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与施琅

左都御史有料 2024-10-18 10:17:20

清朝统一台湾,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壮举。康熙皇帝是实现这一业绩的决策者,施琅系清廷派往攻取台湾的主帅。不过,康熙帝重用施琅是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的,从起用到信任再到保全,这期间体现了康熙帝的用人策略。

起用

清廷知施琅之名,当在顺治三年(1646)。据《清史稿》载,施琅原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的前锋。顺治三年,郑芝龙降清,施琅从降。据此可见,施琅确于顺治三年归附清廷,但此后又一度脱离清军,归附郑成功,担任先锋官。

顺治六年(1649),施琅曾率部攻击清军,占领漳浦,迫使清军副将投归郑成功。不久,施琅与郑成功发生矛盾,曾一度被拘禁,随后脱离郑成功部。

顺治十三年(1656),施琅再度被清廷起用,任同安副将,随即升为总兵官。施琅随定远大将军济度,在福州击败郑成功,因功升为总兵官,仍驻同安。济度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的第二子,初封为简郡王,后封为世子。

郑亲王济尔哈朗,曾与多尔衮共同辅政,多尔衮死后,顺治亲政,济尔哈朗指控多尔衮罪过,备受顺治帝的敬重。济度作为世子,又掌大将军之印,威权之重可以想见,他起用施琅这样的人,不会遭到他人的异议。

当然,济度原先并不了解施琅,而是由于黄梧的推荐。黄梧原先也是郑成功的部将之一。顺治十三年七月,黄梧率众以海澄县降清。定远大将军济度上奏封他为海澄公。

黄梧受封后便向浙闽总督李率泰建议,说施琅“仇贼甚深”,知彼知己,胸有成竹,且智勇兼优,宜假以事权。李率泰先后以黄梧建议上奏朝廷,施琅因此得以起用。

当然,清廷对施琅还是进行了一番考察。顺治十七年(1660),兵部尚书苏纳海会同施琅宜理布,赴江南、浙江、福建勘定沿海居民迁入内地、禁止出海事。他曾到福建同安,观看施琅整练兵马,防守汛地,真有实心为主报效之意。于是向顺治帝建议,“此副将应给与总兵敕印”。苏纳海的建议很快得到批准,着授施琅都督佥事,充同安总兵官。

康熙元年(1662)七月,清廷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提督位在总兵之上,为绿营最高军职,施琅担任水师提督,显然得到了兵部尚书迁升为大学士苏纳海的大力支持。

考察

施琅初任水师提督,康熙帝只有八岁,朝政由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四大臣辅政。康熙帝并不认识施琅其人。康熙六年(1667)七月,康熙帝亲政。十一月二十日,施琅上了《边患宜靖疏》提出先攻取澎湖,续攻台湾的作战方针,康熙帝于次年正月初十日降旨:“渡海进剿台湾逆贼,关系重大,不便遥定。着提督施琅速来京,面行奏明所见,以便定夺。”

康熙七年三、四月间,施琅携家眷来到京师,五月康熙帝以果断措施除掉了鳌拜,皇帝的宝座比较稳固。但对于满族贵族集团,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三藩王更是其心腹之患,直接危及清王朝的统治。在这样的时刻,康熙帝没有立即采取施琅攻取台湾之策,而将施琅留京任内大臣,作为待用之才。

康熙八年(1669)十一月,清廷授施琅以伯爵。兵部议叙,施琅依例改为“精奇尼哈番”,但其投诚之后,“劳绩甚多”,请加伯衔,得到康熙帝的批准。康熙帝授予施琅伯爵,得以让施琅安心在京城供职,并可学习军事韬略,继续筹划攻取台湾之事。

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叛乱,使清廷用了八年之久的时间,方加以平定,在这种多事时刻,以康熙帝为首的统治集团仍关注着台湾海峡的状况。康熙十五年,时任福建布政使的姚启圣曾向朝廷建议仍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但兵部于康熙十八年四月调湖广岳州水师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

