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湖南一老农,因无钱给女儿治病给政府写信:我是毛主席警卫

浮梦若影随形游 2024-12-20 08:55:40

2013年11月17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有位步履蹒跚,却穿着军装的九旬老人格外特殊。

排队的人群好奇地注视着他,工作人员则破例为他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随后,老人进入了瞻仰厅,而当他看到毛主席的遗容时,更是一度失声痛哭。

这种种都让人异常好奇,老人是谁?

其实,这位老人叫奉孝同,是一位来自湖南新化县的普通农民,与此同时,他还曾是毛主席的贴身警卫。

但这个身份被他隐藏了长达几十年,要不是为了女儿写求助信,估计他还会继续藏下去。

那么,老人为何会隐藏自己的身份?他又经历了些什么?

立志从军

1927年,奉孝同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下团村的一户贫苦人家中。

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几乎都是饥饿和寒冷的夜晚。

最让他记得深刻的一次,是某个冬天,家里没有足够的柴火烧饭,饥肠辘辘的兄弟姐妹只能蜷缩在冰冷的屋子里。

后来,红军的到来给了奉孝同未来的希望。

1934年冬,贺龙带领的红二军团经过下团村,他们的到来,与村民以往对“兵匪”的认知完全不同。

没有抢夺财物,也没有肆意破坏,反而帮着村民挑水、砍柴,甚至分发从地主那里征来的粮食。

这让年仅7岁的奉孝同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长大后,他也要当兵,为穷人出头。

这个梦想,在许多年后得以实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各地掀起参军热潮时,奉孝同内心激动不已也毫不犹豫的报了名。

进入部队后,奉孝同被分配到一个新兵连。

在那里,他第一次摸到了枪,也第一次感受到军队生活的严苛,每天的训练强度让他浑身酸痛,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全国上下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奉孝同所在部队接到命令开赴朝鲜。

在朝鲜战场上,奉孝同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考验。

敌人的轰炸机在头顶盘旋,地面上炮火连天,他和战友们一次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继续冲锋。

最危险的一次,他随侦察小队深入敌后探查情报,途中被敌军包围。

危急时刻,他利用熟练的射击技术,掩护队友撤退,等到增援部队赶来时,他已弹尽粮绝,左臂上被擦过的弹片还在流血。

三年的战斗中,他九死一生,却从未退缩,这让他不仅成为了连队的王牌射手,还因为屡次立功获得了部队嘉奖。

毛主席身边的几年

1953年冬,奉孝同从朝鲜战场返回国内,他以为自己接下来会回到家乡,重新过上普通军人的生活。

但一纸调令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部队通知他被选入中央警卫团,担任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贴身警卫。

刚进入警卫团,奉孝同接受了一系列严格的培训,从行为举止到安保技能,每一项都比军队训练更加细致入微。

他们被要求不仅要做到身手敏捷,更要学会时刻观察周围环境,提前预判危险。

培训结束后,奉孝同被分配到毛主席的警卫队。

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丰泽园的菊香书屋。

奉孝同穿着笔挺的警卫服,站在后门的岗亭上,他远远地看见毛主席步履稳健地走来,身边没有其他人。

而毛主席抬头看了他一眼后,笑着走到他跟前问:“小伙子,湖南来的?”

奉孝同瞬间呆住了,他没想到毛主席会主动和他说话,赶忙立正,回答道:“报告主席,是!”

毛主席点点头:“湖南人有骨气,干得好!”短短一句话,让奉孝同的心久久无法平静。

作为毛主席的警卫,奉孝同每天的工作不仅仅是站岗守卫。

毛主席的工作繁忙,经常需要深夜加班,而警卫队则必须随时待命,寸步不离。

有时,他会陪着毛主席在中南海的小路上散步,而毛主席并不像他想象中那样威严不可接近,相反,他十分平易近人。

得知奉孝同小时候家里贫穷,只上过三年小学后,毛主席特意鼓励他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书。

奉孝同对此心怀感激,每天工作结束后,也都会抽空埋头学习。

除了站岗和学习,奉孝同还承担着一些特殊任务,比如陪同毛主席出行。

有一次,毛主席走进一个农民家里,与屋主围坐在一张旧木桌旁,详细询问他们的生产情况和生活困难。

当毛主席提出解决方案时,奉孝同清楚地看到,农民的眼中泛着泪光。

这一幕,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毛主席的伟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感。

时间到了1958年,奉孝同接到了复员的通知。

临行前,毛主席特意接见了他和其他几名即将复员的警卫员,并语重心长地说:“回到家乡后,不要摆架子,要多为老百姓做事。”

