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尚青龙
碧海蓝天间,一条浮式防波堤如跃动的音符环绕着青岛湾,与栈桥、小青岛交相辉映。4月15日,青岛湾栈桥码头(二期)启用仪式隆重举行,标志着青岛这座滨海城市的海上旅游发展迈入全新阶段。作为全国首个应用浮式防波堤技术的旅游码头工程,该项目承建方中交一航局二公司不仅以匠心设计助力青岛打造城市游船码头新地标,更以技术创新破解建设难题,为青岛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注入强劲动能。

破冰之战:
当“浪漫构想”遭遇严酷现实
4月15日,刚刚参加完青岛湾栈桥码头(二期)启用仪式的中交一航局二公司二中湾项目经理助理王钦雷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想想过去两年整个项目团队的付出,看着眼前碧海蓝天间,浮式防波堤与栈桥、小青岛的遥相呼应,感觉一切都值了。
这个项目能赶在五一旅游旺季来临前启用,真的不易。
青岛湾栈桥码头位于市南区核心景区,紧邻地标性建筑——栈桥,周边还有小青岛等知名景点。这里是游客的集中地,却因码头设施简陋、泊位稀缺等原因饱受非议。2022年,青岛市启动旅游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决心将青岛湾码头打造为“海上旅游枢纽”。
王钦雷介绍说,因为青岛湾栈桥码头地处景区内,环保要求严苛,项目启动初期,团队便面临严峻挑战:项目位置特殊,进出现场道路狭窄,且白天无法运输作业;周边景区游客众多,只能错峰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要求极高;灌注桩施工正值冬期,低温导致混凝土浇筑困难;泥层下岩石硬度远超预期,传统工艺无法应用,工期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中交一航局二公司二中湾项目团队迎难而上,展开了一场与自然和时间的较量。

匠心设计:
全国首创的浮式防波堤
独属青岛湾的“乐曲”
浮式防波堤是青岛湾码头的“灵魂设计”。与传统抱桩结构不同,它由多个浮箱连接而成,既能消减波浪冲击,又可随水位升降灵活调整,宛如与大海潮汐的“柔性对话”。
中交一航局二公司二中湾项目负责人谭伟军介绍说,在项目建设初期,建设单位(青岛旅游集团)和设计单位(中交天津港湾工程设计院)也考虑过其它方案,而且做了详细的方案对比。但是,考虑到后期使用过程中台风影响较大,难以有效防台,而且作为青岛前海核心景观区域,永久的桩基结构远比不上可以拆除的浮式结构,达到使用年限或后期调整,仍可以还前海一片净域。因此,经过多轮专家讨论,选择了符合相关政策要求的浮式结构。“这个方案虽然这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却给青岛湾平添了些许浪漫。”
为什么说是独属青岛湾的浪漫乐曲?“因为这不仅是一座防波堤,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设计团队在设计时巧妙融入美学理念,将浮堤造型设计为音符状,与周边‘琴岛’小青岛、‘琴弦’栈桥遥相呼应。”谭伟军介绍,浮箱内部填充轻质材料,水下部分如水下长城可抵御涌浪,水上干舷仅0.6米,既实用又不遮挡景观视野,与整个湾区的景色和谐融为一体。

