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国家经济》是『砺石商业评论』的一个重要文章专栏,试图从经济与人文融合的角度去解读全球各个核心国家的最新发展,以归纳出不同国家经济变迁背后的底层规律。本期为读者带来的国家是菲律宾。
王剑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菲律宾是东盟成员国,也是亚洲“祖上曾经富过”的国家之一。
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菲律宾曾是亚洲第二富国,经济总量仅次于日本。
而如今,《2023年世界竞争力年报》披露,在64个经济体中,菲律宾排名52位,经济表现第40位,商业效率第40位,基础设施第58位,政府效率第52位。
人均GDP方面,菲律宾在当年的亚洲人均GDP排名中连前十都没有进入,国内贫富差距更是极为悬殊。
从富国到穷国,菲律宾究竟经历了什么
1
菲律宾的“散装时期”
菲律宾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西部濒临南海,东部为广阔的太平洋,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隔海相望,南面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相接,处在南海和太平洋的航运要道区域。
29.97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分布在七千多个岛屿之上,其中吕宋岛、棉兰老岛、萨马岛等11个岛屿为菲律宾国土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全国总面积的96%,因此被誉为东南亚的“千岛之国”。
菲律宾最早出现在中国史料中,大约是三国时期。
公元226年,东吴宣化从事朱应曾远航到过今菲律宾境内的臣延、耽兰和杜薄等岛屿,并将其经历记录于自己编著的《吴时外国传》中,开启了中原王朝与菲律宾群岛的交往历史。
唐宋时期,菲律宾各个岛屿都曾与中原王朝有过贸易往来。不过,当时的菲律宾群岛尚未形成国家,多以土著部落形式存在,而且各自为政,所留记载不多。
14世纪末,伊斯兰教从苏门答腊岛传播到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穆斯林传教士们的不断进入给苏禄群岛带来极大影响。
不同于当地的岛屿部落文明,穆斯林教众拥有更坚定的群体认同感。因此,在共同信仰的旗帜下,一个以苏禄群岛为主体、加里曼丹岛东部、巴拉望岛及西南一众岛屿的苏禄苏丹国被建立起来。
苏禄苏丹国属于菲律宾早期的封建社会,主要由世袭贵族、商人、自由民和奴隶阶级组成。其中,苏丹是政教合一的最高领袖。
1405年,郑和下西洋,曾途径菲律宾群岛,以永乐帝诏书册封华人领袖许柴佬为吕宋总督,统揽该地区的财、军、文大权二十年之久。
苏禄苏丹国也与中国就此结好,苏禄东王巴都葛叭哈喇与西王、峒王以及亲属侍从340人,就曾乘坐郑和归国船队前往中国,晋见明朝皇帝朱棣。归国途中,苏禄东王病逝,后安葬在山东德州,他的亲属及后代也随之留在当地,并生活至今。
大航海时代,亚洲成为欧洲冒险家眼中香料与黄金的盛产地,为此不断前来探索。
于是,从16世纪起的300年间,欧洲殖民者开始不断染指亚洲各国,并将其纳为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在众多殖民地国家中,菲律宾是相当特殊的一个,其被殖民历史早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1519年,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开始了环球航行,两年后到达了菲律宾。
麦哲伦和他的船员试图复制其占领美洲的经验,用火枪和利剑来征服岛上的居民。可惜,麦哲伦“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代航海名家最终倒在了菲律宾土人的长矛和砍刀之下。
西班牙也就此注意到菲律宾的存在,开始逐步侵占菲律宾。1571年,西班牙人在马尼拉建立了殖民政府,菲律宾从此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被统治长达300余年。
由于西班牙殖民重点是在美洲,没有像殖民美洲那样往菲律宾输送大量西班牙移民,西班牙语并未能在菲律宾原住民中普及。
不过,西班牙人的到来,还是给这片未开化之地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
