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狠人往事:那些年,20多万越南难民涌入香港

醉卧桃花林居 2024-12-30 12:48:50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引言

1979年的一个夜晚,“天运号”悄然驶入香港水域。这艘巴拿马籍货船上挤满了2600名来自越南的难民,人人面色憔悴,怀抱仅剩的行李,盼着能踏上这片希望之地。

可当锚链被剪断、船体在南丫岛搁浅时,他们的命运也陷入了“漂浮”的悬崖边。是接纳?还是拒绝?这艘满载着人类求生欲望的船,成为了香港面对国际人道责任的一面镜子。

“长春号”的到来:漂泊命运的序曲

1975年的香港,闷热潮湿的空气笼罩着这座城市。码头上,运货的纤夫来回穿梭,汽笛声此起彼伏。就在一片日常的喧嚣中,一艘丹麦籍的货船“长春号”悄然停靠。

这艘船搭载了3000多名越南难民。他们挤在船舱内,衣衫褴褛,神情紧张,望向船外时,眼中带着对未来的渴望和恐惧。

这场难民潮的序幕,恰逢英国女王访港。当时的港英政府决定开绿灯,让这些疲惫不堪的难民踏上香港的土地。

彼时的港英这么做只是为了面子上好看,不管怎么说在伊丽莎白到来之际必然是鼓乐欢天的,不能闹出不好看的事情。只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个头一开,几十年都没有安生日子。

场面既混乱又感人,船上的孩子哭闹不停,老人拄着拐杖,一步步挪下船梯。有人跪在码头上,亲吻脚下的土地,仿佛自己终于得救。对他们来说,香港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通往生的起点。

然而,这只是开始。从1975年到2005年,超过23万越南难民涌入香港。他们背后的故事,既有逃离战争的绝望,也有为了生存而拼死漂洋过海的勇气。

“天运号”的搁浅:难民潮的高潮与难题

如果说“长春号”是香港接收越南难民的起点,那么1979年的“天运号”搁浅事件,则将这场危机推向高潮。

夜幕下的香港海域,寂静中突然传来隐约的发动机轰鸣。一艘3500吨的货船——“天运号”,悄然驶入香港水域。船上的2600多人并非游客,而是饱经磨难的逃亡者。

船长满脸焦急,船民们则挤在甲板上,期待着奇迹的降临。这艘船没有得到立即允许登岸。港英政府犹豫再三,担忧的是海量难民对城市的冲击。

一连几个月,船民被困在船上,食物和淡水供应越来越紧张。船上有人企图切断锚链,驾驶船只撞向南丫岛的礁石,试图逼迫政府妥协。

最终,船身受损,逐渐下沉,绝望的难民们纷纷跳海,游向最近的岸边。这场事故不仅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香港,也让“第一收容港”的责任成为国际共识。

日内瓦国际公约的签署,明确了香港等地需作为难民的中转站,而不仅仅是终点。这也为香港背负的沉重人道负担埋下伏笔。

越南难民潮的最初几年,港英政府秉持“来者不拒”的态度。早期的难民以华侨和越籍华人为主,多能讲粤语,文化上也与香港较为相近。

那些住在开放式难民营的人,甚至能自由出入,并找到工作补贴生计。统计显示,1979年近两万名越南难民在港就业,从事建筑、制衣、电子等行业。

然而,随着人数激增,这种宽容逐渐难以为继。从1982年开始,港英政府改变了政策,建立了封闭式的“禁闭难民营”。

这些营地设在偏远地区,难民不得外出工作,生活条件极为简陋。一位记者曾在营地探访,描述了狭窄的空间、简陋的床铺,以及令人窒息的闷热空气。

更大的转折点出现在1988年。港英政府宣布实施“难民甄别政策”,将抵港的越南人分为“难民”和“船民”两类。

通过严格的国际公约审查,仅有不到20%的人能获得难民身份,其余则被视为非法入境者,面临遣返的命运。

难民来源

如果问这些难民是怎么来的?答案都是从越南而来。事情要追溯到美军仓皇撤退,越南结束内战一统全国。

这本该是件好事,但对南越的那些人来说就很难过了,他们担心以后会受到报复,所以有能力的全都通过各种手段离开了。大多,选择了去美国等国家。

紧接着,就是长达十余年的排华行为。北越的成功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从粮食到武器到战术,全部都是中国给他们的或者手把手教的,结果一转身他们就翻脸了。

华人华侨可就遭殃了,他们一部分回到了国内一部分则选择了渡海到香港。如果问几十万这么庞大规模的人离开,越南就没反应么?

有。他们不但不阻拦,反而大力支持,甚至从中谋取了大量利益。想走,可以,只需要按人头交钱然后把那些固定资产都充公即可,可见越南有多狠!

遣返与反抗:政策的挑战与社会影响

遣返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1989年12月,首批51名越南船民在警察押送下被强制遣返,这一举动引发了巨大的国际争议。

一些人权组织强烈批评香港的做法,甚至有西方国家在联合国上表达抗议。更具戏剧性的是,船民本身的反抗。

他们聚集在营地中,绝食抗议,甚至放火烧营地。一些被遣返的船民通过各种途径再次偷渡回港,形成了“遣返—偷渡—再遣返”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难民营内外的社会冲突也在加剧。香港市民逐渐对难民群体的存在产生抵触情绪。一些人担心,难民的到来会带来社会治安问题;另一些人则担忧,这会进一步挤占本已紧张的社会资源。

1998年,随着“第一收容港”政策的正式取消,越南难民潮逐渐平息。最后一批1400多名滞留难民获准申请居港权,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这批人多数没有技能,融入香港社会面临重重困难。然而,他们的命运,与香港这座城市的历史,早已深深交织在一起。

1975年到2005年,香港为接纳越南难民花费了87亿港元。尽管这一段历史中充满冲突和矛盾,却也体现了香港作为国际社会一员,对人道责任的承诺。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言:“越南难民潮的故事,不仅是生与死的挣扎,更是一个城市如何在压力下找寻平衡的缩影。”

参考资料:

香港如何成为越南难民的“第一收容港”.澎湃新闻.2015-09-20

0 阅读:0
醉卧桃花林居

醉卧桃花林居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