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知青往事(连载二百零八)~团部中学的英语课(一)

晓峰爱思考 2024-09-09 13:25:04

团部中学的英语课

提起在云山中学(当初叫39团团直中学)开设英语并教授英语的经历,还必须说说兵团教师培训班的那段往事。虽然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毕竟我已离开学校多年,再说教书可是一门学问,不是会点外语就能当好教书先生的。

记得1972年春从39团8连调到修路连不久,领导找我谈话。大意是团直学校没有英 教师,一直无法开设英文课。现在4师要办教师培训班,让我参加。领导特别真诚地说:“教师这个工作比较稳定,不像在修路连,野外作业,风里雨里,对女同志来说太辛苦了。” 我十分理解领导的好意,欣然接受领导的安排。 得知我马上就要进入我钟爱的ABC世界, 心中充满了说不出的甜蜜。

思绪像插上了翅膀,飘飘悠悠回到了外语学校的往日时光中。我永远忘不了高一的第一堂英文课,老师在讲到学习外语的意义时,引用恩格斯的一句名言:“学好一门外国语,就等于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对于这个未知的天地,我格外憧憬。从此我们就在中外教师的带领下,在一个与中国不大相同的新奇世界中摸爬滚打,辛勤耕耘,趣味无穷。英文课分小班上,人数少,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尤其教英文的老师又都很幽默,爱开玩笑,学生也就放松下来。在模仿发音,练习对话或讲故事时,因同学的发音不准,用词怪异,课堂上经常爆发出阵阵笑声, 所以每堂课都过得很快。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知不觉三年下来,ABC已融入我的血液中,即使是到兵团来,我也没忘带上许国璋的课本,有时间就看看。那时并没有任何幻想,比如上大学当外交官等,只是单纯的喜欢。

到达培训班后,让我惊喜万分的是碰上了两位外语学校的校友:侣海林和陈明怡。她们虽然是初三年级,由于学习同一语种,在校时就多有来往,“文革”时又常在一起活动,所以大家相见分外高兴。

侣海林当时是师宣传队成员,在这次培训班中的角色并非学员而是老师。另一位陈老师来自上海,在当地的农业大学任教。英语班有学员19人,女生12人占绝大多数,男生仅7人。学员中只有一位是在职的老师,其他都是学过英语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具备高中文化的知青。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老师做事细腻、严谨,说话声音不大却十分悦耳中听。陈老师负责编写教材,他带来一部手动打字机,用它先把教材打到蜡纸上,然后手工油印。由于外语学校的英语课时比普通中学高几倍,加上每周两节外教的强化专业训练,学生的英语水平明显高于普通中学。因此我和陈明怡经常给老师当“助教”,如打蜡纸,印教材。我以前不会打字,更没有摸过打字机。就是在这个培训班的业余时间学会了打字和如何使用油印机。有时上课时,我和陈明怡也配合侣海林,示范演练词组,对话等等。

这个英语班教员加学员共21人的集体,非常有活力也有朝气。我们这些来自城市的知青,经过一段兵团基层的磨练后,比以前更珍惜学习的机会。原来做学生是件多么幸福的差事儿啊,在学校时却从来没有过这种刻骨铭心的体会。真验证了那句名言:人往往是 “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这种亲身感受将来一定和学生分享)。现在我深感能有机会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因此上课时,老师教得风趣卖力,学员学得积极主动,从来没有冷场的时候。伴着歌声,笑声,朗朗书声,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下了课,学员们意犹未尽,继续谈论课上的内容。另外的两个语文和数学班就很平静,使得他们都既羡慕又嫉妒我们快乐活跃的英语班。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单词、课文,我们还学唱英文歌曲、儿歌、绕口令。虽然这些内容也多多少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我们仍然乐此不疲地抓紧利用每一分钟尽量多学点,这样回去就可以教得从容点,让边疆的孩子们快些赶上城里的步伐,我们照样可以让山沟里飞出金凤凰。

(未完待续)

0 阅读:8
晓峰爱思考

晓峰爱思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