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辅臣此人,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在三藩之乱中被周培公劝降的叛臣。
影视剧中的他,完全是衬托周培公魅力的背景板。
但历史上真实的王辅臣,形象更像是东汉后期的吕布,因为他和吕布一样,经常更换效忠对象。
找完工作没几天,就反过来出卖老板,然后继续另寻下家。
王辅臣本姓李,父母在明末为一中层官员家做佣人。
父母忙于生计,无暇教导他,导致王辅臣从小好勇斗狠,没有学到任何正经手艺,长大后也没有稳定的工作,一直靠父母接济度日。
更糟糕的是,他还喜欢与兄弟们吃喝玩乐,挥霍父母的积蓄。
父母去世后,家中一贫如洗。
幸亏他姐姐嫁给了一位农户,明末天下大乱之际,这位农户误打误撞加入了李自成的队伍,逐渐成为一个小首领。
王辅臣便投靠了这位姐夫。
王辅臣身材魁梧,从小打架厉害,参军后如鱼得水。
但他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是挥霍无度,二是嗜赌如命,据说曾一夜输掉六百多两银子,全靠姐夫为他善后。
姐夫终于忍无可忍,想趁王辅臣醉酒时将他除掉。
没想到王辅臣战斗力太强,非但没有被除掉,打斗中反而反杀了姐夫。
此事传出后,王辅臣在队伍中无法立足,只得逃亡。
农民军干不了,只好投奔正规军。通过参将王进朝的介绍,王辅臣加入了大同总兵姜瓖麾下。
王进朝膝下无子,见王辅臣身材魁梧,便认其为养子,王辅臣这才改姓王。
王辅臣是天生的战争机器,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很快得到姜瓖的赏识。
养父去世后,姜瓖将队伍交给他统领。
这看似是复制朱元璋的剧本,但此时的天下已非元末,王辅臣一人无力挽救大明。
李自成军队逐渐占领西北,建立大顺政权。姜瓖见势不妙,率部投降李自成,王辅臣也随之成为大顺军的一员,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老队伍。
李自成忙于攻打大明,命姜瓖继续镇守大同,自己率军攻打北京。
然而李自成进京不久就被清军击溃。此前投降李自成的人纷纷倒戈,成为清朝的“忠臣”,其中包括王辅臣的上司姜瓖。
李自成撤军前,在姜瓖身边留下了柯天相和张天琳二人,名义上是协助,实际上是监视姜瓖。
众人决定投降清朝后,这两人自然留不得。
王辅臣奉姜瓖之命,以宴请为名,诱杀柯天相和张天琳。
二人毫无防备,赴宴后被王辅臣埋伏的亲兵杀死。之后,姜瓖派王辅臣带着两人的首级向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投降。
当时是顺治初年,福临名义上当政,实际权力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

多尔衮闻讯大喜,命阿济格接收投降,并让姜瓖继续担任大同总兵。
但多尔衮并不完全信任这些人,为防他们反水,便让阿济格留守大同。
姜瓖名义上是总兵,实际权力掌握在阿济格手中。阿济格这个人与其他爱新觉罗宗室一样,善于打仗,但政治才能极差,在大同期间不务统战,擅搞破坏,经常责骂姜瓖。
姜瓖忍无可忍,决定再次反水。他暗中联络南明,准备反清复明。
顺治五年,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去世,多尔衮悲痛过度,一病不起。
姜瓖抓住机会,起兵叛乱。王辅臣跟随姜瓖,二人攻入阿济格王府。
阿济格仓促应战,很快被王辅臣逼退,逃离大同。姜瓖在大同再次举起明朝大旗,自称兴汉将军,宣布效忠永历帝。
叛乱迅速波及山西、陕西等地,影响巨大。多尔衮强忍病痛,率领八旗军征讨大同。
王辅臣单枪匹马冲入清军阵营,勇猛作战,阻挡了清军的进攻。
他作战灵活,如同一只麻雀,清军称他为“马鹞子”,对其忌惮不已,只要王辅臣出现,清军便溃逃。
多尔衮和阿济格没想到已经入关的清朝,竟然在山西遭遇如此大的阻力,不得不调集北方所有军队前来镇压。
王辅臣意识到大同难守,见姜瓖反复叛变,便决定效仿,再次更换效忠对象。王辅臣就毅然决然的再次降清。
王辅臣同阿济格多次交手,当然对他印象深刻,竟舍不得杀他,最终将他留下。
然而,大同失守后,清军为报复之前的叛乱屠城。王辅臣被押解至京城,编入辛者库为奴。
直到顺治帝亲政,秉持着“多尔衮喜欢的我就讨厌,多尔衮打压过的我就发金水”的原则,取消了王辅臣的罪籍,并任命他为一等侍卫。
至此,王辅臣已先后反叛五次,但这并非最后一次。

