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巴拿马港口交易的争议,把90多岁的李嘉诚重新拽回舆论审判台。网友翻出他早年「我只是个商人」的声明,对比霍英东、何鸿燊等港澳商人的家国选择,评论区炸出一句诛心之论:「犹太富豪至少会抱团取暖,这位超人除了钱袋还剩下什么?」这句话背后藏着中国人对顶级富豪的集体叩问——当资本膨胀到无视故土时,该不该被钉上历史耻辱柱?

一、「商业无国界」的残酷实践:从囤地术到港口转手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有个隐秘规律:专挑「政策窗口期」下手。90年代内地招商引资热潮中,他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拿下核心地块,有的捂地超20年。北京东方广场项目从签约到开业拖了12年,地价却从2000元/㎡飙到10万+/㎡。这种「时间杠杆」玩法被业内称为「李超人模式」,本质是吃透国家发展红利,却不承担市场培育成本。
更刺激国人神经的是海外资产腾挪。2015年抛售内地物业套现4000亿,转手收购英国电网、天然气、电信等民生基建。当英国脱欧导致英镑贬值时,又传出他拟出售英国资产的消息。而最近的巴拿马港口转卖美国,恰逢中美博弈敏感期,这种「资本无祖国」的操作,彻底点燃了「商人可以纯粹,但不能无耻」的民愤。

二、霍英东的「政治押注」与李嘉诚的「安全垫理论」
对比霍英东的抗美援朝运物资、改革开放初期投资南沙,李嘉诚的商业决策始终带着精算师般的冷静。霍老当年顶着港英政府打压,把建材运往内地时,李嘉诚还在塑料花工厂里计算成本;霍英东80年代赌上身家开发南沙滩涂时,李超人正忙着收购和黄、布局港口。
这种差异源自两人对「风险」的理解。霍英东把政治担当视为长期投资,曾私下说:「国家强盛了,我们这些华侨才有靠山。」而李嘉诚的「安全垫理论」更现实——他要求长江集团始终保持低负债率,海外资产占比必须对冲地区风险。这种极致理性成就了商业传奇,却也让他始终徘徊在「爱国叙事」的门外。

三、犹太商帮的镜子:为何「唯利是图」也有高下之分?
网友拿犹太资本对比并非没有道理。罗斯柴尔德家族扶持以色列建国,索罗斯一边做空货币一边资助东欧民主运动,扎克伯格给家乡医院捐1亿美元还要冠父母之名。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至少懂得用慈善、族裔纽带维系社会形象。
反观李嘉诚,他的慈善逻辑带着强烈的「商业对价」色彩。捐建汕头大学时要求冠名权、管理权;承诺捐资1/3的上海沉香阁项目,因街道改名导致「李嘉诚基金会」字样无法展示,立刻停止拨款。这种「明码标价」的公益,比起曹德旺百亿捐建福耀科技大学且坚持不冠名,难免被诟病「吃相难看」。

四、时代情绪的转折点:从「创富偶像」到「资本符号」
80年代内地引进港剧《流氓大亨》时,李嘉诚是白手起家的奋斗偶像;90年代他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被视作爱国港商代表。转折发生在2013年《人民日报》发文批评「别让李嘉诚跑了」,民间开始清算他的「囤地史」「撤资门」。这种集体情绪反噬,本质是中国人对资本认知的升级——当国家需要产业升级时,民众已不再崇拜单纯的地产套利游戏。
霍英东家族第三代投身航天科技投资,何超琼在联合国为中国文旅代言,这些新生代港澳商人正在重构「爱国」的当代定义。而李嘉诚家族在英国电网、加拿大油砂领域的布局,反而成了「资本全球化」的最佳注脚。有网友尖锐评论:「霍英东们把商业做成家国情怀的载体,李超人把家国情怀做成商业的广告牌。」

结语:历史会原谅「商人本色」,但不会铭记「精致利己」
李嘉诚或许没有错,他只不过把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发挥到极致。但当汶川地震捐款被指「不如普通企业」,当武汉疫情捐赠名单不见长和系身影,这位「纯粹商人」显然误判了中国社会的隐形规则——民众可以接受富豪不唱高调,但无法容忍首富对民族情感「零成本」。
霍英东的葬礼上有副挽联:「赤子情怀终不悔,南沙灯火照汗青。」而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未来或许只能在MBA案例库里接受冰冷解剖。两者命运分野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资本可以没有温度,但失去故土认同的财富终将成为历史的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