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洛阳|依水而兴

鸿HUNG 2024-07-09 18:20:31

历史的时空穿过洛河下游的商城西亳后,又向西勾回了洛水北岸,其时还叫做郏鄏的地方,在这里将有一座新的都邑诞生,自此绵延三千年至今。

周武王克殷之后,统治疆域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几乎涵盖了现在西到陕西,东到山东,北到河北,南到长江的广大区域。

如此广阔的区域,加上殷商顽民需要管教,西周的都城镐京已经不具备足够的威慑力了。天下辅定,百废待兴,怎么办呢?

周武王想起伐殷后回归西岐途中,经过洛水北岸这个地方,山水环绕、气势磅礴,尤其位于南面的九皋山高耸入云,也许伸手就可摸到天宇,故相信这是离天最近的地方,也是天下之中,在此定鼎可图霸业。

离天最近的地方虽是妄谈,但我们观察中国古代的地图会发现,洛阳确实位于中华古文明发祥地的中央,在古代文献里,人们也一直认为她居于天下之中,适于建天子之宅。

周武王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便驾鹤西去,但是他有个忠诚能干的弟弟周公旦。

他同样认为伊洛夏人之地是“天下之大凑”,天地山川所汇聚之地,必能兴周。

周公要营建的新大邑并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它是西周的另一个都城。具体位置摆在哪里?在没有航拍仪、没有先进测量仪的西周,实在是太难了。

周天子先是派了召公来此“相宅”,后来做事谨慎的周公又亲自来此考察山川地形,并以土圭法“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取得“土中”之中心。

据此,周公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雒邑,北靠邙山,南临洛水。他分为两个部分,以涧河以东、瀍河以西称王城,为天子居住的地方。瀍河以东称成周,驻扎天子之师,管理殷商遗民。

《说文解字》曰:邑,国也。周初,天下分封诸侯,封地内只有城市为邑,有城市加农村为邦,雒邑即是雒水之滨的城市国家。东周时,周平王迁都雒邑,居于王城,她正式成为周都。

雒邑之名,随着战国时期诸侯崛起、雒邑城的国都之职逐渐被取代而消散于历史烟云里。她因居于雒水之北,“水北为阳”,高高在上的雒邑便被改为雒阳,一字之差,有种天子到平民的感觉。

秦时,五行学说开始盛行,秦始皇借用五德终始说来论证其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合理性。

按照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所论,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历代王朝各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者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

夏木、商金、周火,而取代周朝的秦自然是水德,因此雒阳也改为带水的洛阳。秦始皇在定水德之后,也曾来到洛水边祭祀。

洛水畔水天一色的绝美风光,激发了秦始皇的诗情,他写下了他唯一传世的诗作《祠洛水歌》,深深打上了洛阳的烙印。

有趣的是,五行学说伴随了几个朝代更替,“雒”与“洛”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定都洛阳,因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曹魏以魏国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又改为“洛阳”。

“雒”与“洛”的交替使用,看似是两个汉字的简单改变,其背后蕴含着王朝隐匿的秘密。

最终,还是交给时光来遴选,带水字旁的“洛”拔得头筹,人们似乎更认同这座城市因水而兴的历史渊源。

“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因了洛水的滋润,洛阳这片水土丰茂之地被历代帝王所青睐,从夏商到隋唐,五都荟洛,举世罕见。

历十三朝,或为都,或为京,都曾经代表着中国历史上最为惊艳的时光。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