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
文|菏泽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辅导员 孙辉
今年寒假,我刻意放缓了平日的步履——褪去“教师”的身份标签,以更朴素的姿态走入生活深处,活在冰雪、笔墨与亲情交织的时光里,感悟校准教育的初心。
第一帧:长白之巅,教育的隐喻藏于松雪
与研究生同窗共赴长白山的约定,是一场跨越季节的履约。漂流的汽艇载着我们穿越零下三十度的雾凇时,松枝挂冰的姿态让我想起了军训时躺在操场看云的学生——自然与青春,都带着未经雕琢的野性。
山下的松树越往高处,雪越厚,末端上坠着沉甸甸的积雪,枝条弯成了拱桥形态,白桦林间有游人踩出一条小道。北坡一路爬上去,游人的脚步和喘息声像极了那些在考研与实习间踉跄前行的学生。
西坡的台阶湮没于积雪,乘着雪地摩托与夕阳并肩驰骋,钢铁履带碾过冻土层时交错的声音,忽然让我想起那些曾被“DDL”追赶,深夜改论文键盘的敲击声。

登上山顶,天蓝得透亮,阳光把白雪照得晃眼,远处山峦起伏像凝固的浪。忽然懂得:教育的意义,或许正是教会他们如雪山般沉默坚韧,又似松枝承雪般柔韧蓄力。
山顶的姜茶与干杯,是献给岁月的情书。下山时,落日将雪原染成琥珀色,恍惚间看见学生捧着入职offer向我展示的笑颜。原来教育者的行路,本就是一场将万卷书化作万里路的修行。
第二帧:墨点春联,不完美的教育美学
父亲执意让我为老店手书春联。红纸铺展时,墨汁倏然滴落,晕染出意外的斑痕。母亲却笑言:“瑕疵才是活人写的证据。”
这让我想起课堂上的场景:那个因实验失败哭泣的学生,那个面试时紧张忘词的男孩。如今他们已在职场独当一面,而当初的“失误”反倒成了成长的路标。
贴门楣时,赶集大叔驻足端详墨点的那一刻,我突然领悟——教育何尝不是一副手写春联?过分追求工整会失却温度,唯有容得下笨拙与试错,方能培养出有生命力的灵魂。
开学后该和孩子们聊聊——完美或许不是生命的必修课,瑕疵也是故事。

第三帧:年夜灯火,教育者的根系与枝丫
父亲掌勺的年夜饭氤氲着乡味,包饺子时他传授秘诀:“皮薄易破,馅满难收,分寸最考手艺。”这话竟与辅导员工作暗合——太严则疏,过松则懈,如何让学生既保有棱角又不失方向,是永恒的课题。
守岁时,学生们的消息接连弹出:有人考编上岸,有人签约三方。望着窗外绽开的烟花,忽然懂得教育者的幸福,恰似这年夜饭桌上的烟火气:我们埋首耕耘时不觉,待蓦然回首,早已满庭芳华。而那些半夜回复的就业咨询、假期不间断的协议指导,此刻都化作窗棂上的冰花,晶莹剔透。
后记:冰雪消融处,春汛将至
今年寒假,我在长白山的雪道上重识坚韧,从一滴墨痕中读懂包容,更于父母絮语间触摸教育的根系。归程高铁上,翻看学生发来的入职喜讯,忽然想起山巅作诗“雪压松枝垂,举杯山同庆,车笠伴新岁,同销万古愁”。
“同销万古愁”——教育者的愁绪,原是可被青春的热望融化的。
新的学期,愿将今年寒假的三种馈赠酿成春雨:以雪山之志砥砺学子前行,借墨痕之韵教会他们与不完美和解,更用家传的温热,守护每一颗勇敢发芽的心。
(此文章系《青年说》栏目寒假征文,写于2025年正月)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