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书

点中野 2024-10-21 02:55:25

导读:就在2024年10月14日,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达龙·阿西莫格鲁以其对科技、自动化和就业市场的深入研究荣获此殊荣。他的经济学必读书目、经典教材《宏观经济学》第三版中提出的问题引人深思:科技进步是否必然导致失业?从19世纪的卢德分子暴动到今日自动化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在技术革新与就业稳定之间找到平衡?让我们一同探讨这位诺奖得主的见解,以及它对我们未来的影响。

很多经济学者最初对他了解,来源一篇2001年发表论文:“比较发展的殖民地起源一项实证研究”(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这篇论文尝试讨论一个问题,今天各个国家的经济表现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能否通过历史上的经济社会制度加以解释,那些制度可能产生长期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他们在论文里发明了一个巧妙的工具变量,使得研究结果扎实可靠。这篇文章在学界产生巨大影响,很多后继者都在模仿他们,制度经济学和经济史等领域也重新复兴。这篇论文正是阿西莫格鲁等三人在今年获得诺贝尔奖最重要的理由。

近百年来,经济学家一直在关注制度。但制度研究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描述制度,如何界定制度,如何比较制度,如何将制度与经济的互动影响梳理清楚。就以这篇经典论文为例。三位研究者发现,欧洲人从16世纪开始向全世界开展殖民。殖民者的足迹遍布亚洲、非洲、美洲、澳洲,尽可能拓展自己的殖民地。今天许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有被殖民的经验。但有些国家早已从阴影中走出,变成了经济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美国;而另一些国家却迟迟无法摆脱困境,至今仍挣扎在温饱线上,如刚果等一些非洲国家。

很显然,欧洲人当年在不同的殖民地采用不同的政策,也建立不同的经济制度。在某些殖民地,殖民者的目标很直接,就是剥削当地土著,掠夺当地自然资源以获取短期利益。殖民者不想在殖民地长久居住,对土著人也没兴趣,只想从他们身上捞一票就走。这些殖民者建立的经济制度可以称为“掠夺性制度”。但在另一些地区,殖民者的表现大为不同。很多欧洲人选择在殖民地定居,为了自己和后代的长期利益,他们会把欧洲的政治经济制度照搬到殖民地,教育土著人,逐渐把殖民地建设成为“新欧洲”。他们建立起来的就是一种“包容性制度”。

殖民者早已离开,殖民地早已独立。但是当年“掠夺性制度”与“包容性制度”的影响并未消失,通过法律、习俗、文化、道德等方方面面流传下来,对于今天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我们在处理今天的经济问题时,必须正视殖民时代的遗产。

但与此紧密相连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拆解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经济学家把这个问题称为“内生性”。毕竟制度会影响经济,经济也会反过来影响制度,两者始终纠缠不清。阿西莫格鲁等巧妙地找到一个工具变量,利用工具变量可以解决内生性问题。他们找到的工具变量就是,当时欧洲人在各个殖民地的死亡率。

很多历史文献记载,欧洲人到某些殖民地之后多半难以适应,总是为热带病所困扰,比如疟疾、黄热病,或者肠胃病,都曾导致外来殖民者大量死亡。而本地土著历代都与这些疾病共存,死亡率很低。欧洲人面临高死亡率的威胁,难以定居,就更有可能推行“掠夺性制度”。

而在另一些殖民地比如新西兰,殖民者发现这里山清水秀,自然环境竟然比欧洲更为优越,更适合欧洲人居住,这里连天花等欧洲常见传染病都没有。欧洲人既然想在这些低死亡率的殖民地定居,就会倾向于推行“包容性制度”。通过死亡率这个工具变量,阿西莫格鲁等有效地拆解制度与经济的交互,准确评估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阿西莫格鲁等研究发现,历史上的制度对于今天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实具有影响,即使把纬度、地形、宗教、语言等其他各种因素都纳入考量,制度仍会显著地产生影响。制度是解释问题的关键。他们的研究方法点燃了后继者的热情,大家也都开始整理历史数据和寻找工具变量,制度经济学和经济史也逐渐成为显学。而阿西莫格鲁等仍在全面而又稳定地推进这些领域的发展。

和往常一样,我们会赠送3本书给精选留言点赞最高的三位粉丝。欢迎留下你的看法,我们会精选48小时内点赞数量最高的留言进行赠送!

- en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安 昀 | 鲍无可 | 包承超 | 包斅文 | 贲兴振 | 薄官辉

毕天宇 | 曹 晋 | 曹 霞 | 曹文俊 | 常亚桥 | 常 蓁

常 远 | 崔建波 | 陈璇淼 | 陈一峰 | 陈 栋 | 陈 平

陈 媛 | 陈立秋 | 陈 军 | 陈觉平 | 陈 浩 |

0 阅读:0

点中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