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东南亚,大家马上会脑补群魔乱舞的画面。
泰国搞的是一条龙,缅甸、柬埔寨玩的是线上菠菜,越南稍微正常,但什么都沾一点。而菲律宾艺多不压身,不仅是各领域里的最下限,还是贫民窟界的天花板。
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城区人口超过1200万,整个都市圈人口约达2130万,差不多相当于一个铁岭的面积,但却容纳了整个上海市的人口量。所以马尼拉也喜提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城市,每平方公里高达42857人,远远超过印度的孟买、法国的巴黎以及日本的东京。
马尼拉既是菲律宾的首都,也是菲律宾的经济中心,占据国家GDP的36%,约为1500亿美元。人均GDP超过1100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基本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准。
虽然马尼拉号称“亚洲小纽约”,但实际上更像是丐版的小孟买。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殖民时代英语普及得很好,独立后也不忘本,能够非常顺畅地对接欧美的业务。
印度的班加罗尔和孟买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服务商,而菲律宾的马尼拉则是全球最大的英文寻呼台。别小看寻呼台技术含量几乎为零,它却能为菲律宾提供上百万个就业岗位,每年创造的经济价值超过230亿美元,几乎占国家经济的10%。
所以欧美国家青睐菲律宾也并非什么特殊癖好。究其原因,是这两个国家的工人实在太便宜了,甚至比为爱发电的机器还便宜。
数据显示,马尼拉的平均月薪大约为18900比索,折合人民币2300多元,但绝大部分普通工人月收入仅有1000到1500元,而外包公司的中高管理层人均年薪大约在1.6万到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万到35000美元,收入差距拉大到20倍。
这就造成了马尼拉一个极为魔幻的场景:其核心商业区与国际一线城市并无太大差别,随便拎出几条街就能对标“小纽约”曼哈顿。核心区公寓均价基本在2.5万每平米,好一点的地段甚至标价4万以上。
但在商业区几十公里外,遍布着大大小小、层层叠叠的贫民窟,其规模数量只有印度的达拉维能与之抗衡。
据估计,马尼拉及周边地区的贫民窟数量多达上百个,大约有超过400万人生活在各种木板、铁皮搭建的小窝棚里,占城市总人口的35%,其中三分之二是儿童。
这些贫民窟大多临河而建,也有少部分位于沼泽、铁路和垃圾场等城乡结合部。现在有些情况稍好的还会与亡灵“抢地盘”,生存条件与大山里的人相差无几。
像比较著名的的Tondo和Baseco等地区,大约有75万人生活在不足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人口密度相当于上海的20倍。
由于公共设施基本为零,贫民窟里的人类排泄物直接排入河流或者地下水,肺结核的发病率比正常地区高出九倍,一半以上的儿童患有贫血,死亡率是非贫民窟地区的近三倍。
贫民窟里的人绝大部分没有工作,即便有工作也收入极低。比如驾驶吉普尼和三轮车的男人,每天的工资取决于载客数量;女人就只能摆地摊或者剥大蒜来赚钱,剥一袋15公斤的大蒜只能赚到80菲律宾比索,约合十块钱人民币。
于是,一部分没工作又没收入的人就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叫“pagpag”的食物。
每天凌晨三四点,贫民窟里的人就会跑到新鲜的垃圾堆里寻找食物残渣,然后打包回家,放点佐料就是一顿丰盛的早餐。剩下的骨头和碎肉,还能以每袋20比索的价格卖给食品加工厂,成品堪称东南亚的“科技与狠活”。
马尼拉一个叫Helping Land的贫民窟中的老人Salome Degollacion道出了令人心酸的事实,
"我目睹了很多人因为吃了Pagpag而死去,很多孩子吃完后在呕吐腹泻。"
"不过你在这里别无选择,如果不冒风险去吃这些,那么就只有等着饿死。"
所以说马尼拉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一点也不为过。
马尼拉号称亚洲的小纽约,但它还有一个称号,叫做地狱之门。
按照我的理解,那就是一旦打开,恐怕就连做人的资格也没有了。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菲律宾如此魔幻的景象呢?
众所周知,作为美国盟友中唯二的欠发达国家,菲律宾可谓是“一身忠骨”,但经济上却一塌糊涂。上世纪60年代之前,菲律宾曾靠着美国的“输血”,一度跃居东亚第二,经济实力仅次于日本,但人均收入却远超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新加坡。
到了60年代中期,菲律宾便被韩国、中国台湾超越,70年代又被马来西亚甩在身后,80年代落后于泰国,如今也只比柬埔寨、老挝强那么一点点。
折腾了半个 多世纪,周围的国家都在奋力向上发展,只有菲律宾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它不但没有完成工业化,反而呈现出拉美国家那种二元分裂的奇特形态,老百姓没啥存款,不投资也不消费,基本实现了“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超前理念。
大家怎么看这一现象,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