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时期神之弱点,唐廷蝴蝶效应全解析

微微写诺诺 2025-01-22 12:23:56

【五福难全于政治舞台】

常说的“五福临门”,大家知道是哪五福不?那就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在政治这个舞台上,很难找到把这五福都占全的人,特别是长寿和善终,好像还相互矛盾呢。人活得时间越长,就越难知道前面啥时候埋的雷会突然炸了。而且富贵和康宁也互相冲突,在政治场上混的人,要是得了富贵,就别指望还能有康宁跟着了。像李勣、郭子仪这样的人那可是少之又少,能到他们那种境界的,差不多就跟快成佛了似的。李勣临死前就感觉到要来了政治风暴,跟他七弟李碧讲:“我把我儿子托付给你了,你得仔细盯着,要是有品行不好、跟坏人混在一起的,马上打死,然后到我坟上跟我说一声。我死了以后,你赶紧搬到我屋里,当李家的老大,一定得把孩子们照顾好,以后肯定得乱套。”

总之,处在极其危险的政治漩涡里,想集齐五福的人都得有大的智慧,不能只有小的聪明。那政治场上的大智慧到底是什么呢?得仔细衡量自己的能力、年纪、资源,看清一次次政治的起落变化,心甘情愿地守好自己的位置,始终留出资源余量和活动空间,把最显眼的位置让给主角,绝对不能和主角去争风头,要不然很难有好结果,特别不能跟政治舞台上的核心主角去比谁更耀眼。

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在《资治通鉴》里,臣子进谏的内容篇幅很大,这在中国历史上可称得上是著名的“镜子”。魏征去世了,他曾是李渊的秘书丞、窦建德的起居舍人、李建成的太子洗马,每换一个主公,他的地位就提升一些,是个很聪慧的人。魏征生病时,李世民派使者去询问病情,中郎将李安俨向来很敬重魏征,把魏征的一举一动都详细地进行汇报。李世民和太子都亲自到魏征家去慰问,而且打算把衡山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这一系列堪称臣子能享受到的最高级别的临终关怀,是对魏征十多年来辅助李世民、直爽进谏的正直之臣的最高级别的回报。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将其追封为司空,授予使持节都督相州诸军事之职,赐予文贞的谥号,还要求九品以上的所有官员都去参加丧礼,并赐予冥器,让鼓吹仪仗为其陪葬于昭陵。在给予了这般顶级的临终关怀和离世待遇后,李世民登上西楼悲痛哭泣。在这段君臣的美谈里,又增添了一场顶级的谢幕祭奠行为,李世民亲自撰写碑文,而后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魏征走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魏征成为后世对唐初开国辉煌群臣的深刻记忆,这和司马光有较大关系。司马光所在的朝代意识形态繁杂,在和王安石变法的争斗中失败后,他在洛阳修史时,出于自身理念,倡导君王采纳谏言、保守治国,所以《资治通鉴》中贞观年鉴里多记载臣子进谏之事。魏征在太宗朝作为突出例子被司马光拿来宣扬,这是有依据的,魏征把进谏记录留给了负责起居注的褚遂良,不过他能有这个条件的原因还有待研究。做了近十年侍中的魏征,凭借便利条件有些任性,把自己塑造成了“男二号”。李世民大怒之下,不仅取消了许给魏家的婚约,还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并指责他企图争名夺利。

【权名钱的权衡与李世民、魏征的政治互动】

在权、名、钱(色也在里面)当中,要是想把这三样都弄到手,那真得仔细琢磨下自己有多大本事。要是得了钱和权,就别指望有好名声了,甚至名声越小、藏得越深才越保险。要是有了权和名,在经济和作风方面就得特别小心,因为维护名声和人设既费钱又费时间,炫富和私德方面的事很容易被人指责。要是有了钱和名,在权力的事情上一定要躲开,既然已经有了让掌权者羡慕的东西,可千万别去当他们的对手,该顺从就顺从,该付出代价就付出,千万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可为啥这三样不能一起得到呢?难道是想试着重新建立一种环境?

