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杀,司马懿说了9个字,曹操说了10个字,二人水平高下立判》
建安二十四年,荆州城下,关羽败走麦城。这位威震华夏的战神,最终难逃被害的命运。消息传到洛阳,朝野震动。面对这个足以改变三国格局的重大事件,两位魏国重臣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

曹操在得知关羽身死的消息后,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当即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而此时的司马懿却眉头紧锁,他望着地图沉思良久,最终说出了"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这九个字。

同样是对关羽之死的反应,为何两位魏国重臣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政治智慧?
一、曹操与关羽的恩怨纠葛

话说建安五年,曹操亲自率军征讨袁术,途经荆州时,关羽被困于樊城。曹操得知后,亲自出马将关羽收入帐下。在许都的三个月里,曹操对关羽格外优待,不仅赐予他锦袍玉带,更是每日宴请。

许都城内,曹操多次在众将面前赞叹关羽的才能。一日,关羽随曹操在许都城楼观望,曹操指着城下熙熙攘攘的人群说:"云长,你看这许都繁华,可有荆州能比?"关羽不卑不亢地回答:"荆州虽不及此,然吾心系刘使君。"
建安七年春,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决意辞别曹操。临行前,曹操设宴相送,席间赠予关羽红色战马,此马后来便是威震天下的赤兔马。关羽接受了这份厚礼,却在宴席上直言:"曹丞相待我不薄,然吾已决意投奔皇叔,望丞相成全。"

曹操虽然表面应允,却暗中派兵追击。关羽一路奔赴荆州,斩杀六位路过的关隘将领,这便是后来传说中的"过五关斩六将"。待关羽安然离去,曹操在许都城楼上感叹道:"云长真乃世间少有的义士也。"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领兵北上,在樊城一役中大败曹仁。当时曹操正在河内,听闻此事后立即召集众将商议。会议上,曹操指着地图说:"关羽此人,勇猛过人,若不尽快解决樊城之围,恐怕后患无穷。"
樊城战事正酣之际,曹操派于禁率水军增援。不料天降大雨,汉水暴涨。关羽抓住战机,以水淹七军之势,一举歼灭于禁大军。消息传到许都,朝廷震动。曹操连夜召见众臣,商讨对策。

这一役后,曹操对关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提及当年在许都的情谊,而是将关羽视为头号劲敌。在军议上,曹操多次强调:"云长智勇双全,非常人可比。若不除之,必成大患。"

后来,曹操得知孙权有意对付关羽,立即派人与东吴秘密联络。他在给孙权的书信中写道:"关羽骁勇,吾实难当。若能除之,愿与将军共分荆州。"这番话足见曹操对关羽的忌惮之深。
樊城一战,关羽水淹七军,让曹操损失惨重。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曹操统治威信的重创。从此之后,每当提及关羽,曹操总是神色凝重,时常彻夜难眠。

二、东吴的算计与背叛

建安二十四年秋,荆州大地上风云突变。孙权在南郡设下一场精心策划的鸿门宴,请来荆州重臣鲍普商议军务。席间,孙权提起荆州归属一事,言辞恳切地说:"荆州本为吴地,今暂借于皇叔,理应归还。"
鲍普回到荆州后,向关羽汇报此事。关羽在荆州城楼上,对着东吴使者朗声说道:"荆州乃汉室之地,岂是尔等江东小儿可觊觎的!"这番话传到孙权耳中,更坚定了他夺取荆州的决心。

当年冬月,孙权召集吕蒙、陆逊等将领商议对策。吕蒙提出了"白衣渡江"的计策,建议让将士们脱去战甲,穿上普通百姓的衣服,乘船沿江而上。孙权拍案叫绝,当即拜吕蒙为大都督。

吕蒙带领精锐将士,装扮成商人,驾着数十艘商船,悄然向荆州进发。船上不仅载着丝绸布匹,船底更暗藏精良武器。这支伪装的商队,在荆州水域来来往往,无人起疑。
与此同时,孙权派人向曹操递上密信,提出共同对付关羽的建议。信中写道:"关羽据守荆州,威胁两国。今若联手,可分而食之。"曹操立即派徐晃率军接应,以防关羽北逃。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关羽率军北上攻打樊城,荆州后方空虚。吕蒙抓住这个机会,一举攻下荆州。当地守将傅士仁、糜芳不战而降,荆州数十年的基业转眼易主。

