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特务徐远举,狱中熟读毛主席语录,因一部小说错过特赦猝死秦城

在历史中遨游 2024-12-04 03:17:05

引言: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土崤瓦解。作为军统局的高级特务头目,徐远举与沈醉并称"军统三剑客",在解放战争中被俘。两人虽有相似的履历,但命运却截然不同。沈醉因改造表现良好获得特赦,而徐远举却因《红岩》小说中"徐鹏飞"一角的原型身份,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在北京功德林和秦城监狱的漫长囚禁岁月里,他虽然积极表现,熟读毛主席语录,但始终未能获得人民的宽恕。1973年,59岁的徐远举在秦城监狱猝死。讽刺的是,若他能再多活两年,就能赶上最后一批战犯特赦。这段跨越二十余年的囚徒生涯,折射出一个特务头子的命运沉浮。

文章大纲:

一、特务生涯:军统局高级特务的崛起

军统局时期的显赫地位

"军统三剑客"之一的身份

在重庆期间镇压地下党的罪行

二、《红岩》影响:文学作品改变命运轨迹

《红岩》小说的创作背景

"徐鹏飞"原型身份曝光

小说及改编作品的广泛影响

群众对其的憎恨与谴责

三、狱中改造:从抵抗到积极表现

转押功德林后的生活

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转变过程

积极检举揭发的表现

特殊时期对造反势力的抵制

四、生命终章:错过特赦的遗憾

转押秦城监狱后的生活

最后时期的心理状态

猝死前的劳动改造风波

死后两年全部战犯获得特赦

大特务徐远举,狱中熟读毛主席语录,因一部小说错过特赦猝死秦城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土崤瓦解。作为军统局的高级特务头目,徐远举与沈醉并称"军统三剑客",在解放战争中被俘。两人虽有相似的履历,但命运却截然不同。沈醉因改造表现良好获得特赦,而徐远举却因《红岩》小说中"徐鹏飞"一角的原型身份,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在北京功德林和秦城监狱的漫长囚禁岁月里,他虽然积极表现,熟读毛主席语录,但始终未能获得人民的宽恕。1973年,59岁的徐远举在秦城监狱猝死。讽刺的是,若他能再多活两年,就能赶上最后一批战犯特赦。这段跨越二十余年的囚徒生涯,折射出一个特务头子的命运沉浮。

军统局往事:一代特务的兴衰录

民国时期,军统局在中国政坛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戴笠一手打造的特务机构,军统局不仅负责情报收集,更承担着镇压异己的重任。

在这个庞大的特务系统中,徐远举逐渐崭露头角。通过一次次"完美"执行任务,他获得了上级的赏识,最终成为军统局的高级特务头目。

军统局内部有"三剑客"之称,徐远举与沈醉皆位列其中。他们不仅在军统局内部地位显赫,在国民党特务系统中也享有盛名。

重庆,这座山城见证了徐远举最为猖狂的时期。在这里,他掌管着臭名昭著的"白公馆"和"渣滓洞"两座监狱。

这两座监狱成为了共产党人的人间地狱。徐远举在此施展他的特务手段,残酷迫害被关押的革命志士。

那些年,无数共产党人在这里饱受折磨。江竹筠、许晓轩等革命志士就在这里写下了悲壮的篇章。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政权节节败退。1949年,大陆各地相继解放,徐远举在云南被俘。

从叱咤风云的特务头子到阶下囚,徐远举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军统特务,开始了他漫长的牢狱生涯。

被俘之初,他与其他战犯一样被关押在当地监狱。此时的徐远举仍保持着特务头子的倨傲,对审讯人员的态度极其消极。

从云南到重庆,再到北京,徐远举在狱中始终保持沉默。作为审讯高手的他深谙这一行当的套路,深知只要开口就会暴露更多。

这种态度一直持续到他被转押到北京功德林。在这里,他亲眼目睹了人民政府对待战犯的政策,这与他当年在白公馆、渣滓洞对待共产党人的手段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命运弄人。当年他在重庆的所作所为,被写入了小说《红岩》,人民群众认出了他就是书中残暴特务"徐鹏飞"的原型。

红岩揭露罪行,特赦机会错过时

小说《红岩》的出版成为徐远举命运的转折点。这部以重庆解放前夕为背景的小说,真实再现了白公馆和渣滓洞里的黑暗岁月。

书中的"徐鹏飞"就是以徐远举为原型创作的反面人物。随着《红岩》的广泛传播,徐远举在狱中的处境愈发艰难。

群众的愤怒如潮水般涌来,要求严惩这个手上沾满革命志士鲜血的刽子手。即便徐远举在狱中表现良好,也无法抵消当年的累累罪行。

1959年,第一批战犯获得特赦。徐远举眼睁睁看着一些曾经的同僚重获自由,却只能继续在牢房中等待审判。

为了争取宽大处理,徐远举开始认真学习《毛主席语录》。他甚至能将其中的内容倒背如流,但这些表现并未能改变他的命运。

在北京功德林监狱期间,徐远举还遇到了昔日的"三剑客"之一沈醉。两人的命运在此时已经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沈醉因表现突出,很快就获得了特赦。而徐远举却因《红岩》中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始终无法获得群众的谅解。