在西班牙的统治下,菲律宾全境废除了奴隶制度,天主教会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医疗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菲律宾也逐渐步入了文明社会的行列。
2
沦为美国附属国的菲律宾
19世纪末期,受到古巴革命的影响,渴望独立的菲律宾人发起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起义。
此时,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强势崛起,工业产值超越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为扩大原料产地并取得全球战略支点,美国主动挑起与西班牙发生战争(美西战争),并乘机夺取了古巴等西班牙海外殖民地。
为了控制远东地区,美国还协助菲律宾起义者赶走了西班牙殖民者,成立了“菲律宾第一共和国”。
不过,觊觎菲律宾已久的美国也没那么好心。通过与西班牙签署《巴黎条约》,西班牙最终以2000万美元将菲律宾群岛主权卖给美国。
菲律宾自此又沦为了美国的殖民地,以及美国海军在亚太补给的军事基地。
事实上,美国占领菲律宾,其本意不在于仅仅占领菲律宾群岛,更大的期望是把菲律宾作为进入亚洲大陆的“跳板”,尤其是侵占中国的前进基地。
在占领菲律宾的第二年(即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如愿进入中国。
此时的菲律宾,战略补给地位越发重要。为了消除西班牙留下的痕迹,也为更好地对菲律宾进行殖民统治,美国给菲律宾引进了一整套的美式教育和法律体系,要求学校必须使用英语教材授课,并引入了不少美国人担任学校的教师。
不过,美国的“良苦用心”并没有被菲律宾接受,菲律宾人民不甘心继续被殖民,奋起反抗,最终爆发了“美菲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60万菲律宾人被杀害,总统阿吉纳多被美军逮捕,菲律宾第一共和国崩溃。
不过,屠杀并没有吓到菲律宾人。美国殖民时期,依然有众多菲律宾人为谋求独立自治尽心尽力,才让美国有了些许的让步。
1916年8月29日,美国国会通过菲律宾自治法案,菲律宾获得一定独立地位,但依然是美国的附属国。
20世纪30年代,美国赋予菲律宾的自治权进一步扩大,全国性的官员选举、土地改革、修订宪法草案等一系列被视为主权国家才能行使的权力,开始在菲律宾出现。
此时的菲律宾,从里到外都完全复刻美国模式,几乎成为亚洲国家中“美式”饱和度最高的国家。
不过,即便菲律宾对美国亦步亦趋,十分恭敬,可美国国会始终拒绝通过菲律宾的独立法案。
毕竟在美国眼里,是否保留菲律宾,再或是给菲律宾多少自由,都得由自己说了算,菲律宾只是一份可以待价而沽的资产而已。
关键原因在于菲律宾地处南中国海,这里是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在经济、战略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提交的“美国的远东政策”备忘录就曾指出,“菲律宾群岛、荷属东印度及英属马来亚,是美国平时和战时重要原料的主要来源,这些地方若被一个潜在的敌对力量所控制,将会极大限制我们的行动自由。”
这也是为何殖民时期,美国对中国南海问题的关注,首先是从菲律宾领土界定开始的。
从1898年的《巴黎条约》、1900年的《华盛顿条约》、以及1930年关于菲律宾群岛与英属北婆罗洲划界的《美英协定》,美国坚持将南中国海的南沙群岛、黄岩岛等南海诸岛视为菲律宾领土范围,自然也是希望借此,将其纳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就在菲律宾期待早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时,命运再次给这个国家开了个玩笑:1943年,日军占领菲律宾,美军仓皇撤离。日军就此建立傀儡政权“菲律宾第二共和国”,实行军事管理,将美国的影响力拒之门外。
这个“菲律宾第二共和国”存在时间仅仅一年多,随着1945年菲律宾被美军夺回,“第二共和国”就此覆亡。
不过,昔日的威望一旦破灭,美国希望继续以殖民者的身份统治,就不再那么容易。
3
菲律宾经济的“高光”时期
1946年7月4日,因为菲律宾人持续的反殖民斗争,美国不得不与菲律宾签订了《马尼拉条约》。菲律宾正式获得独立,即今天的“菲律宾第三共和国”。
不过,根据协议,美国依然保留在菲律宾拥有驻军及军事基地的权利。1951年,两国又在华盛顿签订了《美菲联防条约》,来“对付共同的危险”,有效期是“无限”。
凭借与美国的“亲密关系”,独立后的菲律宾也被美国视为自己在亚洲最忠实的“小弟”,处处照顾。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菲律宾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美国在亚洲战场上的后勤基地。朝鲜战争结束后,越南战场又起冲突,菲律宾再次成为美军的后勤与补给基地。