同年七月,已升任福建总督的姚启圣再度向朝廷建议任用施琅为水军统帅,但这个建议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否定,康熙帝也同意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意见。这是因为,在吴三桂叛乱之际,满族统治集团不能不对此保持高度警惕。由此可见,施琅在京师供职期间,在某种意义也是处于被考察之中。

兼听

随着平定三藩之乱接近胜利,康熙帝对台湾之事,也就提到朝议日程,择将便成为首要之事。康熙帝并不是只听福建总督姚启圣的推荐,任用施琅为水师提督。他让在三藩之乱中对满族贵族统治极为忠诚的福建籍内阁学士李光地向他推荐人才。

李光地经过多日的考虑,郑重地向康熙帝推荐了施琅。他以施琅与郑氏系“世仇,其心可保”,又熟悉海上情形,其人还有谋略,为海上所惧。李光地的推荐,经大学士明珠的同意,按照当时任用军事将领的惯例,提交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康熙帝认为,施琅原系海上投诚,且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熟悉彼处地利、海寇情形,可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前往福建。

八月十四日,康熙帝“赐施琅食”,并亲对其说:“尔至地方,当与文武各官同心协力,以靖海疆。海氛一日不清,则民一日不宁,尔当相机进取,以副朕委任至意。”并赐给他鞍马一匹。康熙帝在完成对施琅的任命后,又亲自接见,赐饭、鞍马,并勉励他去完成重大使命,这对施琅来说,感激对皇上的信赖,给予他难得的荣耀,自己只能报效朝廷。

不疑

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施琅达到厦门,着手策划攻取台湾事务。攻取台湾用兵,由他一人主持其事,还是受总督节制,或与总督同往攻取澎湖、台湾,是他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康熙二十一年三月,施琅上了《密陈专征疏》,以总督姚启圣不熟悉“汪洋巨浪”由他一人主持军务攻取台湾。这当然受到姚启圣的反对,他主张两人共同率军攻取台湾,并在攻取日期等问题上有不同的主张。

对于这一重大问题,清廷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明珠认为:‘若以一人领兵进剿,可得行其志。两人同往,则未免彼此掣肘,不便于行事,施琅之议似乎可行。”康熙帝也赞成施琅的建议,这样施琅便取得了自行率军攻取台湾的专征权。此举体现出康熙帝用人不疑的正确决策。

保全

施琅在攻取台湾取得胜利之后,康熙帝与二十二年(1683)九月发出谕旨,晋封其为“靖海侯,世袭罔替”以奖励施琅所建的功勋,这对他来说也是莫大的殊恩。

施琅由于功高不免有些骄纵,这也不奇怪,原是武将的通病。施琅的行为很快引起了同僚的不满,福建的官员乃至朝中对他都有不小的议论,甚至还有御史弹劾。对于这样一位功臣,康熙帝该如何处理呢?

李光地向康熙帝推荐施琅时曾说,“予荐施琅时,上问汝能保其无他乎?予奏,若论才却无其比,至成功之后,在皇上善于处置耳。”善于处置耳“,是多么圆滑的话,皇帝以杀掉、收权、罢官等方式处理功臣,都可称”善“。但康熙帝并没有采取这样的措施对待施琅。

康熙帝曾在二十年(1681)七月论及左都御史参劾福建总督姚启圣时说:“若乱时之事,今追论不已,何异高鸟尽,良弓藏;狡兔窟,走狗烹乎?”可见,康熙帝不愿对功臣采取“走狗烹”的惯伎,而是采取了保全的宽容态度。

康熙二十七年(1688),施琅入京朝见皇帝,于乾清门赐宴,康熙帝对他说:“近来或言,尔恃功骄傲者,朕亦颇闻之。今尔来京,又有言当留尔勿遣者。朕思寇乱之际,尚用尔勿疑,况今天下太平,反疑尔勿遣耶!今命尔复任,由此宜益加敬慎,以保功名。”

施琅回福建后继续担任水师提督,并未以年老致仕,一直至康熙三十五年76岁死于任上。施琅死后,康熙帝诏加其少傅衔,以其第八子继承侯爵,达到了保全功臣的至意。

0 阅读:0
左都御史有料

左都御史有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