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企业新凯来突然高调曝光自身技术进展,这一反常举动引发诸多猜测。有人认为这是对美国的战略威慑,但以美国情报系统的能力,恐怕早已掌握相关信息。真正值得玩味的,是中国企业为何一反常态,选择主动打破"闷声发大财"的传统?答案或许藏在近年来国内科技舆论场的特殊生态中——这更像是一场针对"科技投降论"的精准反击,一次为国内"软骨病"患者准备的补钙疗程。

回顾光刻机之争的舆论战,某些声音令人记忆犹新。以某政工院士为代表的论调,长期宣扬"光刻机是西方百年工业积累的结晶,中国不可能独立突破"的失败主义观点。这类言论与"现在投降代价最小"的绥靖主张形成合流,在科技界制造了严重的认知错误。
更严峻的是,这种思潮已造成实质伤害:某高校微电子学院被曝将80%科研经费用于购买进口设备,某地方政府芯片项目因"技术太难"直接改为房地产开发现象屡见不鲜。新凯来的高调亮相,恰似一记耳光打在这些自我矮化的脸上。
任正非"备胎计划"的战略价值在此显现。若非华为顶着"不自量力"的嘲讽坚持研发海思芯片,中国科技企业今天面对制裁时恐怕已无还手之力。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上世纪60年代,钱学森面对"中国搞不出导弹"的质疑时直言:"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凭什么不能搞?"这种精神传承至今,在新凯来的曝光中看到了回响。
值得警惕的是,当前的科技舆论场仍存在两种极端:要么神化西方技术不可超越,要么夸大中国成果自欺欺人。新凯来的做法提供了第三条路径——既不掩饰差距,也不妄自菲薄,用实打实的进展重建科技自信。

这场"补钙行动"的深层意义远超技术本身。当ASML总裁温彼得改口称"中国迟早会掌握所有技术"时,当美国商务部将27家中国实体移出"未经验证清单"时,西方已经用行动承认了封锁策略的失败。新凯来的曝光本质是科技领域的"示强威慑",其效果立竿见影:某知名"唱衰派"学者悄然删除"中国芯片永无出路"的博文,多个停滞的国产替代项目重新启动。
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科技博弈中,信心比黄金更珍贵,而信心的建立,首先需要打破思想上的枷锁。

中国科技产业正站在历史转折点上。新凯来的案例启示我们:突破卡脖子需要两种勇气——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坚,和舆论场中的认知突围。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敢于亮剑,当"造不如买"的奴性思维彻底扫进垃圾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工业明珠",终将成为中国制造皇冠上新的宝石。这条路注定艰难,但看看华为从制裁中崛起的轨迹就会明白:补钙后的中国科技脊梁,只会越挺越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