客观来讲,魏征对李世民特别重要,相当于他的“行为刹车器”。从政的人很难抑制自己的欲望,李世民那时天下无敌,主要靠后人的评价来约束自己,而魏征常常阻止他任性的行为。每个朝代臣子的风格特点都是由君王的赏罚来塑造的。在不同的时期,投名状的底线差别很大。酷吏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背后指使的人更加阴险狠毒。从古到今,政治生态都是“上面喜欢什么,下面就会更加热衷”。

贞观时期,魏征不停地进谏,可贵的是李世民有着比较宽广的心胸,被魏征提醒后,就算心里偶尔不高兴,稍微想一下也就过去了。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年纪大了,自制力明显变弱,再也没心思去培养一个像魏征那样敢直说劝诫的人了,所以放纵自己的情况在次数和程度上都大大增多。魏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地位和很高声誉,就是因为这个聪明的人在很合适的时候,和正当壮年又很有气度的李世民相互结识并了解。

在魏征诸多的进谏事例里,有一件最能体现君臣二人的不凡。贞观六年,大唐顺利消灭东突厥后,朝中百官奏请李世民前往泰山封禅。李世民一开始谦逊地推脱说:“我觉得这没必要。以前秦始皇搞过封禅,可汉文帝没这么做,难道后人会因为汉文帝没跟秦始皇一样就说三道四吗?再说了,祭祀天地,为啥非得去泰山山顶呢,难道只有在那才能表明诚意吗?”大家都清楚,对这种官场的客套话,一般不会当场答应,而是会接着上奏请求。当时李世民已经打算答应了,可魏征却站出来反对。接着,那段有名的君臣对话就出现了。

李世民发问:“功绩比不上古时搞封禅之礼的人,是功勋不突出吗?” 魏征回答:“很突出。” 李世民又问:“德行不深厚吗?” 魏征回应:“特别深厚。” 李世民接着问:“国家不安定吗?” 魏征表示:“已经安定了。” 李世民继续问:“四方边境不安宁富裕吗?” 魏征说道:“富裕平安,庄稼也大丰收,祥瑞到处都是,天下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 李世民于是问道:“那为啥不让我去泰山封禅呢?”

魏征上奏:“陛下您各方面都很出色,可咱大唐是在隋末天下大乱后建立的,人口还没完全增多,国库也依旧不充盈。陛下这次车驾往东巡视,随行的车马众多,需要调配的物资数量特别巨大,周边的郡县很难承担得起。而且陛下现在是东亚的首领,各国都来朝拜,四方的小国和蛮夷之地的人也都得跟着。但现在中原以东的地方还比较荒凉,要是让他们看到这种情况,肯定会觉得咱大唐的四方边境其实很薄弱。另外,这次东巡要赏赐给各方的财物没法估计,不管给多少,那些蛮夷之地的人也不一定会满意。虽说咱大唐已经免税好几年了,可百姓还没完全从战乱中缓过来。要是为了追求虚名而受到实际的损害,陛下您肯定不会这样做的。” 后来当年黄河南北好几个州遭遇了大水灾,李世民就借此取消了封禅这件事。

实际上,自打李世民之后,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封禅这事就应该停止了。像太宗这样功绩非凡的人都觉得自己没资格进行封禅,那除了秦始皇以外,其他的帝王又有谁有这样的份量去搞封禅大礼呢?这就是历朝历代帝王的面子工程,一直都是劳民伤财的事儿。魏征说的这种情况,在各个朝代都能找到痕迹。汉武帝在公元前 110 年到公元前 89 年的这二十多年时间里,竟然先后六次封禅。到了他统治的后期,民怨沸腾的时候,封禅的举动更加频繁,好像是想通过封禅来掩盖不少问题。只要帝王坚持这么做,百姓的苦难就被抛到一边了。正所谓“让百姓吃点苦,骂名官员们来背”,都是因为“吃着君主的俸禄,就得为君主办事,为君主分忧”。