奉孝同郑重地点头,将这句话牢牢记在心中。

因此,回到家乡大家问他的经历时,他只轻描淡写地回答:“打了几年仗,后来在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

而关于那段贴身保卫毛主席的岁月,他只字未提。

哪怕是最亲近的家人,他也始终守口如瓶,且复员证上对他军旅生涯的描述,也被处理得干干净净,没有留下任何特别的痕迹。

隐姓埋名

奉孝同隐瞒身份并不是出于畏惧,而是出于一种更高的责任感。

在离开北京前,毛主席亲自嘱托他:“你回到家乡后,要和大家一样生活,不要让人觉得你特殊。”

奉孝同将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且回乡后也立刻投入到普通农民的生活中。

他开始种田、养猪,甚至扛起锄头修田埂、挖沟渠,和村民一起劳作。

后来,奉孝同很快迎来了新的家庭生活,他和妻子王欢云育有了三个女儿,一家五口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也充满温情。

奈何,现实很残酷,1960年前后,全国遭遇了罕见的自然灾害,粮食极度短缺。

奉孝同一家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甚至靠挖野菜充饥,最小的女儿还因为营养不良病倒了。

生活的磨难不止如此,奉孝同的小女儿奉福玲16岁时更是不幸遭遇人贩子,被拐卖至外地,从此杳无音讯。

每次提到小女儿,夫妻俩总是默默流泪,但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的生活,他们咬紧牙关继续前行。

大女儿奉庆龄则早年结婚,但婚姻并不幸福,最终,她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娘家,和父母一起生活。

屋子本就不大,如今多了三口人,让本已拮据的家庭更加困难,但奉孝同没有一句怨言,他尽可能多干活,靠种田和养牲口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到了2005年,大女儿奉庆龄的儿子因重病抢救无效离世,住院期间花光了家中仅有的积蓄。

而奉庆龄自己也在同年被查出患有严重疾病,需要长期治疗。

看着病床上的女儿,奉孝同第一次感到彻底的无力,这一次,他无法靠双手解决问题。

女儿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药费像一个无底洞,奉孝同他深知,如果没有外界的帮助,女儿的生命可能会戛然而止。

于是,2005年,思虑再三后,奉孝同拿出一张纸,提笔写下了一封求助信。

这是他第一次向外界袒露自己的身份:“我是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员,复员后回到家乡,现在因为生活困难,请求政府帮助。”

信发出去后,几天之内就引起了当地武装部的高度关注。

起初,工作人员怀疑信中的内容是否真实,因为信中提到的“毛主席贴身警卫”的身份实在太过特殊。

最终,通过层层调查,中央警卫局才正式确认了奉孝同的身份,他确实是曾经为毛主席守护多年的贴身警卫。

当他的身份被证实后,县武装部、民政局等部门迅速采取行动,给他发放了每月510元的优抚补贴,并落实了低保政策。

与此同时,媒体她也争相报道。

他们的报道不仅揭开了奉孝同长达五十多年的沉默,也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帮助。

很多素不相识的好心人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为奉孝同一家减轻了生活上的压力。

圆梦毛主席

随着更多人了解他的故事,奉孝同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深藏在心底多年的愿望。

他向县里的领导表达了三个心愿。

第一,想回韶山,去毛主席的故居走一走;第二,想去北京,亲眼瞻仰毛主席的遗容;第三,希望社会上的好心人能够帮助治好他女儿的病。

当地政府迅速为他安排了韶山之行,2011年春天,奉孝同踏上了那片让他魂牵梦绕的土地。

同年年底,在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帮助下,他的第二个心愿也得以实现。

2013年11月17日,奉孝同去了北京天安门纪念堂,此时,奉孝同已经86岁。

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他依然身着军装,步履坚定,当他走进瞻仰厅,看到水晶棺内安放的毛主席遗体时,他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他颤抖着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低声呼唤:“毛主席……”

一声呼唤,仿佛穿越了半个世纪,将他带回到那些在主席身边的日子。

奉孝同的第三个愿望也逐步实现,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他女儿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活逐渐恢复平静。

不过,他始终没有因为外界的关注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哪怕再多的人来探访,他依然每天早起下地,种水稻、种玉米,整理菜地。

他的邻居说:“奉老从不张扬,别人捐的钱,他全用在孙辈和女儿身上,自己舍不得多花一分钱。”

在采访中,奉孝同还多次提到自己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感激。

他用一生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向困境低头,不因荣誉膨胀。

在最后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坦然说道:“我这一辈子,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对得起毛主席的教导,对得起这个伟大的时代。”

1 阅读:31

浮梦若影随形游

简介:浮梦若影随形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