凭借美国的经济扶持与战争创造出的巨大需求,菲律宾的经济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69年,菲律宾的人均GDP已达到262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更因其繁华程度,被誉为“东方小纽约”。
总部设在马尼拉的亚洲开发银行(亚行),当时预测未来50年世界各国的经济总量,除了预测日本会在50年后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还预测“菲律宾会成为世界第十大强国”。
更令菲律宾得意的是,同为美国在亚洲的“小弟”,日本政坛内的自民党一家独大,国内政商勾结普遍,腐败严重,不断被日本及海外媒体批评;而菲律宾由于政体全盘照搬美国,三权分立下的司法完全独立,民主气氛相对浓厚。
因此,美国很乐意将菲律宾视为自己“得意门生”,并将其宣传为亚洲的“民主橱窗”。
用美国人的话来说,“任何以前和菲律宾一样贫穷的国家,只要改为美国的制度,信奉‘美式民主’,就可以立即成为发达国家。”
事实上,美国为了扶持这个“民主样板”,菲律宾当时是要市场给市场,要技术给技术,不光从关税等方面给出了很多利好,还出手援助了菲律宾的工业化发展。
菲律宾也确实不负“美”望,在美国的不断“投喂”下,经济增长一度高达9%以上。1982年,菲律宾甚至还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算是半只脚跨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与菲律宾虽说都是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亚洲国家,但两者的发展路径完全不同。
日本原本就具备先进的工业基础,在美国的“照顾”下,优先发展工业体系;而菲律宾独立前和独立后,都是背靠美国,采取农业产品和资源输出为主的单边贸易体系,一直未能建立起成熟的工业体系。
虽然菲律宾也曾察觉出问题,并通过国家强硬干预进行过一些改变,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工业实力不足的缺陷。
菲律宾的所有问题,其实都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成也美国,败也美国。
4
喝下“美式毒药”的菲律宾
在得到美国“眷顾”的二十多年间,菲律宾安安心心地做美国的农产品基地,做各类美国丢过来的加工产业,业务多到自己忙不过来,还要转包中国台湾、泰国等地完成。
可这样的日子很快就到头了。
上世纪70年代,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经济出现震荡。西方国家一边忙着自救,一边抓紧产业升级。
可此时的菲律宾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继续舒舒服服当“加工商”与“代理商”,既没有想法转型,也没有发展任何核心产业。
菲律宾那时坚信,只要听美国话,美国就会一直帮下去。
但是,美国从不是发善心的“慈善家”,更不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
从80年代初开始,菲律宾经济因为持续波动,导致国内民怨不断。
怨气多了,再遇到经济下滑,社会矛盾便急剧上升,老百姓经常通过上街抗议来发泄不满。
面对民间提升经济的强烈呼声,菲律宾政府不是不想,而是实在无能为力。
1983年,再次遭遇严重经济危机的菲律宾政府不得不向IMF(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求援,希望获得贷款来缓和国内危机。
IMF提出,菲律宾必须放开市场,实现自由贸易才能借款。
虽然菲律宾对此有些犹豫,可想到IMF背后是美国政府,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为了拿到贷款,菲律宾不仅实行了贸易自由化,取消了对进口产品的政策限制,政府还变卖了所有的国企资产,将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并放弃对重要生产部门的控制权,把国内通信、交通、金融全部向外资开放,实行自由竞争。
简单地说,IMF开出的“药方”,就是那时西方经济学家信奉的“自由经济模式”,即国企私有化,市场自由化,政府民主化,以此提升企业竞争力。
其实,这套思路从经济学上来说是对的:国企效率低,通过私有化提升经济效率;市场自由化,减少政府干预,也能提升经济效率;民主化不仅监督政府廉洁,还能促进劳动人民的积极性。