技术克难:
堤坝与潮汐的“柔性对话”
“浮式结构虽然独具美感,但是却需要一定的水深以保障足够的浮力,在给浮式结构‘安家’时,青岛湾泥层下的岩石成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技术难题。”谭伟军介绍说,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项目一进场,项目方就组织专家会,就凿岩方案进行专项研究,对比了多项传统凿岩方案,如凿岩斧凿岩、水下破碎锤凿岩、水下裂岩等方案,但出于生态环境保护考虑,均不适合现场工况。此外,项目团队还组织了“预裂打孔+水下破碎”、大型旋挖钻打孔等典型施工,甚至在青岛市海上旅游客运码头整治工作专班等相关部门协调下,组织爆破专项方案和围堰专项方案专家会,但是均因周边环境复杂、旅游旺季等因素,没有成功。最后,项目团队硬是靠着坚强的毅力,采用陆上大型破碎锤,配合大型抽水设备,乘潮作业,设置小围堰,步步推进,啃下了凿岩施工硬骨头。
解决了凿岩难题,浮式结构如何更好实现更结实的锚固问题接踵而来。“常规施工就是采用锚块结构,但是咱们这个项目岩石区没有淤泥,锚固力不够。没有锚固的浮式结构,就像浮萍。”没有根怎么固定呢?谭伟军说,在解决水下岩石打孔的问题后,施工团队和设计单位一起,研究出了水下锚杆方案,用一个带螺纹的不锈钢杆作为锚杆,周围用水下不分散砂浆灌满,“这个锚杆就像是‘定海神针’与岩石牢牢固定在一起,通过验证性试验,锚固力远远超过了常规的锚块结构,工艺非常成功。”
分秒必争:
252天,与时间赛跑的“中交速度”
除了要克服施工中的技术性难题,整个工期,中交一航局二公司二中湾项目还在与时间赛跑。
“时间紧、任务重,这两个形容词用在这个项目上实在太合适。”谭伟军介绍,在青岛市市领导、码头整治专班的大力推动和各部门的配合下,建设单位仅用72天就完成了建设手续的完善;建设团队第一时间进场,正赶上除夕,克服严寒、春运、大雪、交通困难等难题,81天完成一期客船泊位建设。旅游旺季严格按照要求暂停施工,2024年“十一”黄金周结束后,建设团队二次进场后精心组织,一边解决技术难题一边加班加点完成疏浚、安装等各项工作,并最终顺利在今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谭伟军说,整个项目用时252天,真的跑出了“中交速度”,中间发生的故事如果记录下来都可以写成“一部书”。“比如运输问题,现场进出只有一条路,最窄的地方只有3.8m,而且项目位置限制,大型车辆白天无法进出,所有运输只能晚上。我们就设置夜班调度,多方协调,最多的一天晚上1500T钢材进出。再比如休假问题,第一次进场就是除夕,二次进场春节时又赶上疏浚关键期,因此所有参建人员,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连续两个春节都坚持在施工现场,没有任何一天休假,真正做到工期一天不放过。”真是有了背后整个团队争分夺秒的付出,这才实现了项目的顺利交付,在“五一”假期来临之前,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游船码头“打卡点”!
从“小散乱”到“集约化”:
青岛海上旅游的提质升级
据介绍,青岛湾栈桥码头升级工程总体分为两部分,包括北侧游艇码头区和南侧旅游客船区。其中,南侧旅游客船区港池处设置钢质趸船2座,形成旅游客船泊位6个;北侧游艇码头区陆侧建设平台100平方米,平台西侧设置主浮桥一座,主浮桥两侧布置浮泊位127个,主浮桥端部设置2道浮式防波堤。码头启用后,综合接待能力提升近10倍。
2024年5月,一期项目投入运营后,码头环境面貌已经呈现“焕然一新”的感觉,不仅满足了上千名游客上下船的集散、候船需求,更通过实施“五统一”联合运营模式,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小散乱”的问题,游客的旅游体验显著提升。统计显示,2024年海上旅游客运投诉率降低85%,2024年国庆和2025年春节期间先后两次实现“零投诉”。二期工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青岛海上旅游的基础设施,提升了码头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新码头将丰富海上旅游产品供给,为游客带来更多元化的选择,青岛海上旅游市场将更加规范、有序,为青岛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青岛市海上旅游客运码头整治工作专班副主任初立平表示:“这座码头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城市旅游治理能力的跃迁。”未来,青岛将以现代化码头为支点,深化交旅融合,推动游艇观光、海上休闲等业态发展,向世界展现“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
碧波之上,浮式防波堤随风轻摆,锚固系统在水下沉默守护。青岛湾码头的成功交付,不仅是基础设施的飞跃,更是一曲创新与坚守交织的时代强音。正如中交人的信念:“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这座码头,正是他们献给海洋与城市的最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