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广汽停止与华为的共同研发,以及华为不造车的新闻让很多花粉感到失望(异变迭生,菊厂情况恐怕不容乐观),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华为造车是迟早的事情,毕竟华为下场造手机带来的巨大成功使得很多人对于华为造车充满了希望。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华为即使造车,也无非是一个饮鸠止渴的路子罢了。华为现在最大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华为的主业,通信产业,已经即将走到了尽头,毕竟基站这种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终有到头的那一天。所以一旦基站的订单走到尽头了,华为的很大一块收入就没有了。
二是华为提倡的“狼性”文化,使得如果华为停止扩张了,必然开始内斗。毕竟在扩张期,无非是谁多分点谁少分点的问题。在收缩期,这个问题就变得你死我活了。华为运营商BG的营收占据华为收入的半壁江山,如果这一部分营收骤降的话,华为的日子恐怕不会好过。
三是华为目前扩张的边界,已经触碰到了包括国有资本在内的各大资本集团的范围之内。例如说企业BG与联想、浪潮等传统巨头形成竞争。想做ERP的消息一出,用友、金蝶股价应声下跌。华为云与阿里云、腾讯云力争三足鼎立。监控领域紧挖海康、大华等的墙角。而手机与小米、Oppo、Vivo、传音等大打出手的消息则早已经不是新闻了。
所以后基建时代的路要怎么走,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毕竟养了一群狼却喂不饱的话,搞不好自己就成猎物了。
然而眼光放到目前的商场上,则似乎强敌林立,一片红海。哪个领域都不是好惹的主儿。就好像造车这行吧,武林盟主五菱宏光独立天下,其下还有比亚迪、吉利、奇瑞、解放、奔驰、宝马、特斯拉等一众高手,以及后起之秀蔚小理之流。想在这群高手里面杀出一条血路来。自然不是那么容易。
所以看起来路并不好走。
但是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我们把眼光不局限于商业领域的话,则似乎别有洞天。
众所周知,科技发展到了热核武器时代的时候,即使手持枪支的美国平民,面对正规军的重型武器,也是毫无胜算。武器的代差已经使得美国主导的很多战争,例如说海湾战争等,形成了一边倒的屠杀。似乎武器的代差已经形成了一道永远无法逾越的墙。
但是世事无绝对,总有一些道路,是人们尚未走过,但是可行的。
华为目前已经成功的组织起了18万青壮年劳动力,这个数量如果组成军队的话,在全世界排名第27,在西班牙之后,墨西哥以前。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华为一直是向军事化管理看齐的,一直都有着建军团,立军长的传统,所以这方面不是问题。
从情报方面来看,华为本行就是做这个的,可以说以华为的实力,在很多地方,任何想要的情报都搜集得到。
从舆论控制这方面来看,菊厂更是个中好手,对于宣传工作拿捏得非常到位。
因此,如果华为的18万人无缝转换为雇佣军,而其外包团队形成周边服务的话。无疑是一直非常可观的力量。
方今苏丹有事,正是群雄并起之时,华为完全可以集中非洲力量,以团练自保起家,假以时日,待天下有变,足成曾左李之功也未可知。又何必囿于造不造车这一小节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