箭炮的强大火力支援,进一步稳固了阵地。
战斗中,志愿军士兵在指挥员的带领下,利用坑道和火箭炮的火力掩护,多次发起反冲锋,打退了美军的连续进攻。
战后的表彰1953年,秦基伟在完成上甘岭战役等任务后,随部队回国。
很快,他接到通知,毛主席要亲自接见他。
当天,秦基伟走进中南海,心情非常激动,但依旧沉稳地向毛主席致意。
毛主席对他格外欣赏,肯定了他在战场上的杰出指挥能力,还夸奖了他对战局的精准判断和指挥的果断。
聊到兴致处,毛主席顺手拿出一包烟,抽出一根递给秦基伟。
看着毛主席手里的烟,秦基伟愣了一下,为了在主席面前保持形象,他随即摆手拒绝,笑着对毛主席说自己不会抽烟。
毛主席收回了烟,两人继续交谈。
离开中南海后,秦基伟的神情稍微放松了一些。
他掏出烟盒,刚要抽烟,却突然想到自己刚才对毛主席说了“不抽烟”。
秦基伟握着烟盒站在原地,似乎下了决心,默默将烟盒重新放进口袋,决定就此戒烟。
回到家里,妻子看到他整日皱着眉头,一反常态地没有抽烟,还以为他身体不适,关切地问他怎么了。秦基伟简单地应付了几句,并没有多解释。
几天后,妻子发现他连烟盒也不碰了,才意识到他正在戒烟。
她心疼地劝他:“这戒烟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你别太急,慢慢来。”
秦基伟只是淡淡一笑,什么都没说。
戒烟的日子里,他时常把烟盒拿出来放在手边,闻闻烟盒的味道,却始终没有点燃。
每当战友们拿出烟来时,他只是微笑着摇头,把烟盒揣在兜里。
戒烟的过程并不轻松,偶尔他也会忍不住拿起烟盒,但最终只是深吸一口气,将烟盒又放了回去。
靠着顽强的毅力,秦基伟逐渐适应了没有烟的日子。
时间一天天过去,慢慢地,手边的烟盒从他的视线中消失了。
参考资料:秦基伟:指挥上甘岭战役名震中外,向毛主席报告美军有三怕一怕夜战二怕近战三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