事后,有人问吕蒙为何能轻易得手。吕蒙指着长江说:"关羽轻视吾等,以为我等不敢染指荆州。殊不知,此正是我等的机会。"
麦城之围时,关羽腹背受敌,被困城中。东吴将领朱然、潘璋率军包围麦城,断绝关羽所有退路。关羽几次突围,都被东吴军队堵回。

最后关键时刻,孙权派人送信给关羽,声称愿意让他投降。信中写道:"云长若降,可保富贵。"关羽拒绝投降,在突围时被东吴军队生擒。

潘璋押解关羽至临沮,孙权下令将其处死。关羽临死前慨然说道:"吾宁死不降!"就这样,这位威震华夏的战神,最终倒在了东吴的算计之下。
事后,东吴重臣张昭对孙权说:"关羽已除,荆州可定矣。"孙权却道:"此事尚未完,刘备必不会善罢甘休。"果然,这场东吴的算计,在关羽身死之后掀起了更大的风浪。

三、刘备与关羽的兄弟情谊

桃园结义的那一天,正值隆冬时节。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中盟誓,天地为证。当时关羽对天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一声誓言,在历史长河中久久回响。
两汉之际,群雄并起。刘备初出茅庐时,只有一匹瘦马和几十名乡勇。关羽却始终追随左右,从未动摇。当时刘备在徐州时,关羽为先锋,每战必胜。徐州百姓都说:"美髯公来了,敌军就要败了。"

建安五年,刘备兵败,关羽被困许都。即便身在曹营,关羽依然挂念着刘备。他在许都的宴席上,虽享受曹操的高官厚禄,却始终保持距离。每当有人问起,关羽总是说:"吾受皇叔厚恩,岂能背之?"

在许都期间,曹操多次劝说关羽留下。一次,曹操在后花园设宴,指着满园春色对关羽说:"许都繁华,不比他处。"关羽却回答说:"江山虽好,却不及皇叔一面。"这句话后来在许都传为佳话。