1967年,徐远举被转押到北京秦城监狱。这座关押要犯的监狱成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

狱中生活并非想象中那般艰苦,但失去自由的痛苦却日日煎熬着这位昔日的特务头子。每天,他都要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

1973年的一天,59岁的徐远举突发疾病,在秦城监狱中猝死。他的死亡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狱方都没来得及采取任何抢救措施。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如果徐远举能再多活两年,就能赶上1975年最后一批战犯特赦。但命运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徐远举的一生充满了讽刺意味。当年在白公馆和渣滓洞中耀武扬威的特务头子,最终在监狱中默默离世。

他的结局或许是对历史的某种交代。那些在白公馆和渣滓洞中牺牲的革命志士,终究等到了公道。

徐远举的死讯并未在社会上激起太大波澜。相比之下,《红岩》中"徐鹏飞"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读者心中。

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军统特务,最终被自己的罪行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的人生轨迹,成为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缩影。

从军统局高级特务到阶下囚,从不可一世到默默离世,徐远举的一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他的故事,也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一个独特注脚。

红色壮士丛中来,铁骨丹心照史册

一九四九年,重庆解放前夕的特务审讯室里,一场惨绝人寰的酷刑正在进行。江竹筠同志被反动派抓捕入狱,在白公馆和渣滓洞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

作为中共重庆地下党的重要成员,江竹筠参与领导了重庆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民主革命。她的革命生涯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值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亡之际。

在白公馆期间,敌人使用了各种残酷的刑讯手段,企图从江竹筠口中得到地下党组织的情报。面对酷刑,她始终坚贞不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特务们对江竹筠的审讯持续了数月之久。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也从未透露一个同志的名字,没有暴露一处地下党的秘密据点。

狱中,江竹筠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他们相互激励,共同坚持,用革命意志对抗敌人的摧残。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对江竹筠等同志实施了最后的迫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然保持着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

江竹筠牺牲时年仅二十九岁,她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革命者的赞歌。她的英勇事迹在重庆人民中广为流传,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与江竹筠同期被关押在白公馆的还有许晓轩同志。作为中共地下党员,许晓轩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革命工作多年,为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狱中,许晓轩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意志力。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坚定立场。

特务们对许晓轩使用了水牢、老虎凳等多种酷刑,试图摧毁他的意志。但这些暴行不仅没有使他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

在白公馆的囚室里,许晓轩经常给其他同志讲述革命道理,帮助大家坚定信念。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九四九年秋,在重庆即将解放之际,敌人对关押的共产党人进行了最后的疯狂报复。许晓轩与其他革命志士一道,英勇就义。

江竹筠、许晓轩等革命志士的牺牲,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悲壮的篇章之一。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颂歌。

这些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他们的事迹被后人编入教科书,被改编成文学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重庆渣滓洞革命纪念馆里,他们的故事永远被铭记。

白公馆和渣滓洞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依然坚持革命理想的不屈精神。这段历史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

人民功德林前,罪恶终得清算时

一九四九年底,重庆解放后不久,人民解放军在云南缴获了逃窜的军统特务头目徐远举。这个在白公馆和渣滓洞中作恶多端的刽子手,终于落入了人民的手中。

解放军将徐远举押解回重庆,在他曾经为非作歹的地方进行审讯。当地群众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要求参与公审大会。

在重庆市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公审大会上,幸存的革命志士和烈士家属纷纷现身指证。他们揭露了徐远举在白公馆和渣滓洞的累累罪行。

公审现场,许多群众情绪激动,要求严惩这个人民的刽子手。面对铁证如山的罪行,徐远举低着头,一言不发。

一九五零年,根据上级指示,徐远举被押解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在这里,他遇到了不少昔日的"同僚"。

功德林里实行的政策与他在白公馆时完全不同。战犯们享有基本的生活待遇,还有机会通过劳动改造和思想学习获得新生。

徐远举在功德林期间表现积极,不仅参加劳动,还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他甚至能够背诵大量《毛主席语录》的内容。

然而,就在其他战犯陆续获得特赦的时候,徐远举的改造之路却遭遇了重大挫折。小说《红岩》的出版,让他的罪行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书中塑造的"徐鹏飞"形象,让读者们重新认识到了这个特务头子的残暴。群众的愤怒情绪使得当局不得不重新评估对徐远举的处理方案。

一九六七年,徐远举被转押至北京秦城监狱。这座关押要犯的监狱成为了他生命的最后驿站。

在秦城的日子里,徐远举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表现。他每天按时完成劳动任务,积极参与政治学习,试图通过实际行动赎罪。

一九七三年,已经五十九岁的徐远举在狱中突发疾病。由于发病急骤,没来得及得到及时救治就离开人世。

徐远举的死讯传出后,并未在社会上引起太大波澜。相比之下,《红岩》中描写的那些革命志士的事迹,却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如果徐远举能再多活两年,也许就能赶上一九七五年最后一批战犯特赦。但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这或许也是一种历史的公正。

白公馆和渣滓洞的故事,连同那段特殊的历史,永远定格在了人民的记忆中。徐远举的结局,也为这段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

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军统特务头子,最终在默默无闻中谢幕。他的一生,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注脚,警示后人勿忘历史。

0 阅读:21
在历史中遨游

在历史中遨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