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笔者讲述了西汉历史故事“缇萦救父”(详见文章《弱小女子淳于缇萦,为何能成功感动皇帝,并使父亲免受肉刑呢》)。今天当然有必要介绍被淳于缇萦成功救出的父亲:淳于意的事迹。话题为:
西汉名医淳于意,为何要打破传统旧俗,公开传授自己的医术呢?
一.名医真传,出师行善
淳于意敢于打破传统旧俗,公开传授自己医术的最初原因是:得到名医毫无保留的真传。
淳于意,姓淳于,名意,约于公元前215年出生,是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他家境贫寒,少时就喜读医书。起初行医时,所用药方却没有疗效,为此十分苦恼,无奈只好外出向名医求教。经人介绍,淳于意开始拜淄川的名医公孙光为师,公孙光非常喜欢他的谦虚好学,很器重他,就把自己的精方、妙方全部传授给他。
不久,公孙光发现已没什么医术可教淳于意的了,并预言淳于意将来一定是著名的国医。为了能让他继续深造,公元前180年,又推荐他去拜自己的胞兄公孙阳庆为师。
当时公乘阳庆已经70多岁了,本来不想再带徒弟了,可自从见了淳于意后,就非常欣赏他的质朴上进,加上没有子女能够继承自己的医术,所以就破例把平生所学、所有的药方,包括秘方和《黄帝扁鹊脉书》都传给了淳于意。
淳于意跟随公乘阳庆总共学习了三年,在这期间,他按照公乘阳庆的要求,把此前学的东西统统抛开,只全心学习公乘阳庆的《黄帝扁鹊诊脉书》、五色诊和奇咳术等。到学习的第二年,淳于意试着为人看病,有时候很灵验,有时候却不行。三年之后,他完全能够通过观察人脸上的颜色来诊治疾病,明人生死,治疗疑难病症,非常有效。
出师后的第二年,淳于意开始挂牌行医。三年后,他能够预先判断人的生死,一经下药,无不应验。因此名声大噪,成为著名的医生。但是,淳于意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依然潜心苦读经典医书,达到了随意熟读成诵的地步。
此后,淳于意开始四处行善,足迹遍及山东,不仅为齐国的侍御史、齐王孙子、中御府长、郎中令、中尉、中大夫、齐王侍医遂等达官显贵诊治过疾病,还热诚地为贫民百姓看病。
二.坦承失败“医案”,期望后人解惑
淳于意因不想为权贵们所专用,从而得罪他们被判“肉刑”,引出了历史上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缇萦救父》的孝行故事。汉文帝在赦免淳于意“肉刑”后,曾要求他介绍自己的经历,淳于意如实向皇帝陈述了自己拜师、行医、授徒的经历。其间,在讲述自己行医过程时特别提道:“今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
这里的“诊籍”就是由淳于意首创的医案(即病历),是他在临床诊疗病例的记载,一共有25则。每则病案均记载了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居里、症状、病名、治疗、预后等内容。
后来,司马迁将这些内容详细记载在《史记》中。“诊籍”因此成为我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医案记录,其内容可靠且完整,已涵盖了现代医案的基本要素,集中反映了淳于意的学术思想。
从“诊籍”所记录的患者身份、职位来看,既有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也有百姓、奴仆、侍者、医生等,说明淳于意的接诊范围较为广泛。其中,男性18例、女性7例,涉及内、外、妇、儿、伤、口腔、精神等各科疾病。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这25例病案中并不是全部治愈,而是“时时失之”,其中病情较重,难以医治而亡者有10案,淳于意虽然清楚他们的病因,但是因为实在无药可救,最后也只能任凭病情继续发展而束手无策。
淳于意之所以如实记载失败“医案”,一方面是他意识到“预防胜于治疗”,及时做好预防工作有多么重要。另一方面反映出他认真严谨的态度,而且坦承这些失败“医案”,似乎可以让后人引以为戒、并寻求高人解惑。
三.心胸开阔的医者,热心传播的教育家
众所周知,中医方术历来秘而不宣,只能父子相传为己有,所以秘方特别多,此风气至今不衰。但与古代大多数名医不一样的是,淳于意心胸开阔,他并没有把医学经验的传授限定在神秘而狭小的范围内。
淳于意不但是一个著名的医学家,而且是一位热心传播医学的教育家,他像秦越人一样,广收弟子,因材施教,精心传授医术,甚至公开医药知识,将方药告知天下百姓。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淳于意的学生有宋邑(临淄人)、冯信(临淄人)、唐安(临淄人)、高期、王禹、杜信以及齐丞相府的宦者平等数人。
淳于意把五诊法、奇咳术等都传授给他们,唐安还没有学完就被任命为齐王的侍医。济北王、淄川王都曾经派他们的太医跟随淳于意学习,淳于意把五诊法、经络穴位、砭灸、按摩手法等都悉数传授。淳于意因此成为秦汉时期文献记载中带徒最多的一位医家。
结束语:
西汉名医淳于意,敢于打破传统旧俗,公开传授自己医术的原因有:受到名医公孙光、公乘阳庆毫无保留传授自己医术的感染;坚持医者仁心、心胸宽广的品德,坦承失败“医案”,寻求高人解决方案,以免重蹈覆辙;打破传统旧观念,勇于培育医学新人,力图达到造福更多民众的目的。
淳于意精湛的医术值得人们赞赏,他医者仁心、大度传承的高尚品德,更加值得后人学习与敬仰。我们应该将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无私贡献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大业,并且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奋斗终生。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