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ˑ卡列尼娜》写了三种婚姻状态,还有一种是托尔斯泰推崇的但也是可望不可即状态,也就是灵魂伴侣。
01陶丽和奥博朗斯基:消耗人的婚姻
34岁的奥博朗斯基和妻子陶丽结婚9年,陶丽生了7个孩子,活着的有5个,陶丽整天忙于孩子和家务。
而奥博朗斯基崇尚享乐主义,而且天生是乐天派,在外面的应酬场合他会如鱼得水,常常能撑得起欢乐的场面,所以人人喜欢他。
罗兰小姐是孩子们的家庭教师,看到罗兰调皮的小眼睛和美丽的笑靥,就禁不住与她暧昧偷。
陶丽发现后痛苦万分,要与他离婚。
可奥博朗斯基觉得自己还是爱妻子的,但是妻子已人老色衰,做好贤妻良母就行了,理应宽宏大量才对。
后经妹妹安娜调解,两人重归于好。
但奥博朗斯基根本不会打理家产,把陶丽从娘家带来的田产也便宜出售,他的工资并不高,陶丽带着孩子们,只能节俭过活。
以至于当她去看望安娜时,发现自己穿的衣服都不如安娜家里的仆人穿得靓丽。
陶丽的经历是许多女性在婚姻中付出与牺牲的真实写照。
她的生活几乎完全被家庭和孩子占据,她的付出和牺牲,往往被忽视,甚至被视为理所当然。
她在婚姻中承担了太多的责任,而奥博朗斯基却似乎一直在逃避。这种不平衡,让陶丽感到孤立无援。
面对幼小的孩子们,陶丽也陷入了深深的无奈。
伍尔夫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
当你努力承担起母亲和妻子责任的同时,也请为自己留一个房间,在这里整理身体和心情。
婚姻和家庭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间,有自己的幸福和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也才能真正地享受家庭和婚姻带来的幸福。
安娜和卡列宁:孤独的婚姻
卡列宁成为省长时刚刚40来岁,对于省长这个职位来说,40岁简直太年轻了,这让人对他的前途充满了期待和幻想。
安娜的姑妈就是这样想的。
当时,因为卡列宁和这位贵妇都是虔诚的信徒,卡列宁经常到她家里来,16岁的安娜那时恰好在姑妈家住。
姑妈便把安娜介绍给卡列宁,卡列宁自小父母双亡,靠叔叔抚养长大,养成的性格孤僻而好强。
卡列宁的注意力都在工作上,他并没有安娜当会事儿。可是这个姑妈借口卡列宁影响了姑娘的声誉,逼着卡列宁娶了安娜。
婚后,卡列宁依然工作至上,每天的时刻表几乎不变,按部就班工作吃饭睡觉。
安娜却在家管理家务带孩子,没事儿的时候就一个人读读书,平静而沉闷。
只有在卡列宁带她出席各种上流社会的社交圈时,她才感到如鱼得水,轻松愉快。
但这也只是短暂的快乐,回到家就又会陷入孤独中。
直到遇到风流倜傥的伏伦斯基,安娜的热情被点燃,她觉得她的生气被婚姻压抑了9年。
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卡列宁和安娜之间没有爱情,卡列宁不是出于爱慕求婚,而是出于宗教信仰和道德责任,这就为悲剧埋下了伏笔。
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虽然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孤独和空虚。
这种缺乏爱情基础的婚姻,让安娜感到孤独和压抑,让她感到厌倦。
没有激情的生活,就像是一潭死水。
列文与吉娣:交流和信任
列文早就心仪吉娣,但吉娣却仰慕伏伦斯基。
伏伦斯基转头去爱安娜后,吉娣经过痛苦挣扎,发现了列文的很多优点,才明白自己其实是爱列文的。
他们结婚后,经常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但从不过夜,两人都很善于沟通。
比如列文的哥哥病重,列文要去照顾,吉娣也要去,列文坚决反对她去。
列文认为这种紧要关头,吉娣还只想到自己一个人在家很寂寞,非得跟去添乱。
可吉娣说她是去帮忙,是列文把她想得太自私了。
经过沟通,他们达成了一致。
事实证明,吉娣在现场帮了很大的忙。
再比如,维斯洛夫斯基到他们家做客,当列文发现他对吉娣格外关照甚至有些轻浮时,顿时醋意大发,他把维斯洛夫斯基赶走了。
吉娣刚开始觉得结了婚自己连这点交往的自由都没有了,很郁闷,后来经过两人沟通,吉娣感到这是列文对自己的爱意,她宁愿失去这种外界交往。
而当列文对安娜有好感时,他也能自我发觉,自动向吉娣坦白,并及时止住念头。
在列文和吉娣的婚姻中,他们之间真正做到了无私、忠诚、坦诚和信任。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在爱情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和对方,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
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激情和浪漫,更是在平凡生活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写在最后
即便是吉娣和列文这么幸福的婚姻,他们也并不是灵魂伴侣。
列文一直挣扎着要弄明白“人为什么要有信仰?”但他从未将自己的精神探索告诉吉娣。
吉娣也保有自己的小秘密。
这种保留个人空间的做法,在很多健康的婚姻关系中都是常见的,它有助于保持个体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相爱的伴侣,也需要在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同时,尊重彼此的个人空间和隐私,这种平衡是维持长期关系健康和稳定的关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