【李世民的皇位继承之困与决策】

李世民和魏征这君臣俩,相处起来可不简单。魏征的离世对李世民的影响特别大,在他去世一个多月后,也就是2月28日,李世民让人在凌烟阁给大唐的24位开国功臣画像,都是真人大小,面朝北方站立。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凌烟阁24功臣。得特别讲一下,这个排名是按照官职来定的。贞观十七年之前去世的人比较有优势,因为能得到追赠的官职。这24人里有23位是大唐开拓疆土、打下江山的关键开国功臣。在这些人当中,只有魏征是在玄武门之变后才加入大唐阵营的。这位聪明人和他英明的君主可以说是互相成就的榜样,而且他运气挺好,去世的时间很合适。魏征凭借自己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让李世民在这一年开展凌烟阁功臣评选,使他自己和侯君集能够流芳百世。

李世民在魏征离世后,猛然发现诸多贞观盛世的情形之下,居然暗藏着结党谋私、居心不良的隐患。这都是因为李世民面临着他的接班人之争的难题。到了贞观十七年,这个矛盾已然到了激化的关键时期。李世民一生中做出过许多明智的决定,然而作为父亲,在享受天伦之乐时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感。李世民对五子齐王李佑进行了敲打,当时李佑统管齐、青、莱、密等五个州的诸项军事事务,并且兼任七个州的刺史。

在李世民看来,李佑是个叛逆之人。李佑的外祖父是阴世师,阴世师一开始帮隋炀帝守护长安。李渊在太原起兵后,阴世师把李渊的小儿子李智云给杀了,还挖了李家的祖坟。等到李渊进入长安,阴世师就被处死了,他的女眷被收入掖庭。后来,李世民看上了阴世师的女儿,她受宠后生下了李佑。

李佑老是被派到各地,可一直待在长安,到贞观十五年才去齐州的封地。他弄的那个小团体不怎么样,他舅舅让他招些壮士来保护自己,他却用来办自己的私事。李世民多次提醒,可这傻小子根本不听。这年三月,齐王府的小团伙里闹起了乱子,有人向朝廷告发,李世民就叫李佑回长安。接着这糊涂蛋气急败坏,还没干啥实质性的事儿呢,就被他的属官杜行敏当成获取好处的资本了。天下太平很长时间了,这样能得富贵的机会很难找。李佑被抓,他的同伙被处死,身边四十多个人被杀,其他人不追究了,这事儿就算暂时不过李佑这事儿让他爹不好受,之前李世民很坚决地表示支持太子。而李佑谋反这事儿,还把太子谋反的事给牵扯出来了。

当年,玄武门之变差点在贞观朝又一次出现,李世民的长子好像有着不太好的命运走向。李承乾在武德二年出生于承乾殿。那时,李渊和李世民正在争夺权力,他把殿名当作孙子的名字,就是想表示继承皇位、掌控天下的期望。为啥李渊会起这么直接的名字呢?那是因为当年宋金刚来势很猛,像龙卷风一样从太原突然进攻,一直快到黄河了。还好有李世民出马,这才解决了危机。

李承乾打从出生开始,就肩负着李世民的政治合法性,对李世民的政治意义那是相当重要。李世民登基后,马上把李承乾封为皇太子,这孩子天生聪明,很是得宠。李渊去世,李世民去守丧,把政务交给李承乾打理,他处理得还算不错,挺有大局意识。从贞观九年开始,李世民每次离开京城外出,常常让李承乾留下来监管国事。等李承乾长大些,有传闻说他过度沉迷声色,不过这也许是假的,实际上是李世民的变化让李承乾心里很不踏实。李承乾有足疾,走路不方便,而他同父同母的亲弟弟魏王李泰却慢慢得势了。

李泰是李世民的嫡出二儿子,他的身世很不一般。他降世的时候,他爹正在虎牢关建立卓著的战功,他刚一出生,就被李渊封为宜都王,第二年,又让他承袭李世民早逝三弟李玄霸的爵位。这孩子打小就特别受李世民宠爱,可能因为他和李世民一样都是嫡次子,李世民对李泰的疼爱那可是远超常人,他受宠的程度在诸王中是最厉害的。