但很可惜,菲律宾的经济却坠入深渊,一路下滑,再也没好过。
客观上说,菲律宾也不算是被美国或者IMF“坑”了,毕竟前者是真心实意希望菲律宾越来越好,亲手树立的“民主样板”才有说服力;后者更希望菲律宾经济好转,才有钱还债。
问题的症结在于,无论是美国还是IMF都没有意识到,引入了美式民主和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菲律宾,其实都是在玩“花活”。
因为这些经济“解药”,只适合政治体制真正民主的国度。
可用在菲律宾,完全“水土不服”。
独立之后的菲律宾,由于从未进行过真正的财富与土地改革。在美式民主的“外衣”下,菲律宾的利益集团依然是大地主、大种植园主、西方买办和门阀群体。
而且我们要搞清一个逻辑问题,欧美国家不是先有民主而后变得富强,而是先富强后有民主,是不断通过推动经济和教育发展,再作用于政治,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换句话说,想在一块中毒的土地上种出“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本身就是掩耳盗铃的行为。
菲律宾,就是这样一个被各类腐败渗入到“骨髓”的国家。
5
菲律宾历史上最大的“贪官”
一直以来,菲律宾整个国家从上到下,被数百个政治家族把控。
比如达拉省的阿基诺家族,北伊洛戈省马科斯家族,卡皮斯省的罗哈斯家族,达沃省的杜特尔特家族,马尼拉奎松阿罗约家族,马尼拉阿亚拉家族,伊洛伊洛省的洛佩斯家族……他们掌握着菲律宾绝大部分政治和经济资源。
门阀家族是菲律宾政治的底色,从西班牙殖民时期到现在,从未改变。
西班牙殖民时期,西班牙政府将土地赐封给军官以及亲殖民政府的菲律宾人,而无地的农民则变成了半依附状态的农奴,出现了贫富阶层的分化;美国殖民时期,采取“以菲治菲”的殖民政策,以培养亲美的菲律宾人,逐渐在各地形成门阀势力。
菲律宾还是殖民地时期,迫于殖民者的淫威,这些门阀家族只能影响地方。可随着菲律宾引入所谓西方议会制时,各类门阀势力就有了渗透到全国的机会。
直接后果就是家族式的贪腐泛滥,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马科斯家族。
这个家族的贪婪程度,令人闻所未闻。
1965年至1986年期间,担任菲律宾总统的费迪南德·马科斯,人称“10%先生”,意思是无论什么项目,都必须雁过拔毛留10%给他,否则别想干成。
马尼拉一位建筑师曾说,从各级承包商到供应商,每人都要给马科斯家族加10%的回扣,最后回扣费占到总成本的80%。
菲律宾甚至明文规定,每进口一箱鱼罐头必须交给总统老婆设立的基金会1500比索的“捐款”。
马科斯就任期间,为促进经济发展,不断增加政府投资。仅在1966年到1970年的4年之间,政府的基建支出就比前五年增加了92%。
基建的钱从哪里来呢?全靠借贷。
1975年到1980年,菲律宾政府外债涨了整整三倍,大部分资金落入了马科斯家族的腰包。
可笑的是,马科斯当上总统后,还曾煞费苦心打造自己清廉的形象,多次公布自己每年的总收入不过3万美元。
但知情者清楚,马科斯家族的账户遍布欧美,私人账户都是以亿为单位……
马科斯当总统期间,大到美国的经济援助、IMF和世界银行的贷款,小到军人退休金,福利金,工程承包商佣金回扣……他没有不敢贪的。
根据菲律宾官方统计,马科斯在任期间,从菲律宾至少贪污了100亿美元,硬生生让原本没有一分钱外债的菲律宾居然负债265亿美元。
马科斯的事迹后来还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载入史册,称为“史上最大政府贪污案”,其纪录保持至今。
问题来了,蛋糕就那么大,马科斯家族多吃一口,其他家族就少吃一口,必然对其极度不满。
于是,马科斯又打着“反对家族统治的大旗”,开始清洗其他家族,比如逼洛佩兹家族以百分之一的价格出售了自己的新闻集团,威逼一些家族交出自己祖传的土地……
不仅如此,马科斯还通过暗杀竞争对手、选举舞弊等方式,成为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位连任成功的总统。
马科斯连任时,菲律宾国内生的通货膨胀高达60%,数以千万计的人口失业,老百姓极度失望。
1986年,面对马科斯家族种种倒行逆施,加上被他打压的菲律宾其他门阀家族的煽动,菲律宾最终爆发推翻马科斯的暴动,众叛亲离的马科斯夫妇只得乘坐美军运输机出逃。
马科斯夫妇逃离菲律宾时,随行有300个行李箱,里面不仅装着无数金银财宝和现金,还有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数千个奢侈品包与无数名牌鞋子,算上他们提前转移出去的钱,至少卷走了2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菲律宾的外债总额。
