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夺回赫尔松市后,乌克兰方面若想进一步扩大战果,自然需要获得来自西方的更多援助,但那也要看俄罗斯答不答应。自俄军后撤至第聂伯罗河左岸后,俄乌两军在多条战线上再次陷入了焦灼。一方面,东欧严冬的酷寒和大雪,挡住了双方军队的前进道路;另一方面,俄本土军工业加大了先进武器的供应速度,一线俄军的火力强度越来越大,乌军很难占到肉眼可见的便宜。
环球时报援引俄媒消息称,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参加俄国内的一家军工企业成立15周年活动时郑重表态,俄军工企业需抓紧组织生产,以保障前线所需的一切物资。普京强调,“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他要求俄国防业及时吸取对乌“特别军事行动”中获得的现代化战争经验,并用于提高本国产出的武器装备的质量。
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俄罗斯导弹工业加大了对“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口径”系列巡航导弹的生产规模,以尽可能地供应前线俄军对高精度制导弹药的消耗需求。
至于俄国内的无人机工业,一方面通过三班倒的方式,提升着“猎户座”察打一体无人机的产能,另一方面将引入伊朗的无人机生产线,或将实现“见证者-136”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的本土化生产。还有,此前俄军从军火库中调拨出来的约800辆老式的T-62主战坦克,也在加紧接受翻修和升级,以便及时提供给俄军使用。
可以说,虽然时间有点拖沓,但俄罗斯的战争机器和军事潜力总算逐步“苏醒”了。相比之下,西方对乌军援的后劲似乎却有些不足了。《纽约时报》指出,北约30个成员国家中,已有20个耗尽了援助乌克兰的潜力,乌方是否还能继续维持军事力量,就需倚仗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北约军事大国了。但即便是在这些西方传统军事强国中,恐怕也只有美国尚能保持国防工业的高速运转,其他国家在冷战结束后的“马放南山”程度实在是太大了,短期内很难让军事机器快速运转起来。
公允地说,现在还很难确定俄乌两军究竟谁能笑到最后,但这场冲突的主战场毕竟是在乌克兰境内,俄军持续着对乌全境的打击,尤其是将各类基础设施纳入了目标范围,这就让乌克兰愈发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由此想来,俄罗斯毕竟“家底子厚”,战争潜力相对充足,而乌克兰则基本只能依赖外部输血。一旦战局遥遥无期,相信所有人都会感到疲惫和厌恶,届时俄乌冲突或终将迎来转机。将痛苦的消耗战模式尽可能长久地拖下去,或许也是俄方“没有办法的解决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