顺治十年,西南地区反清运动剧烈,清廷派遣前明降臣洪承畴前往平叛,并委任王辅臣为其私人保镖。
王辅臣表现出色,平定西南后,洪承畴又将其推荐给吴三桂。
在两人的举荐下,王辅臣从侍卫升任总兵,后又经康熙时期大学士图海的关系,成为陕西提督。
康熙知晓王辅臣的军事才能,将他抬入汉军镶黄旗,成为上三旗中的汉人。
为笼络他,康熙还将顺治的遗物赠予王辅臣,感动的王辅臣涕泗横流。
按理说,经康熙如此一番操作,王辅臣应该不会再有异心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三藩之乱中,王辅臣却给康熙来了个“反水”的震撼。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派人联络王辅臣,意图共同对抗清廷。
此时王辅臣尚无叛意,便将吴三桂的使者及信件送往京城,以示忠心,康熙也甚为欣慰。
然而,祸起萧墙,变故骤生。
时任陕甘总督莫洛同时管辖王辅臣与甘肃提督张勇。
张勇见王辅臣向皇帝表忠心,认为自己不被重视,心生怨愤。
恰巧莫洛与张勇关系密切,二人便联手打压王辅臣,克扣军械。
王辅臣虽然无叛逆之心,但脾气暴烈,受此激怒,失手杀了莫洛。
总督被害,清廷必追究责任,王辅臣已无法脱身,于是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六次叛变。
康熙得知王辅臣叛变的消息后,如同当年的多尔衮一样震惊,毕竟王辅臣的儿子还在北京。
康熙没有立即平叛,而是派王辅臣的儿子回西北劝降,试图以亲情化解矛盾,并着重强调统战工作的重要性。
然而,王辅臣已基本控制了西北地区,打的就是作壁上观,静观大清与吴三桂之间的战局。
但是,王辅臣距离京城如此之近,一旦偷袭,清廷将面临巨大威胁。这使得康熙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
康熙任命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军平叛。
图海的幕僚周培公暗中联络王辅臣的部下,了解到王军部署情况。
周培公建议图海先围困平凉城,再进行宣传,告知百姓朝廷不会屠城,只要投降即可。
百姓纷纷逃离,王辅臣大势已去,只得再次背叛吴三桂,向周培公投降,这是他最后一次“横跳”。

康熙比多尔衮更为宽宏大量,没有处置王辅臣,仍让他担任陕甘提督,并加封太子太保。
但王辅臣深感愧疚,尤其在三藩之乱逐渐平定后,他预感康熙不会放过自己。
与其等待被杀,不如自杀。
然而,当年赦免王辅臣的旨意已天下皆知,他若自杀,将有损康熙颜面。
康熙特令图海看管王辅臣。图海甚至长期住在王辅臣家中,严密监视。
直到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基本结束,图海放松了警惕。
不料,王辅臣却将小妾遣散,将家财分给部下,安排完后事后,让亲卫用沾水的桑皮纸闷死自己,伪装成哮喘而死。
这种死法就,可见王辅臣也是一个狠人,同时也照顾了图海,把自己的死亡说成自然死亡,免得图海被康熙怪罪。
亲兵将真相告知图海,图海又将实情禀告康熙。最后康熙道士并未追究任何人,也未处罚王辅臣的家人。
这位从明末折腾到康熙朝的反复之人,最终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尽量避免牵连他人,也换来了康熙的谅解。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