1989年,马科斯病逝在美国夏威夷。
马科斯的时代结束了,但菲律宾的门阀时代还未结束。
6
菲律宾的门阀政治
马科斯逃走后,被他暗杀的阿基诺二世遗孀,科拉松·阿基诺夫人当选了总统。
其后是拉莫斯家族的菲德尔·拉莫斯、埃斯特拉达家族的约瑟夫·埃杰西多·埃斯特拉达、阿罗约家族的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以及阿基诺家族的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轮流执政。
令人无语的是,由于马科斯家族带走了大量财产,菲律宾历届政府一边高喊“清算马科斯家族”,一边悄悄与马科斯家族联系。
没办法,政府实在太缺钱了,只能希望马科斯家族“发善心”,可以退点回来。
为了争夺马科斯家族财产,菲律宾还与美国、瑞士等国对簿公堂,但始终没能打赢官司。
1990年,菲律宾政府为了追回马科斯家族在国外的存款,甚至同意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回国。
1998年,回国后伊梅尔达居然提出要竞选总统。为了宣传造势,她表示会移交5.4亿美元给政府。但最后,她没能竞选成功,钱自然也没退。
伊梅尔达能顺利回国还那么高调,是因为当时的菲律宾总统是马科斯的亲信埃斯特拉达。也是因为他的关系,菲律宾国内曾经高喊“清算马科斯家族”的口号,无人再提。
马科斯家族也就此重新崛起,卷土重来。不久,小马科斯当选莱特省省长,伊梅尔达的弟弟当选省长,侄子当选国会议员。
这位“小马科斯”,就是现任菲律宾第17任总统的小费迪南德·马科斯,老马科斯的儿子。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几大家族争夺总统宝座时,他们的亲信则把持着菲律宾的议会,同时瓜分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各类赚钱渠道。
菲律宾民众越来越穷,但这一点也不妨碍门阀家族越来越富;菲律宾民众越来越瘦,但这一点也不妨碍门阀家族变得越来越胖。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菲律宾的总统大位始终在这几个政治家族之间“流转”时,国内也乱成一团糟。
比如阿基诺家族与阿罗约家族,早年还曾是政治盟友,可为了竞争总统之位,互相从拆台到“下套”,无论谁上台,都迫不及待想让对方家族吃点苦头,并互相拉帮结派。
阿罗约时期,想找帮手打压阿基诺家族,相中了一个边陲地区不受重视的门阀杜特尔特。在阿罗约家族的支持下,成功当选总统。
杜特尔特的政治基础是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他的父亲曾是达沃市市长,后来被马科斯家族的人顶替。
杜特尔特是个手段强硬的人,不仅夺回了市长宝座,还凭借私人的武装“人民崛起”(Alsa Masa),铁腕治理达沃治安,让当地面貌焕然一新。
必须得提一句,菲律宾门阀集团其实也是“军阀”,几乎每一家都拥有数量众多且装备精良的私人武装力量。火力不仅远超当地警察,连军队有时都不放在眼里。
因为治安好转,达沃的投资也开始多起来。
杜特尔特不仅加强了交通、通信、输电等基础建设,还建设了名为Damosa IT Park的IT工业园,让达沃迅速成了菲律宾的电子产业之都,人口和经济都实现了飞速增长,他也因此进入到阿罗约家族的视野。
相比前几任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要更为务实,政治上倾向于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同时保持与美国的距离,在任期间得到了菲律宾民众的拥戴。
可小马科斯就任总统后,一改杜特尔特与中国的友好态度,寻求与美国建立更紧密的双边关系,并向美国提供更多菲律宾军事基地,致使中国和菲律宾的关系再度恶化。
其实,菲律宾人都清楚,无论与美国走得多么近,菲律宾的经济落后状况与贫富差距,从未得到丝毫改变。
7
靠女人来撑起“半边天”的菲律宾经济
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经济发展曾一度在亚洲傲视群雄的国家,如今却是一个依靠大量出国打工者寄来的外汇维系的贫穷国家。
2006年的世界发展报告指出,约16%的菲律宾人生活在绝对贫困中。首都马尼拉市人口有1200多万,却有400多万人生活在贫民窟里。
报告还指出,每年上百亿的海外汇款,占菲律宾GDP的15%。
这些海外汇款,几乎都来自菲律宾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菲佣。
“菲佣”在世界各国几乎就是职业家庭佣人的象征,她们会说英语,而且性格温顺,极其擅长各类家务,但费用远低于欧美同行,可谓性价比超高。