贞观八年,李泰出任雍州牧,这可是李世民曾经担任过的职位,雍州的政治意义很是特别。李世民鉴于李泰喜爱文学,擅长和文人雅士交流,特地给他开设了文学馆,让他招揽学士。这文学馆其实就是给李泰组建班底呢。李世民咋会不清楚昔日十八学士的作用呢,而且这事儿过去没多久,朝中大臣也都明白李世民这么做的意思。李世民甚至因为李泰腰腹肥胖,专门准许他上朝时乘坐小舆,给他像老干部那样的特殊待遇,由此可见对他的宠爱有多深了。

【贞观朝皇子争储的风云变幻】

贞观时期,皇子们争夺储位的事情可谓是风波不断。贞观十二年,李泰在其幕僚的谋划下,向李世民提议编撰《括地志》。这部书是按照当时全国的十道、三百五十八个州以及一千五百五十一个县的划分,广泛收集各类资料,把州县的诸多方面情况详细记录下来,以此来展现李世民的功绩,这部书的质量很不错,唐宋时期常常被引用。由于疆域地图这类事情一直都很敏感,李世民的这一行为使得李承乾内心惶恐不安。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前往李泰位于延康坊的宅邸,特地赦免了雍州以及长安的一部分犯人,免除了延康坊的租赋,奖赏了他的府中僚属,还把长安芙蓉园、洛阳魏王池等美景赐予他。贞观十五年,《括地志》完成,李泰所受待遇超过李承乾,“不久又每月给李泰的物资,超过了皇太子”。李承乾因为李泰受宠并且怀疑他图谋太子之位,内心失去平衡。他宠爱男歌手称心,李世民知道后将称心处死,李承乾就在东宫为称心设立牌位、建造坟墓,好几个月不理朝政,这种行为和他太子的身份不符,充分体现出他年少时的冲动。

李泰仗着自己受宠,觉得李世民不会让李承乾当继承人,于是双方都开始拉拢人结成帮派。贞观十五年,李世民发觉了这事,给李承乾增加助力。十二月,在洛阳让李承乾监管国事时,任命高士廉做太子少师,还让三品以上官员的儿子进入东宫。贞观十六年九月,魏征被任命为太子太师。可是党派争斗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了。

吏部尚书侯君集,本为玄武门的有功之臣,受到李承乾的拉拢。经其女婿从中牵线,侯君集对李承乾表明忠心,言称魏王受宠,劝李承乾提防敕令的宣召,实际是煽动其谋反。宣武门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曾效力于李建成,后获李世民信任负责宫廷守卫,却被李承乾收买以打探圣上心意,他与李渊之子李元昌、馆陶公主之子赵节、杜如晦之子杜荷等人一起加入李承乾的阵营,众人发誓同生共死,策划攻打西宫。

李承乾得知齐王李佑谋反后,觉得自己所居的东宫离皇宫近,谋划会更厉害些。然而侯君集等人基础不牢固,因齐王谋反之事受到牵连被查出来,面临大祸时就把李承乾给供出去了。这场争夺储位的斗争,在各方力量的争斗中,慢慢变得失去控制,给贞观朝的政治安稳造成了极大的危机,对大唐的宫廷局势和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承乾谋反案及后续定储】

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一,纥干承基呈书举报太子李承乾图谋造反。李世民当即采取行动,指令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勣连同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进行审查,结果罪证确实充分。四月初六,李承乾被废黜为平民,囚禁在右领军府,汉王李元昌被下令处死,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人都被砍头,左庶子张玄素等由于劝谏没起到作用而被免除官职成为平民。其他牵涉此案的人当中,除了纥干承基被赐予爵位成为平棘县公之外,其余的都得到了赦免。

李承乾垮台后,魏王李泰天天进宫伺候李世民,恳请把自己立为太子,中书侍郎岑文本、散骑常侍刘洎也在一旁帮着劝说。然而,长孙无忌坚定地认为应该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泰得知后,对着李世民哭着说愿意在自己百年之后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晋王。李世民跟大臣们感叹道,李泰的话虽说感人,可并不合适,自己曾经由于对李泰过分宠爱,使得他的礼仪超过了太子,从而引发了争夺储位的大祸。要是立李泰为太子,恐怕李治会有危险,说完就掉眼泪了。