建安七年,关羽得知刘备下落,立即辞别曹操。一路上斩将夺关,历经险阻,终于在荆州城下与刘备重逢。刘备见到关羽,激动地说:"二弟归来,吾复何忧?"
荆州之战时,关羽奉命镇守。他对刘备说:"兄长放心,荆州有我在,必不负所托。"果然,关羽在荆州屡建奇功,先后击退曹仁、于禁等名将。
每当刘备派人送来军令,关羽必定亲自迎接,将信函放在案头,朝着成都方向跪拜后才敢拆阅。荆州将士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动容。
关羽驻守荆州期间,刘备多次送来良马美酒。关羽却将酒分给将士,把马匹编入军中。他对使者说:"军中尚缺战马,岂敢独享?"
临行前往樊城之时,关羽对刘备说:"北伐曹魏,为兄长分忧。"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当关羽被困麦城时,他对身边将士说:"今日之危,吾不忧生死,只恨不能再见皇叔一面。"
关羽身死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闻讯大恸,三日不进饮食。他对众将说:"孤失关二弟,如断一臂!"后来刘备决定伐吴,群臣劝阻,他却说:"若不能为二弟报仇,何以为人?"
群臣都说,当时的关羽已是威震华夏的战神,却始终以兄弟相称,从不以功高而自傲。每逢重大决策,他必先书信详报刘备,即便千里之外,也不敢擅专。这样的兄弟情谊,在三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四、两个"十字评价"的深层含义
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身死的消息传到许都,整个朝堂为之震动。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两位重臣身上,等待他们对这一重大事件的评价。
曹操在金銮殿上,手持诏书,当众宣布了那句传世的话:"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这十个字一出,殿上群臣无不侧目。当时在场的荀彧立即向曹操进言:"丞相此言怕是操之过急。"
与此同时,司马懿正在军帐中研究地图。他接到关羽身死的军报后,只说了九个字:"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帐中众将不解其意,请司马懿详细解释。司马懿指着地图上的荆州说:"且看刘备如何应对。"
这两句评价背后,各自透露出不同的战略眼光。在许都大殿上,曹操又说:"关羽此人,向为吾之心腹大患。今日已除,何愁睡眠不安?"这番话引来群臣一片附和。
可就在众人称颂之际,荀攸却站了出来,对曹操说:"丞相莫要被眼前胜利冲昏头脑,关羽一死,说不定会引来更大的祸患。"曹操却不以为然,依旧沉浸在喜悦之中。
军帐中的司马懿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他对部下说:"关羽与刘备,情同手足。东吴此举,无异于将刘备推向曹营对立面。"这番话后来被证明是何等睿智。
两位重臣的评价很快在民间传开。许都百姓纷纷议论:"曹丞相只见眼前之利,司马将军却望到了远方。"这种评价引来朝廷的注意,甚至有人将此事报到了曹操耳中。
建安二十五年春,司马懿的预言开始应验。刘备在得知关羽死讯后,立即调集大军,准备东征。这时曹操才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朝会上,曹操问众臣:"关羽新丧,刘备为何如此迅速就能调动大军?"有老臣回答说:"此前江东献策除掉关羽时,司马懿就预见到了今日之局。"曹操闻言,不由得长叹一声。
后来的历史证明,司马懿的九字评价确实看透了局势的本质。东吴除掉关羽,不仅没能消除威胁,反而将刘备推向了曹魏的对立面,引发了更大的战争。
这两句评价在历史上广为流传,不仅因为说话的人地位显赫,更因为这些话语背后展现出的战略眼光高下立判。一个只见眼前安稳,一个却预见了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
五、夷陵之战的历史启示
建安二十五年春,刘备在成都大殿上拍案而起:"关二弟若不报仇,我有何面目见天下英雄!"群臣虽劝,却无法动摇他的决心。就这样,这场注定要改变三国格局的大战拉开了序幕。
当时东吴重臣陆逊年仅二十六岁,却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陆逊上任第一天就对众将说:"刘备久经战阵,若与之正面交锋,必遭其算。我们当以守代攻,让其师老兵疲。"
刘备率军出发时,带了八十万大军。军中老将黄忠劝谏道:"此去东吴,山高路远,不宜轻进。"刘备却说:"二弟在天之灵,必助我成功。"说罢,挥军东进。
夷陵城外,刘备军队连营数十里。陆逊见状,立即下令:"让他们筑营,待其立足未稳,我自有计策。"东吴将领不解其意,陆逊却胸有成竹地说:"兵法有云,欲擒故纵。"
这时的曹操正在许都观望战局。司马懿在军议上说:"陆逊虽年轻,却深谙用兵之道。此战若胜,必用火攻。"果然,后来的战局正如司马懿所料。
夏日炎炎,刘备军队在营中已驻扎月余。陆逊见时机成熟,一声令下,东吴军队四面点火,大火瞬间吞噬了蜀军大营。刘备仓皇撤退,损失惨重。
这场大火不仅烧毁了刘备的军营,也烧散了他的复仇之心。战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我本以为能为二弟报仇,不想反误了大事。"
夷陵之战后,三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曹魏借机坐收渔利,在北方的统治更加稳固。司马懿当初的预言"此乃东吴移祸之计"得到了完全的印证。
建安二十五年冬,曹操在许都病逝。临终前,他对曹丕说:"当初若听司马懿之言,也许就不会有今日之局。"这番话透露出他对当初轻视东吴之计的悔意。
后来的历史证明,关羽之死确实成为了三国格局转折的关键点。东吴借刀杀人的策略得逞,既除掉了关羽这个劲敌,又挑起了蜀汉和曹魏的矛盾,让自己在夹缝中得以生存。
随着曹操的离世,曹魏的权力中枢也悄然发生变化。司马懿的影响力日渐提升,为日后司马氏夺取政权埋下伏笔。这一切,都要从那个冬天关羽被害,以及两位重臣的不同评价说起。
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东吴、曹魏、蜀汉三国各有得失。关羽的陨落,不仅改变了一时的战局,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数十年的历史走向。陆逊在夷陵一战成名,司马懿的地位日益重要,三国的权力天平就此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