菲佣的起源来自美国殖民时期,随着在菲律宾的美国人增多以及菲律宾中产阶级的壮大,对佣工的需求开始旺盛。
看到商机后,许多菲律宾的学校特意开设包括烹饪、家务管理、缝纫、儿童看护等多门家政课程,专门用来培训菲佣。
由于宗教与语言都近似西方社会以及良好的服从性,菲律宾女佣格外受到欧美雇主的青睐。
说起来,菲佣的“海外热潮”,来自马科斯时期。
马科斯执政时期的就业率较低,民怨极大,他为了降低失业率,并缓解人口压力,提出了一项提高民众收入的办法——向海外输送劳工。
马科斯下台后,菲律宾政府继续延续了这项产业,并进行一系列扶持政策,从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大量的海外劳工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就业,也逐渐成为菲政府稳定社会、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
有意思的是,菲佣雇主的转变,也恰好是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的缩影。
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是菲律宾女性务工的主要目的地,这些国家收入较高、劳动力缺口大。菲律宾人会讲英语又信仰基督教,所以入境政策较为宽松。
不过,进入80年代,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通过承接西方产业转移并积极发展转口贸易经济开始腾飞,距离港台较近的菲佣,凭借语言优势、政府支持、较低人力成本和良好的服从性迅速填补了当地的家政业缺口。
1999年,菲律宾GDP为856亿美元,光海外劳工就给菲律宾带来68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其中,菲佣的占比就超过40亿美元。
可以说,是无数菲佣撑起了菲律宾外汇收入的“半边天”,并成为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
2023年数据显示,菲律宾海外劳工人数约为233万人,占总人数的1.9%,其中主要为菲佣。外劳汇款创历史新高突破370亿美元,约占菲律宾GDP的8.5%。
菲律宾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不仅仅依赖菲佣这一项产业。
2023年,菲律宾GDP为4356.75亿美元,在东盟排第四位。
农业约占整体GDP的16%;以汽车、电子、医疗器材、石化、食品、烟草、纺织为主的制造业,约占整体GDP的29%;此外,还有由金融业、房地产业、餐饮业、航运业和电子商务等行业构成的服务业,约占据菲律宾GDP的近60%。
值得一提的是,服务业中的业务流程外包(BPO)也是菲律宾仅次于菲佣的可赚取丰厚外汇的产业。
所谓业务流程外包(BPO),其实就是跨国企业借助菲律宾良好的英文基础,向全球客户提供旅行咨询、技术支持、教育、客户服务、金融服务、在线业务等在内的英文呼叫服务。
2023年,菲律宾BPO产业带来的收入突破300亿美元,约占菲律宾GDP的6.8%;从业人数也突破200万,占总人数的1.6%,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此外,菲律宾岛屿众多,旅游业也是菲律宾支柱经济之一。2023年,菲律宾旅游业大约87亿美元的收入,约占菲律宾GDP的2%。
不难看出,由于缺乏工业基础和错失转型机遇,菲律宾的制造业乏善可陈,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在国际市场上缺少竞争力,维系经济的依然是附加值并不高的传统产业和低端加工业。
同时,由于门阀的控制,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菲律宾的基尼系数在2018年达到42.3%,成为整个东亚地区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之一,至今依旧维持在这样的高位状态。
更为糟糕的是,菲律宾的社会贫富差距也十分明显。2023年,联合国一份报告称,菲律宾收入最高的群体,仅占全国人口的1%,却掌握着国民收入17%的财富,而占全国人口50%的普通民众,仅掌握国民收入的14%,每月工资不足12,026.7菲律宾比索(约为1500元人民币)。
时至今日,在菲律宾最繁华的马尼拉市,既有摩登现代的高楼大厦,也有高达数百万贫困人口的贫民窟,许多人甚至只能靠捡拾餐饮垃圾果腹。
门阀政治的阴影下,菲律宾国内腐败横行、黑帮肆虐,国外唯美国马首是瞻,再无往日“亚洲第二富国”风采。
文明与落后、贫穷与富裕,最终化为菲律宾无法改变的宿命。