李世民亲自审讯李承乾,李承乾表示自己是被李泰设计陷害,还受到朝臣自保手段的影响以及奸邪之人的蛊惑,这才走上谋反之路,他强调若立李泰就会中了对方的计,他清楚李世民不想被人摆布,自己和李泰已然水火不容。废掉李承乾后,李世民在两仪殿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以及李治共同商议。李世民诉说儿子和兄弟的事让自己倍感沮丧,装作要撞床榻并拔刀想要自杀,以此让李治留下以表明心意。褚遂良夺过刀交给李治,长孙无忌询问情况,李世民长叹一声,决定立李治为太子,长孙无忌表示会遵命,还说若有异议之人愿请求将其斩首,李治向长孙无忌道谢。

最终,李世民来到太极殿,召集六品及以上的大臣,宣称李承乾犯了大逆之罪,李泰居心叵测,这两人都不能被立为太子,群臣一同呼喊李治可以担当此任。李泰被囚禁在北苑。四月初七,李世民颁下诏书,立李治为皇太子,亲自前往承天门楼,大赦天下,摆宴欢庆三天。李世民对侍从大臣说,立李泰会让太子之位能被设法谋取,废掉他们二人是表明不会向谋逆之人妥协,诏书中明确写着李泰倚仗恩宠而骄横放纵、陷害兄长导致党派争斗,所以将他们都废掉,以此整顿朝纲,让后世引以为戒。

【李世民立储决策的深远影响】

李世民的诏书着实是自己暴露了自身的短处。他的皇位是通过精心筹谋以及强硬手段夺得的,这一直是他心里的一个疙瘩。武德年间党争颇为激烈,而太子李承乾被废这件事,问题的源头就在李世民这儿。他作为次子凭借武力夺得皇位,要是想让李唐的江山长久传承下去,皇位的继承就应该防止内部消耗和党争,然而他对李泰过分偏爱,成了祸乱的根源。

司马光把李世民当作偶像,曾说他没有私自将天下授予他人,从而避免了祸乱,但这种评价其实不太恰当。李泰备受宠爱,李世民对此是有责任的,他虽是帝王,也有情感不受控制的时候。最后选择李治,是因为当时李治才十六虚岁,没能力拉帮结派。李世民一生都很强势,在面对这个难题时,可能有一种“狮虎立幼子”的感觉,他立李治就像狮虎一样,看上去是慈爱,实际上是在防备。

贞观二十年后,李治成年且具备了结党的能力,可李世民把他留在自己身边,不让他回东宫,后来经褚遂良进谏,这才有所改变。李世民对长孙无忌防备了好些年,长孙无忌作为外戚以及功臣中的首位,功劳太大难以封赏,不适合再参与具体的国家事务,这既是防着他,也是在护着他。然而因为李泰的事情失去控制,没办法只好立李治为太子,还借助长孙无忌的力量来保驾护航。

长孙无忌不支持李泰,转而力挺李治,是由于他长久未在核心班子中,扶持李治能让他重回权力中心。那时朝廷里因东宫和魏王的党争分成了两派,李治没什么根基,长孙无忌去掌控局面也就显得理所当然。李治被立为太子后,长孙无忌当上了太子太师,过了两年又进入决策层代任中书令,他到底是想效仿慕容恪还是霍光,这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历史上壮志难酬的情况太多了。

李世民立李治虽说有些无奈,但也算选了个有本事的接班人。李治有能力扛起大业,只可惜遗传了病且发病较早。李治登上历史舞台,也就意味着李世民的日子不多了。虽说他还算年轻,可这样的退场也许是老天的安排。总之,李世民在皇位继承这事上的各种决定和遭遇,对李唐王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留下了不少值得后人琢磨和探讨的历史谜团。他的情感、谋略和无奈相互交织,形成了这一段既复杂又颇具影响力的历史。

0 阅读:0
微微写诺诺

微微写诺诺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