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个女人,改变了8000万知青的命运!

怜珊来看过去 2024-12-07 03:20:39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知识分子们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地奉献自己的青春,来到农村扎根建设。

在我国,有一段十年的岁月难以启齿。它给不少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即便后来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地掩盖这段岁月,我们想要将这段并不光彩的经历藏起来。

后来,这十年的伤口已经结痂,但每每谈起来,就像是把刚刚愈合后的痂再次揭开。

对于经历过这些事情的人们来说,他们处在舆论的漩涡,很多人的命运被因此改写。

更多的人是不幸的,他们原本的生活被打破,在黑暗中寻找能够让他们坚持下来的光,这一类人后来被叫做知青。

那个特殊的年代,响应国家的号召,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选择去往农村,在基层锻炼自己,学习更多的农业知识。

越来越多的知青离开城市,去往农村和边疆地区,在知青群体中,除了普通的知识分子,还有许多的领导,各界的精英。

很多人因为上山下乡改变命运,他们对于生活,有了别样的理解。

一直到1978年,上山下乡运动被国家叫停,一些知青得以回城,他们在就业上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然而在就业的时候,越来越多的知青遇到问题,这影响了知青们的合法权益。

1982年,一个叫做萧芸的姑娘写了一封信,她直接递交给了上级领导,要求在农村劳动的这些年算成工龄。

也正因为她的勇敢,八千万知青的命运才被改变。

萧芸在1949年出生于革命圣地湖南湘潭,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父亲毕业于湖南大学,并且毕业后在常德一所学校担任校长。母亲也是一位高材生,在解放之后,回到家乡担任教师。

可以说萧芸的家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家庭。

不过在萧芸八岁那年,父亲被送去劳教,后来十五岁的时候,萧芸跟随时代的步伐报名上山下乡,和八十多名知青一起改造农村。

1968年,她原本工作的知青茶场解散,她选择去了偏远的老虎岩生产队,在这里,她认识了自己的丈夫,有了家庭。

她和大队支书的弟弟李开彦结婚,并且有了一个女儿,在农村的生活让她逐渐变得沉稳,适应了这里简朴的生活。

本以为生活会这样一直过去,她会在农村扎根。

直到1979年,知青返城高峰到来,不少和萧芸一样在农村结婚生子的人回到城市,萧芸也选择了这条路。

十四年半的知青日子,也就到此结束,她把女儿的户口带到城市,自己在幼儿园当了一名老师。

不过返城并不是那么简单,在农村劳作了许多年,到城里她们的工龄却要从头算起,这让许多知青愤愤不平。

自己的青春岁月,自己对于农村的建设难道就因此一笔勾销?

萧芸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从她当初决定下乡,再到去更远更贫困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不怕苦的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着很好的教育。

面对这些不公平,萧芸的知青朋友们来到萧芸家中找到她,希望萧芸能够代表这些同事们发声。

在这群人中,萧芸的文笔是最好的,也是最有知识的。

当时人们都崇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她可以不参与,但是看着自己的工友,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她还是决定写下写封信。

1982年10月1日,萧芸鼓起勇气写下了这封拯救八千万知青的信。

信中,萧芸提出了将农龄改为工龄的诉求,让无数的知青感到高兴,知青们在农村建设的时间可以算作工龄,这减少了很多麻烦。

然而当她写完写封信让大家签名的时候,当初来找她的人纷纷退缩了。几乎没有人在署名区签名,最后萧芸决定,在信件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当初面对朋友们请她写信的请求时,她并没有立刻答应下来。当时的人并不希望自己平静的生活再因为一些事情被打乱,尤其是有风险的事情。

如果这件事情出差错,她的女儿会失去妈妈,她的丈夫也会没有妻子,父母也再也见不到他们爱的女儿。

想到这些,她做了很多准备,萧芸先是回家看望了自己的父母,还给自己的女儿做了衣服。

她将这件事情以及会产生的后果告诉了丈夫,如果不幸的事情真的发生,她希望丈夫能够快点去与自己撇清关系。

在多次修改之后,这封信被交到了报社,萧芸的这封信,是交给当时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潘云高。

在潘云高收到这封信后,又交给了出版社的相关领导。

后来这封信到了湖南省办公厅,当时正好有一批湖南的紧急邮件需要到北京找领导批准,萧芸的这封信在其中,并且盖上了湖南省委印章。

后来这封信又到了相关领导的手里,看过信件之后,领导非常重视,在看完这封信后非常重视,已经着手解决。

萧芸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一直忐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说萧芸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改变了八千多万知青的命运再合适不过。

在1988年6月,中央对知青下乡劳动的工龄做出指示,中央规定知青此前在农村劳动期间的工龄将算入工龄。

八千多万知青的命运因此被改写,他们在升职、分房等方面都受到了应有的待遇。

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一部分人选择战战兢兢,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勇敢去追求。

毫无疑问,萧芸是勇敢追求的那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被一些传言所禁锢,很少有人想打破自己的宁静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潮流,不管在那个时代,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步,奉献的每一次力量都不应该被冲淡,也不应该被忽视。

八千多万知青为农村建设做出的功效,我们应当尊重,也应该承认。

正是因为当时萧芸的勇敢,这些知青才得到了日后的回报

9 阅读:3430
评论列表
  • 2024-12-23 22:04

    知青这个名字好像1969年才有的,是毛主席的一段指示发表后才推广,我们68届下乡,当时没人叫我们知青,生产队叫我们城里来的学生。

怜珊来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